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视
大自然进化出翅膀与腿,但始终没有演化出车轮,关于旋转的故事,车身上都有哪些控制手段,电气化应有何种创新?比亚迪的iTAC给我们哪些启发?电机旋变和同步分解器又是什么?i-TAC技术会以何种形式来作用于“仰望”品牌?

聚焦前沿科技,解读最新技术。本期懂车老王带你了解比亚迪iTAC的真实水平。

iTAC全称智能扭矩自适应控制,这个技术的发布,可以说算是一家企业对电机和电控的理解从量变到质变的一种体现。

之前分析特斯拉ESP和ABS的时候有的小伙伴很迷惑,觉得非常难理解,但我们抓本质之后,你会发现电子系统无论多复杂,最终都是由轮胎作用在地上的,所有的微调和响应都是针对轮胎和半轴的,出了状态问题一切就结束了。

防抱死制动系统 (ABS) 控制:技术原理简图(来源: F. Salem Computer Science)
于是,轮胎在地面上的滑动率就需要被更多人知道,这也是所有安全系统最基础的,滑动率原则上是车轮滑动和滚动所占的比例,公式我之前讲过,车速与轮速的差,除以车速乘以百分之百,这里注意,轮速是最大等效半径的线速度,是等效半径乘以角速度,车速和轮速相等滑移率就是0就是纯滚动,抱死正好相反轮速为0。滑移率越大,车轮在运动中滑动占比越高。

大家要知道轮胎是橡胶做的,不是一个刚性物体,从纯滚动到滑动抱死是一个渐进过程,ABS或者ESP拿捏的就是中间的过渡态。而且这个叫做滑移率的东西,对纵向制动附着系数ϕX,和侧向附着系数ϕy影响非常大,从而影响车辆的稳定和安全。

根据经验,滑移率大约在20%附近的时候,纵向附着系数最大,路面制动效果最好。但现在车更关注行驶稳定,所以ABS会升级为ESP,你可认为ESP是比ABS层级更高的体系,多数时候是单个或部分出发,提供车身打滑瞬间稳定的作用。 为了有效拿捏这个边滑边滚的状态,有时候ABS会按每秒100-200次抱死再放开工作,但ESP的数据浮动和感知需要更快,更需要看传感器侦测到的车速、轮速、加速度这些信号,这是比较激烈的工况。

数据浮动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去拿捏,如果说ESP通过计算得知每秒抱死20次还不能让轮胎脱离模糊且危险的过渡态,就会通过标定去让其他车轮来联动处理,通过一连串的逻辑最终让车身稳定下来,但这一切是基于车辆已经在失控的边缘,ESP帮忙给拉回来。

而iTAC的它提出了一个提前预警的概念,就是在轮胎ESP触发前还要再给出预备量,做出扭矩转移的动作,争取不让或者少让ESP工作,怎么做的?ESP实际上反应速度并不慢,因为轮端转速传感器的路径虽然长但信号速度也足够快,但ESP多数情况下是只有发生能影响车身运动状态的明显打滑这个情况下,才会加以控制,而且只能控制制动力,让车轮半轴的扭矩瞬间下降,并不能控制前后某个轴的扭矩瞬间增加。而比亚迪的iTAC可以瞬间降低一台电机的扭矩,同时增加另一台电机的扭矩(理论上分布式电机才能真正做到增加某一侧车轮的扭矩),做到扭矩转移。

但大家这里不要理解错,调整的是整个前轴或者整个后轴的扭矩,而瞬间调整某个半轴的扭矩iTAC做不到,至少目前海豹(图片|配置|询价)这辆车做不到,降低单一半轴输出扭矩这个活儿仍然要靠ESP,因为电机输出轴集成在带差速器的单电机上。
这里面有个知识点,就是差速器只能差速,不能差扭。但顺着这个路线去想,不排除比亚迪想在下一个分布式电机时代提前布局,什么叫分布式啊,就是每个车轮半轴各有一台电机驱动,轮毂法规过不了那就轮边,iTAC作提前布局这个逻辑就说得通。

