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春寒料峭 难阻东风——新中国第一辆轿车:东风CA71诞生始末

    显像管一号头像显像管一号头像
    显像管一号2023-03-08

    东风CA71轿车

    一个国家的期待与梦想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毛泽东同志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一五”时期,国家集中资源短时间内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其中,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建设是“一五”计划的重点项目,承载了中华民族孜孜以求的梦想。

    1956年4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论十大关系》时,提出希望:“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生产的小轿车来开会就好了!”同年7月,第一汽车制造厂(以下简称一汽)建成投产,举国欢腾。1957年“解放”牌汽车生产稳定后,一汽开始加强产品开发力量。1957年4月,第一机械部部长黄敬到一汽调研,提出“一是载重汽车要改型,二是要上越野车,三是要搞轿车”。据记载,当时一汽也提出三个条件,即增加设计人员、增加设计部工作面积和提供参照用的样车。接着,一汽明确了发展的6个品种——解放牌载货车的改进型和派生型的自卸车、牵引车和大客车,以及军用越野车和轿车。1957年5月,一机部向一汽下达了设计轿车的命令,并要求样车设计在同年11月正式开始。

    1958年2月13日,毛泽东同志视察一汽,看到工人生产“解放”牌卡车的冲天干劲时,他对时任一汽厂长饶斌说:“看到中国工人阶级能制造汽车很高兴”,并再一次和蔼可亲地问饶斌:“什么时候能坐上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呀?”话语中充满着信任与期待。这对一汽是一个极大的鼓舞,也进一步加速了小轿车的试制进程。

    “四无”条件下艰难探索

    一汽要制造轿车,也引起了“老大哥”苏联的关注。据记载,时任一汽副厂长的李中康,在苏联实习时,曾向苏联专家征求意见。苏联专家听后连连摇头,建议“想做轿车?你们别那么快。”因为当时“解放”牌卡车才刚刚出厂,而轿车工艺难度比卡车高得多。

    的确,当时的一汽基本上是一整套生产卡车的建制,开发国产轿车的条件堪称“四无”,即无资料、无经验、无工装和无设备,一切都要白手起家。“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一汽员工边学边干,摸着石头过河,最终确定了轿车试制以“仿造为主,适当改造”的设计原则,但即便是仿造,也是一项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当时,一汽里除了为数不多的技术人员,不少工人师傅几乎没接触过甚至没见过小轿车。而在那个年代,就算是找到了一些有关于外国汽车的图纸、文件资料,也都是过时的了。后来,一机部也开始多方搜集国外制造的小轿车,为一汽提供造车参照样品。1957年6月,朱德将捷克斯洛伐克送给他的一辆斯柯达牌轿车送到一汽作为参考样车。同年8月,又有苏联的胜利、法国的西姆卡·维迪娣(Simca Vedette)以及美国的福特赛飞等样车先后运到长春。

    西姆卡·维迪娣(Simca Vedette)轿车

    也是在1956年的6月,一汽委派设计处处长史汝楫、发动机设计工程师胡同勋等赴北京搜集相关资料。就这样,在众多的外国轿车材料中细细筛选,他们找到了几款样车,经过反复研究,选中法国的西姆卡·维迪娣作为参考车型。

    这是一款中档轿车,外型线条简洁明快,整体布局合理,成本造价适中,基本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和条件。回到一汽后,技术人员通过深入探讨对比,最终敲定以这款车为“蓝本”,在不改变车身结构的同时,对外形、内饰件进行适当改进。方向确定后,设计工作迅速展开,进展迅速,不出半年,中国首辆轿车的设计图纸和设计文件就全部宣告完成。

    1958年初,国产轿车开始进入零部件试制阶段。据记载,为了按时完成这次任务,几乎所有的一汽人都参与进来,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涌现出了很多战天斗地的感人事迹:

    没有零件,一汽的工程师就到本溪钢铁厂进口的废旧汽车堆中,寻找相关零件进行测绘;

    没有场地,就在卡车总装配车间用玻璃隔出一块空间;

    铸造工人每天“晨造型,午浇铸,晚清理”,仅用7天就完成了原本需要40天才能完成的工作任务;

    零件加工单位则提出“工序接工序,零件不落地”的口号,保证随时到车间就位;

    按照设计,整个车身的制造和各种钣金件的加工,没有模具,几乎完全采用手工工艺完成,也就是靠钣金工们一锤锤地敲打成形;

    发动机、变速箱硬是三天三夜造了出来;

