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滴滴联合比亚迪定制的D1,想必大家在路上已经见到不少,甚至打到过,具备独特的侧滑门、宽敞舒适的空间等,大家感觉怎么样呢?
据相关消息透露,其实除了D1之外,滴滴也在招募汽车研发人员造“真正”属于自己的车型,那为何滴滴也加入了这波造车新势力的浪潮呢?
先来看看滴滴的业务矩阵:上下游全面布局,构成一站式出行解决方案——

同时全球共享出行市场空间巨大,2020年全球出行市场规模约6.7万亿美元,但共享出行、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率分别仅2%、1%。
随着电动汽车接受度提高以及自动驾驶商业化,将进一步催化出行市场成长,尤其是共享出行市场。
根据CIC预测全球出行市场在2040年到达16.4万亿美元,而共享出行、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将达到23.6%、29.3%。
其中,中国出行市场预计在2040年达到3.9万亿美元,共享出行、电动汽车的市场渗透将达到35.9%、50.2%。

其次电动汽车发展前景广阔,在政府推动的大背景下,电动汽车销售增速不断提高,CAGR自16-19年的21.7%上升至20-25E期间26.1%。
根据CIC预测,2025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将占总汽车销量的21%,并于2040年达到29%。另外根据中国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目标,未来中国的电动汽车销量占比将达到50%以上。
并且中国市场对电动汽车的接受度不断增加,CIC预测2025年中国电动汽车充电市场规模将达到537亿RMB,年复合增速达39.4%。

最后滴滴的业务模式也有此需求,移动出行网络正向循环:平台司机增加 → 乘客等待时间、单位成本下降 → 吸引更多乘客带来流量 →更多司机加入平台;
汽车服务网络正向循环:降低司机运营成本 → 司机和平台创收增加 → 更多司机加入 → 规模效益增加。

于是乎在背景一、二、三之下,在2020年11月,滴滴自主研发、专为网约车定制的电动汽车D1投入运营,并计划进一步在平台内推广,而且D1这款电动汽车相比传统汽车将节约近30%的能源成本;
但由于车型的技术、生产等都是由比亚迪提供的,滴滴只是一个需求委托方,自己的很多想法并未都能实现,因此滴滴需要造专属于自己的车。
目前滴滴已经积累了多项技术,是拥有最大研发团队的公司之一,超过7000名研发人员。截至2020年底,已申请1783项专利;
其中有超过500名员工的研发团队,目前正在研发Level 4自动驾驶技术,而且目前运营的自动驾驶汽车已超100辆,是首批取得无人驾驶汽车载客营业执照的公司之一。

车夫总结:正是基于外部市场的庞大需求,以及滴滴公司内部业务拓展的需要,所以滴滴确实需要造车,为司机、也为消费者,大家对于滴滴造车怎么看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