图片来源:懂车帝原创节目《电解场》第一季
所以本质上我认为iTAC的出现并非像很多Up主说的,为了替代博世的ESP或者ABS,这个目标太小了,比亚迪的目标是在全新电气化架构的上游,提出对车身更好的控制想法,所以老王不在开头就讲什么传感器精度,太俗。毕竟忽略设备地位谈传感器精度就是耍流氓。基于这个框架之后才能去谈传感器的精度,也就是所谓的提前预判。要想做到这个,就得改良整个电子电气架构,展现出对电机一个良好的精度控制。
在讲精度如何计算之前有一个点必须指出,老王在主机厂时参与过媒体造词计划,说白了就是我们工程部门与媒体之间传递信息怎么传递啊?我们技术人员经过评估和研究,向舆论场释放一两个技术名词,媒体得到普及后加以宣传,这是一种纸媒时代就很常见的手法,既不违反公序良俗,也有利于自身宣发,但作为看客的你是不是把这个词当作这家企业的独家,那就是你自己水平的问题了。

作为熟悉这个路径的人,我洞察出本次比亚迪想释放的这个新词汇,叫做旋变传感器。目前已达不错的宣发效果,但大家获取知识的同时,有一个地方值得纠偏,就是旋变这个词仅可看作是车圈舆论场上比较新鲜的宣传,是宣传的第一性原理,而并非工程上首次或独家运用。因为旋变其实早就用到整个电机行业了。这东西本质就是一个变压器。跟普通固定变压器的不同在于,旋变的其中一端是随电机转子一起转的。

那么比亚迪的创新性在哪里呢?是通过这个相对更精确的传感器,结合对于车辆状态的动态识别,两者通过大量实验进行标定,而且留有冗余,不仅可以通过车轮轮速传感器,还可以通过电机旋变传感器去控制前后电机的输出比例。

这里顺便解答大家的问题,发布会里说,普通轮速传感器的识别频率为32字或48字,而电机旋变精度可以达到4096,这几百倍的差距怎么来的?

刚才我们说了,定子绕组作为变压器的原边,接受励磁电压,转子绕组作为变压器的副边,通过电磁耦合得到感应电压。

因为转子一直在转,输出电压的幅值与转子转角成正弦或余弦函数,根据这套对应关系来输出信号,这种信号相对精确,我们搞过机加工的人对这个很了解,越是精密的机床,丝杠驱动电机头部越都会装高精度旋变,我们管这个叫同步分解器。

它每个旋转状态,都可以由正余弦的唯一幅度和相位进行函数表示。夸张点来说,比亚迪玩电机最终是想把电动车玩成数控机床,只不过刀具变成了被精确控制的轮胎。

如今的旋变,都会有一套垂直布置的双线圈。将激励转换成正余弦的输出。物理位置不同的两组SIN和COS的信号会出现同相和反相。恒定转速时,SIN/COS包络的频率是恒定的,通过这个还可以指示转速信息。所以,转速和转速的变化都可以被输出。

正所谓不打无准备之仗,对电机的状态做到一一对应之后,就能很精确控制电机的走位。通过高频调制再解调,最终将信号完整度保留传递,调制解调大家感兴趣关注我,今后老王会讲,因为这个用途太广了。

本期简要来说,所谓精度就是每转一周能感知到脉冲数量越多的传感器,它的精度就越高。

举个不恰当的例子,你剥果冻,用牙咬住靠脖子只能输出一次性扭矩,就非常原始,你的感知也不精准,而像这么剥果冻,对扭矩控制把握更精确,想停就停,虽然看起来“有病”,但不得不锁这是一种全新的控制模式。

当然,旋变输出的是模拟信号,模拟信号是时间域上的连续信号,需要专用的RDC Resolver-to-Digital Converter芯片来进行数模转换解码的。这类芯片并不高级,但胜在稳定。经过它的解码后输出的是相应的轴角位置和转速信息。

而正是因为这类芯片通过A/D解码,输出的时候一般是12位并行,所以之前比亚迪发布会说的单级分辨率4096,就应该是2的12次方这么算出来的,360度一圈被等分为4096份,这个是旋变的一个理论精度。实际上是达不到的。

完整系统的精度由RDC芯片的精度,还有系统线缆、激励缓冲器和正弦/余弦输入电路的误差做最终确定。但也是非常高了。

而一般的轮速传感器要么是霍尔要么是光电,安装在轮毂上直接与外界接触,振动大温度变化大,更要考虑温飘和零飘,使得传感器要以稳定为主,精度没必要设置那么高。有的人说这东西不就是电机输出端的一个编码器么?

