
出品 | 破浪图文组
文 | 章丽娟
编辑 | 袁桂远
今天过后,启辰和东风日产的关系就会更加纯粹了,将近三年的“分手冷静期”也足以让它们更能正视彼此的情感联系:始终是一家人,独立或回归都是家事。

其实我相信,当初撇开东风日产大手的启辰,虽有纠结,但意志是坚决的。
一方面,启辰决意撕掉身上“日产”的标签,只做自己。与征战低端市场的捷达不同,启辰想摆脱大众“廉价”的印象,对外喊着“致力于成为自主主流市场的高价值商品提供者”。在没有独立之前,启辰几乎可以说是东风日产一个专做低端车型、性价比车型的样本工程,有着浓郁的日产影子。
另一方面,启辰师从日产,关系早已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状态,尽管独立,但启辰的行事风格,生产制造仍然是东风日产那一套。这样一来,最大的好处在于,启辰车型哪怕在市场上不算成功,但是品质也始终是自主品牌标杆,因为它参考的是东风日产标准。
比如,我曾到过东风启辰的4S店,也曾受邀参与过启辰星(图片|配置|询价)的全国试驾,很明显地,启辰在产品推广中并没有与日产完全切割,作为启辰的主打车型——启辰星,一直在用“集雷诺-日产-三菱联盟国际视野”、“依托合资背景共享全球供应商体系”这样的话术。而且,启辰的新车,在风格上,总能看到日产的影子。
说实话,这种分裂从二者“分手”至今,从来没有停止过。或许,爱已经消失,但是同在市场中竞争,利益不会消失,也就意味着启辰与东风日产的关系难以厘清。
整合之后,东风启辰将纳入东风日产管理,由独立品牌变更为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旗下第二品牌。
对于启辰而言,这是个顺应时势的结局,但是想到当年意气风发地“出走”,如今多少也会有一丝不甘吧。
启辰,如今回归有多低调,当初离开就有多决绝。
启辰与东风日产的故事,还得从2010年说起。它是东风日产成立的合资自主品牌,当年,背靠东风日产这颗大树,很快就做到了枝繁叶茂。2017年的启辰迎来的高光时刻,仅用了8个月就实现了累计销量突破4万辆的好成绩,甚至还打破了中国汽车新品牌上市首年的销量纪录,成为国内真正意义上具备了发展基础的合资自主。

当然,启辰发家的逻辑也不难理解,就是用日产的技术做包装,然后便宜一些卖给消费者。当时,正是东风日产最风光的时刻,所以“源自日产”这句口号非常有号召力,对于很多喜欢日产但预算又不够的消费者,启辰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017年2月,枝干渐强的东风启辰正式宣告单飞,从东风日产中独立出来,归入东风集团旗下,成为了东风有限旗下5家整车公司之一,与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地位平等。
经历了“七年之痒”的启辰从东风日产独立的背后,并不是一个双方性格不合闹矛盾的生活故事,更像是一个“幼鸟翅膀硬了,可以自己飞翔觅食”的生存故事。
六七年的光景,启辰品牌有了一定的发展,而为了更大的机会空间,管理层面等从母公司脱离就变得非常地有必要了。
独立后的启辰无需再经过东风日产这个层级,包括研发、车型、市场营销策略等,有足够的主导权。同时,层级减少,意味着市场反应和决策提速。它给启辰面向高端,深入本土化研发都提供了更加自由宽松的外部环境,但是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启辰也从此失去了东风日产的庇护。
独立只是开始,前进并不容易。呼吸到自由空气的启辰,并没有如期发展得顺利,相反更有挑战了。
一路躺赢的启辰在独立后的首年势头未减,2017年全年以同比增长22.7%,销量达14.3万辆的成绩收官。然而到了2018年,销量开始疲软,仅完成年度目标20万辆的67.2%。也就在这一年,马磊接棒东风启辰总经理。但仍未能阻止东风启辰的下滑,在随后的2019年,数据不见起色,东风启辰的销量依旧下滑。

步入2020年,受疫情影响,2020年年1-4月,东风启辰的总销量1.9万辆。4月车市复苏迹象明显,销量前30厂商过半实现同比增长;但相比之下,东风启辰市场表现仍不容乐观。
被称为启辰“系生死于一线”的启辰星,在今年的市场中存在感也不足,没有取得值得炫耀的成绩,自4月上市,销量平平,最高不超过3000辆。在神车哈弗H6,性价比取胜的博越PRO面前,启辰星毫无招架之力。

这条“跌跌不休”的坎坷单飞路上,与其自身在品牌力和核心技术两方面存在明显短板有关,没有了东风日产的支撑,启辰的困局一直没有得到难以突破。
首先,启辰没有树立自己特有的品牌形象,形象点说,就是没有为自己找到一个合适的标签。或者说启辰想打造的标签,市场并没有广泛认可。
市场做得好的案例,比如吉利构建起强大体系支撑力,长城手握SUV领域的深耕经验外加大胆的营销、长安则将矛头指向产品的性价比优势,在这场存量博弈的战场中,它们似乎都努力搭建起了差异化的品牌认知,以此缓解日渐增长的市场焦虑。
但是启辰给出的答案:以“高价值”的产品标签切入细分市场,顺势完成品牌向上。虽然寥寥数字,但是实现起来,要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