    生产

    组装

    最后调试

    骨干技术人员都奔赴现场,解决难题,很多同志把办公室当成了“家”,部门与部门之间的配合衔接有序,协作精神空前高涨……各工种基本上都在几天之内完成了设计和制造任务。

    全车内外中国风

    在参考样车的基础上,设计试制组对国产轿车的车身做了颇具中国特色的设想与构思,在保留车型顺利研制的同时融进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风格。国产轿车的车头立标是一条银龙,而后期生产的则是一条金龙,象征着腾飞的中华民族。车顶为银灰色、车身为绛紫色;车身侧面镶嵌毛泽东同志书写的“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字样;车身后尾灯为中国古代宫廷中使用的红纱灯,俗称“宫灯”;座椅面料采用了真丝东风锦、双凤锦和云暮锦,顶棚采用天鹅绒装饰,地板上铺的是民族图案羊毛地毯,而仪表盘采用福州漆器,旋钮开关使用象牙雕刻,烟具和把手采用北京的景泰兰……这样的设计不仅体现了民族特色,更是令人感到亲切和自豪。

    东风CA71轿车

    1958年5月12日,我国第一辆国产轿车试制成功,命名为东风CA71轿车。“东风”这个名字取自毛泽东同志对于国际形势的一个著名论断“东风压倒西风”。“CA”为生产厂家一汽的代码,“7”为车辆类别代号,代表轿车;“1”表示第一款车型。它的诞生结束了中国不能生产轿车的历史。

    东风CA71(右)路试照片,后面的是原型车“西姆卡”

    东风CA71轿车为四门六座中级轿车,装有一台直列四缸水冷发动机(仿制奔驰190型轿车),排气量1.9升、最大功率70马力,变速器为4挡机械式,最高车速可达128公里/小时,耗油量为9~10升/百公里。

    带中国字的轿车

    东风CA71轿车制造完成后接到党中央指示由火车装运至北京。1958年5月14日,当车辆驶下月台时,站台上的旅客立刻赶来围观欢呼。

    工人们在庆祝轿车出厂,明显可见车头的汉语拼音字母

    东风轿车驶出北京站

    当时“东风”轿车车头的标志不是汉字“东风”,而是拼音“DONG FENG”,按照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杨尚昆同志的建议,为了突出是中国人自己生产的轿车,更换为汉字。当时担任饶斌厂长秘书的李岚清同志到人民日报社找到了毛体“东风”二字,送到一家汽车修理厂连夜制作汉字“东风”车标。

    小小的“东风”二字虽然只是一个车标,却极具中国特色。据李岚清同志回忆:“拿到字以后如何雕刻制作呢?我们立即在东安市场附近找到一家能打造金银首饰的铺子,一位老师傅说能做,但必须是纯金的,因为别的金属太硬,用手工无法雕刻。这时我又在灯市口附近找到一家汽车修理厂,平行作业,请老师傅把8个拉丁字母拆卸下来,用腻子把洞眼补好,上底漆磨平再上同色油漆,最后把雕刻好的东风两个汉字镶嵌在车头上。老师傅们为此忙碌了大半夜。他们的工作热情、高超技艺和一丝不苟的工匠精神,使我们深为感动,同时也反映出当时人们对国产首辆轿车的自豪和钟爱。”

    “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1958年5月21日下午,毛泽东同志与林伯渠同志一起来到怀仁堂后花园,观看和试乘了这辆车。下车后,他对聚集在周围的代表们笑着说:“坐了我们自己制造的小汽车了!”

    毛主席参观东风轿车

    刘少奇同志参观东风轿车

    由于当时条件所限,“东风”CA71轿车总共生产了30辆。加之,“东风”属于中级轿车,无法满足国家对高级轿车的需求,最终未能实现批量生产。但它的出现,已经为“乘东风、展红旗”——制造“红旗”高级轿车积累了宝贵经验。

    每一段历史都有它的起点,回眸那段火红的岁月,“东风”CA71轿车开启了中国制造轿车的历史,也记录了中国汽车工业发展初期那段艰难探索的岁月。“东风”不只是一件工业产品,更是一种象征,蕴含了那个时代自强不息的创业理想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借着“东风”,我国国产轿车的发展拉开了徐徐大幕。

    回往那段岁月,汽车工业蓬勃发展的同时,各工业不进门也在如火如荼建设中。从前连火柴铁钉都要进口的中国,实现了一个又一个零的突破,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持续推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正所谓“风从东方来”,展示了中国人的文化自信。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