哎,这个旋变跟传统编码器不是一套体系。首先编码器一般是方波输出,而旋变是正余弦的,通过芯片推出的相位差,而且转速高还耐温,一般的编码器不是这个逻辑。很多更专业的人还可能会问,那你这旋变是增量型还是绝对型?这里信息量就比较大了,我们这里不妨给老王留言你是否也感兴趣,我们看看要不要针对这个讲第二期。

绝对型旋转编码指不需要读两次以上的变化信息,无需比较与累加,与历史信息无关,可直接读取当前角度值
简要来说增量型是测小角度准,大角度有累积误差,而绝对型正好相反。但比亚迪这套旋变是垂直布局的两组线圈,有2组信号,可以分别处理成结合通讯的增量信号和绝对值信号,避免误差过大。

比亚迪早在先前型号中的电动车已广泛使用该部件。丰田车上也称解析器、转角传感器
所以,我们回到开头在聊轮胎在地面上滑动率的问题,是不是就清晰多了,传感器感知位置增加、精度提高,能把不能加强扭矩的地方加强,驱动电机就可以提前预判,从齿轮间隙到半轴的微量扭转,再到轮胎打滑瞬间一系列的误差传递,并把这些误差不当做误差,当作标定条件去合理运用,做到信号的前置。
前面讲了这么多优点,这种以旋变为基础的体系也有一些挑战,说一下常见的误差来源吧,比如幅度失配、相移失真、谐波激励和不完全正交这四大问题,电机极对数对应旋变公倍数的不同,也会导致不同调频调幅的挑战,但这套系统所有的误差,也随着精确度提升而减小。其实,从工程上,这些问题已经不算真正的挑战了,真正的挑战是如何配合驾驶感受去辅助司机进行更运动的操控。

其他搭配旋转变压器或类似结构的车企同样面临操控方面的挑战
并且比亚迪目前人家也没说用了iTAC之后,ESP和ABS都不给你配了,前面我们也说了不到分布式电机估计ESP都是有的,所以至少目前相当于是双保险。

比亚迪敢发布就说明已经有足够信心。只是老王想说,留给比亚迪去解决边角案例的工作量还是有的,这就需要用户和比亚迪一起来发现并解决了。
结尾
通过本期节目大家能了解三件事。
第一、iTAC最基本的原理是电机的前端扭矩控制,听起来简单,但背后是比亚迪跳出燃油车通讯协议的深层次行业思考。正所谓“风吹雨打知生活”,搭载iTAC之后应该会让海洋、星际以及仰望系列“苦尽甘来懂人生”。
其次 iTAC的体系化整合,也能够让用户从侧面洞察出比亚迪的确赚的盆满钵满,从车企角度,这种技术本身虽不鲜见,但整合能力包括供应能力完全闭环就属于“温饱以上”的顶层架构了,是向豪华命题发力的一个基础。用户角度,这是后来者通过老车主原始资本积累的后发红利。比如开头我们讲的,仰望系列,采用分布式电机,才能够真正发挥出iTAC的功力。

分布式电机时代,四个电机分别驱动四个半轴,有很多iTAC发挥的空间
产业上来讲,iTAC是一次试图替代世界顶级供应商的垂直整合,促进双循环与经济全球化关键时刻的今天,这种行为令人对比亚迪的信心增加。

时代背景下,留给我们的时间窗口并不多,而像这类已经迈开腿有实质性进步的企业,更要时刻接受用户的监督,清醒地认识到部分盲目乐观的情绪会抑制对这套系统的其他角度审视。无论之前或以后收割多少利润,越来越精致的产品永远是为用户服务的目标。

最后,本期虽然从iTAC的基础原理角度做了部分解释,但对电气化控制的信任,用户还尚需时间,任何企业技术升级之路上必定会有一个普及过程,老王的节目便是科学普及之路上的其中一环,希望大家跟着技术分享的步伐,一起探寻国产企业光明但曲折的奋进之路。
我是老王,下期见。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