要知道,撇开产品谈价值没有任何意义。东风启辰回归到产品本身,启辰星背靠雷诺-日产-三菱联盟体系,这意味着启辰星在一开始便整合了全球资源进行中国本土化生产,这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启辰星的合资品质价值。
只是,启辰星所在的细分市场强者林立,博越PRO、哈弗H6、长安CS75 PLUS裹挟着各自的野望对市场发起猛攻,因此启辰星依靠产品高价值进行差异化竞争仅停留在合资品质层面,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不断细分到产品的各个环节。
客观来说,启辰星是一款好车,也是划分启辰分水岭的一个作品,可以说启辰星的出现,是启辰真正意义上完全独立自主之后最好的作品。但是,市场很残酷,大环境变了,只要启辰有一个环节没有做好,启辰星的市场价值就难以凸显。事实证明,启辰目前的体系能力确实难以对抗商业巨浪。
其次,启辰在单飞前就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在脱离之前,其新产品推出和品牌定位,必须要和东风日产、日产品牌保持差异化,否则就会在市场上内耗。这种状况导致启辰很难成为全面的汽车品牌,预示其独立发展过程中必然遇到瓶颈。
曾经,拥有了单飞的勇气,后来,却一直缺乏单飞的底气,在打造纯正自主品牌努力的路上,却总是有意无意地去捆绑日产的技术,尽管东风启辰部分车型开始搭载东风集团自主研发的1.4T发动机,但是还是让日产技术的宣传噱头盖过了自己的努力成果。启辰在迎合消费者的确是花了功夫的,但就是这个模糊不清的定位最后使其产品落得个另外一个“日产版”的印象。
启辰不复往日,不仅仅是依赖东风日产的结果,这两年的下滑也和中国汽车大势密切相关。近些年,中国车市告别高增长时代,竞争态势进一步加剧,一些缺乏竞争力的品牌面临巨大的生存压力。
在市场竞争中,不堪重负的启辰选择继续抱着东风日产的“大腿”,个中无奈,个中万不得已实不是一言两语可以为外人道。

这种结局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合资自主品牌必将覆灭的宿命?这样的结论未免草率。
虽然上汽大众天越,一汽大众开利,一汽丰田朗世等一众自称“合资自主”的车型已经胎死腹中,但是上汽通用五菱的宝骏品牌在近些年却有所作为。
从宝骏630的轿车产品进行前期铺垫,到宝骏730的一炮而红,再到宝骏SUV产品的销量喜人,走高端化路线的新宝骏品牌也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上汽通用五菱公布的销量快报得知,新宝骏品牌在11月的销量达15,430辆,实销同比增长6%。
东风启辰汽车公司副总经理徐川在广州车展接受专访时曾表示,“启辰不能叫去日产化,我觉得启辰应该是更加地契合中国的市场。”
但在走本土化这条路上,启辰显然比不过宝骏。据说宝骏的领导层做地推,要带着经销商、投资人走进田间地头,一个县、一个镇、一个乡、一个村地走进去。所以,也就有了在新能源领域流行的“柳州模式”。
我也曾对启辰抱有希望,试驾完启辰星,还曾在日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想,只要东风启辰继续瞄准用户需求寻求进步、提升用户利益链接,内外兼修,让品牌和产品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可,「启辰星」闪耀在浩瀚星光的日子就不远了”。

可惜,只不过,事与愿违,“这款被低估的产品”还是晚了一步,启辰星也没有如它名字那般“星火燎原”。而东风启辰作为独立品牌,还是没有熬到2021。
当然,我们也不必沮丧,毕竟,在这个高流动,快变革的时代,变好过不变。
回归东风日产的启辰将会优化组织架构,扁平化管理优势会凸显出来。人事调整,预计很快就会公布。
扁平化的管理,可以带来更畅通的企业的沟通管理渠道,大大降低企业管理成本,提高企业决策执行效率。同时,回归的启辰,也能更好共享老东家的资源,无论是拓宽自身渠道和客户资源,还是在广宣、销售、售后服务等营销领域,东风日产的土壤都能提供养分。
需要注意的是,回归东风日产的启辰,千万不要走老路,成为另外一个低端版的日产,更加要在大框架下,定位准确,走出一条不同的路径。业内可以参考的好案例有吉利和领克。

或许每一场离开都有当时迫不得已的原因,但是既然选择回归,除了会有“当初还没有准备好”的遗憾,更多的是,去反思当初“离开”的初心,和思考如今“归来”的意义。
与其沉湎于过去,我们更期待回归东风日产怀抱的启辰能有一番作为,期待未来在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共享化转型发展的赛道上,启辰能带给我们新的惊喜,并探索出让我们期待的出行商业模式。
深渊之下,选择回归或离开,都是主动适应大环境的行为,没有对与错。值得庆幸的是,启辰还有选择权。
*本文图片部分来源于网络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