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勉强又支撑了两年后,三菱这次是要彻底离场了。
这难免让人唏嘘:曾几何时,油耗不高、耐用性强、综合性能优越是日系车在国人心目中的固有印象。可时过境迁,当消费者有了更多的选择,尤其是更年轻一代的消费者,本身就是伴随着众多国产汽车品牌一起长大,日系车的光环正在一点点褪去。
如今,众多日系车先后离开国内市场,标志着汽车行业内一场更深层次的大洗牌即将开始。

三菱宣布离场
离场的公开消息,是在本月24日的三菱董事会上宣布决定的。不是某个车型或项目去除,而是整个生产线全部离去。
三菱发布消息表示,合资的广汽三菱股份出售,公司解散。生产线停止后,未销售完的汽车将尽量卖完,相关售后服务也会逐步停止。

今年6月份,三菱在国内只卖出去了326辆车。一个月后广汽三菱就开始挥刀自割——裁员。当时就有消息传出,整个公司从3月份就已经不生产了。
在今年的上半年,广汽三菱卖出去的车只有1.2万辆。即使咬着牙不退场,估计也完不成去年3.8万的销量了。其实前年以及更早的2020年时,全年卖出去的车至少还有6.6万辆、7.5万辆来着。
这销售额本来就难看的要死,而今年的销量更是连两万台都突破不了。也因此,离场只是时间问题。

更何况,还在2021年的时候,面对全年销量只有6.6万辆的事实,三菱那时就已经在打算离开了。如果再往后退3年即2018年的时候,三菱就已经看清了现实,将自己定位为了边缘车系——因为在当时就不断有三菱将要离场的消息。
虽然5年前的销售数据就很难看了,但彼时的三菱还打算再撑一撑。毕竟当年14.4万辆的销售额,好歹还能给三菱找补会点底气。当时为了生存,三菱将旗下的进口车型与国产车型进行了合并。
与此同时,将自身主动降级为边缘车系后,从2020年开始,三菱开始着手向东南亚市场布局,相比于我国这样越来越大型且成熟的市场,东南亚地区的汽车工业还处于弱势地位。

所以,三菱自认吃不下成熟市场的份额,打算通过easy模式到穷国去“割韭菜”。如今彻底离场,意味着三菱下一步的布局似乎已经好了。
其实不光是三菱,在我国的日系车,近几年普遍面临着销售下降的尴尬局面。有的早已跑路,有的整合重组业务,还有的勉强支撑局面。
日系车全方位败走
从新能源汽车下场的那一刻,燃油车销量下滑就成了不争的事实。于是最先被挤出市场的,是那些二线三线的日系车。比如铃木,5年前就跑了。

当年铃木在国内有两个合资车型,长安和昌河,从十几年前开始,两家公司的销量就开始下滑了。
与长安合资的铃木,从2012年的年销售17万辆,一路跌到15万、11.5万、8.65万乃至2.41万。另一个车型昌河铃木,2014年勉强还能卖到9.8万辆,到退场的2018年时,只买了7346辆。
就这个数据,也比刚刚宣布退场的三菱数据稍微好看点。不过5年前铃木就已经看到了未来的趋势,所以毅然决然的选择了退场。
随着三菱的离去,国内二线的日系车中,就只剩马自达和斯巴鲁了。马自达的日子虽然也不好过,但比此前跌的最惨的铃木还是稍好一些。
早年进入中国市场的时候,马自达有多家合资企业以及车型,正因为渠道的分散,使得马自达高层一直想整合在我国的资源而不能。
2017年的时候,马自达全年的销量还能突破30万,仅仅过了3年,就跌到了21.46万辆。从那时候起,为了在中国市场能继续存活下来,即便整合重组很难,马自达也开启了这一步骤。
2021年,马自达在我国的业务进行了合并,股票该抛的抛,公司该整合的就整合。当时看起来,马自达是想通过一加一等于二的方式,来保住市场份额进而存活下来。

想的倒是不错,但是在日系车整体颓废的状态下,再怎么折腾只是延缓了败走时间,而改变不了败走结局。今年前8个月,马自达在国内的销量下降了37.8%。这意味着,即使整合了业务,未来的结局也好不哪里去。
对比之下,另一个品牌斯巴鲁,由于多年来一直是进口业务而未实现国产,所以在我国的销量不管是高还是低,反倒一直是“破罐子破摔”的心态。
2021年,斯巴鲁在我国只卖出了2.5万辆。而同一时期的美国市场,则卖出了超60万辆。显然大头在哪一边,斯巴鲁的高层分得很清楚。
正因为如此,当一众兄弟或是忙着跑路或是忙着整合业务的时候,斯巴鲁也毫不在乎,本着能卖几辆是几辆的精神,现在也没听说要离开。

