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蔚来测试车坠楼事件发酵,真相“扑朔迷离”,车辆安全性没毛病?

    车域无疆头像车域无疆头像
    车域无疆2022-06-25

    一款汽车在正式上市前,往往要经历各项测试,包括耐久性测试、头部碰撞测试等等,以检验车子的安全和性能。然而,不曾想为了保证安全的汽车测验工作本身却不安全。6月22日,一辆蔚来测试车辆从上海创新港停车楼三楼坠落,车内的两名试车员均经抢救无效身亡。

    对于这起事故,外界也是议论纷纷。除对两名试车员的不幸深感痛心外,公众主要疑惑于:为什么试车场所在三楼,相关防护却如此不足?若是砸到路人怎么办?事故是源于操作不当,还是车辆本身问题?目前,蔚来尚未披露有关这起事故的更多细节,有人根据现场图片分析涉事车型疑为ET5。其实,不论是哪款车,测验工作都包含一定的危险系数,但事发后蔚来的回应却引起了“众怒”。

    在蔚来的第一次回应中,结尾特定写上了“初步确认,这是一起意外事故,与车辆本身没有关系”。为了维护品牌形象与新车声誉,不难理解蔚来需要强调事故与车辆无关。但是在正式调查结果发布之前,这种急于撇清自己的态度与冷漠的措辞,显然有失妥当。之后,蔚来的官方微博删掉了这份声明,在新声明中将措辞修改为“这是一起(非车辆原因导致的)意外事故”。

    显然,蔚来的这次危机公关是失败的。新车测试并不能排除发生意外的可能,哪怕与车辆有关,只要在交付前加以解决,消费者也能理解。毕竟,发现问题才能解决问题。若是蔚来在声明中多几分对于罹难人员的关怀与加强防护杜绝此类事故的决心,或许还有机会展现一个“有科技,有情怀,有温度”的公司形象。

    如今,反而有了几分说不清的感觉。不论如何,事故原因需要等待正式的官方调查通告,即使是试车员操作失误,这起蔚来车辆坠楼事件,也依然再度加剧了消费者对于电动汽车安全性的担忧。

    去年,特斯拉是电动汽车安全性舆论漩涡的中心。一起又一起“刹车失灵”的事件掀起了消费者对于特斯拉的不满与质疑。虽然特斯拉赢得了反诉温州特斯拉车主陈某名誉权纠纷一案,安全性疑云依旧在大众心中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除此之外,比亚迪车辆自燃事故,也引发了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型电池安全隐患的讨论。

    车辆在本质上毕竟是代步工具,虽然新能源汽车一味强调科技化、未来感,内饰愈发豪华,动力愈发强劲,但如果不难满足消费者对于安全感的需要,一切都是免谈。在马路上,每天都有车辆事故,除了强调驾驶者的安全驾驶,车辆本身的安全性能也必须重视。车企将车辆质量问题,一味归结为“小概率事件”的不负责任与傲慢态度,这才是消费者怒火的根源。

    其实,对于安全性的强调也并不只是在对电动车吹毛求疵。不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都免不了各种毛病,异响、异味、续航缩水等等还只是影响体验,但应该尽可能杜绝危及生命的隐患。“用户至上”是许多造车新势力的宣传理念,“自动驾驶”、“智能驾驶辅助”系统也成了许多电动新车的卖点。如果这些“黑科技”不能发挥作用,那最多是虚假宣传;如果这些技术反而增加了潜在风险,那就得不偿失了。

    一个行业在发展过程中,难免会经历各种挫折与外界的质疑,重点是如何取得突破并赢得信任。太多的质疑声自然不利于新能源汽车的形象,但过分的保护则是在让渡消费者的权利。“幽灵刹车”是汽车驾驶辅助系统不成熟导致的吗?“刀片电池”能在多大程度上避免自燃?“增程式动力结构”的故障率如何?……这些问题不能仅被视为消费者的杞人忧天,也并非外界对于品牌的故意刁难。相反,对这些问题的回应,是在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维护公共安全,同时也有助于品牌自身认可度的提升。

    除了数据公开透明化,检测技术能否跟上电动车技术发展也是该行业要面临的关键问题之一。对于许多智能汽车的事故,如果检测技术跟不上,原因认定不明,便只能绕回厂家的“一家之言”,没有第三方权威佐证,同样不利于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因此,在鼓励新能源汽车行业“弯道超车”、高速发展的同时,安全理念、措施、行规也要落实到位。经过制度、时间与市场的检验,才能真实揭露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认可度与接受度。

    总之,车辆事故不可避免,重要的是从事故中吸取教训,倒逼该领域的进步。内燃机刚被应用时,同样事故频发,历经百年发展,燃油车技术相对成熟化,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谁更安全”依然是颇具争议的问题。除了电池、发动机等硬件安全,还要考虑驾驶辅助、智能系统等软件安全,“软硬兼施”才能提升对驾驶者操作的“容错率”,将汽车安全推向新的高度。蔚来出了事,并不意味着刚有新车上市的理想就该偷着乐,整个行业反思如何进一步保障消费者与试车员的安全,才是良性发展之道。

    次阅读
    2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