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目前,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已经累积测评了47款车型,而且2021年正式进行了PM和VAR两项维度的测试,测评汽车对颗粒物的防护以及致敏风险。
在对47款车型进行测评后,健康指数有什么新发现呢?主流车型的健康水平究竟如何?我们一起来看看!
01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
如何评判车内空气质量?
1.考察车内空气挥发物的致癌风险
在充分考虑乘员的暴露时间、暴露频率、暴露年限、平均寿命及体重等因素的情况下,健康指数采用医学领域的暴露评价法,将车内空气中的强致癌物苯和甲醛在不同工况下测得的浓度转化为对人体健康危害的风险值,评估接触甲醛、苯后,对乘员健康危害的风险。
2.考察车内非致癌物物质污染程度
通过监控常温、高温、通风状态下车内空气中苯、甲苯、乙苯、二甲苯、苯乙烯、甲醛、乙醛、丙烯醛的含量,健康指数借鉴大气环境质量评价的综合指数方法,通过计算综合污染值,反映出车内多种污染物共同作用下空气污染的综合强度。
3.考察车内气味强度
在常温、高温两个工况下,参与车内气味评价的嗅辨员会通过6级评价法,分别坐在驾驶室、副驾驶室和后排座位,并在30s内依据评价标准对车内气味进行感官评价。
02
中国汽车健康指数有哪些发现?
1.甲醛管控水平较差,浓度偏高风险大
无论在常温、高温或通风状态下,甲醛均有检出。常温状态下,17%的受检车辆甲醛低于限值,74%的受检车辆甲醛低于限值一半以上,9%的受检车辆高于限值。高温状态下,所有的甲醛检出值都高于0.1mg/m3,且有13%的受检车辆甲醛浓度超过限值8倍。通风状态下,4%受检车辆甲醛浓度低于限值,96%受检车辆甲醛浓度低于限值一半以上。

图1 常温、高温和通风状态下甲醛的检出情况
如果把这些数值转化为甲醛健康危害,也就是可能对人体造成的危害值,我们可以发现如果处于通风情况下,车内甲醛几乎没有太大;在常温情况下, 91%的车型甲醛健康危害是可接受的。但是,在高温条件下(比如暴晒或制热时),所有受检车辆的健康风险都较大。

图2 常温、高温和通风状态下车内空气中甲醛的健康危害值
2.未检出比例均较高,苯的问题不大
无论在常温、高温或通风状态下,受检车型的苯含量都相对较低。在常温状态下,26%的受检车辆苯未检出;高温状态下,22%的受检车辆苯未检出;通风状态下,61%的受检车辆苯未检出。

图3 常温、高温和通风状态下苯的检出情况
如果将检测结果转化为苯健康危害,在常温、高温、通风三种工况下,苯可能造成的健康危害均为无健康危害或健康风险可接受。

图4 常温、高温和通风状态下车内空气中苯的健康危害值
3.常温超国标最多,乙醛很难管
车内乙醛是常温工况下超过国标最多的一种物质,也被车企、材料企业视为最难管控的物质,乙醛满足国标的比例仅为26%,超过现行标准限值1倍以上占48%,超过现行国标2倍以上26%。

图5 常温阶段乙醛浓度与限值比较
乙醛虽不是致癌物,但具备刺激性、致敏性,可能对人造成非致癌风险。通过计算乙醛在常温、高温和通风工况下的非致癌风险,我们发现常温、高温下所有样车散发的乙醛对人都有非致癌风险,而通风状态下乙醛对人的非致癌风险为26%。
从车内挥发物的总体情况来看,甲苯浓度由限值的10%降至3.5%、二甲苯浓度由限值的8%降至1.5%,车内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的释放是有较为显著的改善与提升的。通过特定物质乙醛与限值的对比分析,发现乙醛虽然由135%降至106%,但测试数值依然较高,醛酮总体并没有明显的改善,说明车内空气质量还需进一步改善提升。甲醛和乙醛主要来自于汽车座椅、顶棚、地毯、车门内饰板、立柱护板、密封条等车内非金属部件,需要车企对这些部位着重进行改善。
4. 皮革味、塑料味、灰尘味大,车内气味改善慢
比起看不见的危害,车内异味更容易直接引起我们的不适。中国汽车健康指数工作组针对车内气味开展了大量的评价与研究,依据近年来的气味评价结果来看,车内气味有改善,但比较缓慢。
常温阶段能达到3.0级气味等级(良好水平),也就是感觉到有明显气味但不刺鼻的车型仅为四分之一,大部分车型气味处于3.5级乃至4.0级的水平,有强度较大的皮革味、塑料味和灰尘味,而且较为刺鼻。在高温情况下,大部分车型的气味强度等级均为3.5级及以上,强度且刺鼻。
总的来看,虽然车内空气质量整体情况有改善,但是依然存在部分有害物质在车内浓度过高(例如甲醛、乙醛等),同时大部分车型车内也存在强度较大且刺鼻的气味,长期密闭行驶,容易让人产生不适感。
那么我们如何购买一台空气质量更好的车呢?中国汽车健康指数目前累计对47款主流车型进行了测评,其中包括但不限于车内空气质量、车内电磁辐射、车内颗粒物防护以及车内致敏性危害。如果你想了解更详细的车型测评结果,欢迎前往官网(http://c-ahi.caeri.com.cn/)进行查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