上述这些还是能被消费者叫得出名字的品牌,至于那些连名字都不被消费者认识的子系品牌,离场的时候甚至连消息都没有。
比如讴歌,作为本田旗下的子系品牌,宣布离场的时候连一点涟漪都没有掀起来。毕竟该品牌在国内最好的销量,也未能突破两万辆。
时至今日,即使是讴歌的老爹,国内一线的日系车本田,也遭遇了生存危机。
“双田”的日子也不好过
相比于二线的日系车,本田在国内属于一线车,其单月的销量,就超过了二线车全年的销售量。可如今,这样高歌猛进的局面也不复存在了。

年初的数据显示,本田单月在国内的销量下滑了56.2%,广汽本田和东风本田的累计销量只有6.42万辆,下降了一半还多。当时本田还梗着脖子解释,说是正值春节假期销量才下滑的。
到了6月份,单月的销量也只是回升到了11.31万量,相比于往年同期,这一数据下降了19.8%。而整个上半年的数据出笼后,其整体销量下滑了24%。
而另一个日系车大头丰田,它的销量也没高到哪儿。数据显示,1月份丰田在国内的销量只有11.38万辆,下降了23.5%。
正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丰田作为国内一众日系车的带头大哥,整体销量虽然有所下降,但至少还在可控范围内。

以2022年的数据为例,丰田一共卖出去194.06万辆车,前一年的数据为194.4万辆。有下滑,但幅度不大。
然而就目前的趋势看,丰田是不能在离场的同行面前秀优越感的。其推出的纯电车型,去年10月在国内上市后,只卖出去7000多辆。而我国去年新能源汽车的保有量已经达到了1310万辆。七千对一千万,要是销量再不提升,优势不在丰田这边。
2018和2019年两年,国内一众车企的日子都不好过,但双田两个车系在当时的销量不降反增。然而仅仅过了四五年的时间,这样的局面就不复存在了。
说到底在新的赛道上,包括带头大哥在内的所有日系车,统统落伍了。
症结在这些方面
不光在我国,以往日系车在全世界也是“重量级选手”。但也正因为销量高歌猛进了多年,使得日系车的思维模式出现了固化。而且这种趋势在新能源车来临之前就出现了。
就以离场的铃木来说,多年前它一直是微型轿车市场的领头羊,刚进入我国市场的时候,这一车型也确实非常吃香。
然而随着国内经济迅速发展,尤其是消费者的理念发生变化后,很多人都希望汽车的内部空间越来越大。

当越来越多的大车型步入市场的时候,铃木并没有意识到危机。然而微型车的市场,已经从2012年的20%,下降到了2016年的6.9%。
市场空间不断萎缩,国产一些微型的电动车也已上市,双重挤压之下,还在抱着老经书念的铃木,又如何去拓展新的消费群体呢,结果只能是暗淡离场。
不光是铃木,其他的日系车也同样不关注市场的变化。哪怕是竞品车系不断增加,且每年都推出新车型的情况下,日系车却还在固守着单一的生产线,在节奏上不做改变。

比如马自达,从2016年至今,几乎没有推出过任何全新的车型。相比之下,我国国产品牌,几乎每年都有各种新车型的出现。选择面增多的情况下,更多年轻的消费群体,他们也更愿意去尝试新车型。
也正因为如此,在新能源汽车这个最重要的赛道上,日系车在我国遭遇了滑铁卢。
首先是对发展趋势的误判,近三年以来,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从零起步一路猛进占到了25%。对比之下,日本国内新能源汽车的市场份额只有2.2%。
正是这种巨大的差异,让日系车没有感受到新能源汽车的冲击,进而严重误判了形势,没有在新的赛道上布局。

其次,即便后来进行了布局,也没有摆脱燃油车的思维定势。很多日系车一直认为,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不会太快,传统汽车市场是稳定的,只要继续固守,新能源汽车就不会成为主流。
可惜他们的这种观念完全是错误的。新能源汽车在不断吞吃原有的市场份额,这就使得整体的市场空间缩小了。而布局了新能源,与同类型产品比起来又没有优势。本田此前推出的四款纯电车,去年加起来的总销量,还不到两万辆。
布局和转型缓慢,让日系车在国内新的赛道上完全不具备任何优势。传统的燃油车被新能源汽车不断侵占,同时竞品车系又在不断增加,双重打压之下,原本这容易念经的外来和尚,好日子也算是到头了。

市场就这么大,谁都有可能掉队
截至到目前,我国汽车市场的品牌大概有148个,其中34个是国外车,114个是本土车。数据还显示,再过几年,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厮杀激烈,至少会有十几家的企业在未来会掉队。
优胜劣汰赢者通吃,这就是市场竞争的残酷规律。国内汽车市场份额虽然很大,今年的汽车总保有量也将接近甚至超过4.5亿辆,但是市场大不代表所有的入场企业都能吃到肉。

因为,这始终是一个你争我抢的竞争局面,如果一个车企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哪怕品牌已经做的相当完美,还是有可能被消费者遗忘和抛弃。
看看楼下的停车场和车库,面积永远就这么大。以前停放的都是燃油车,近几年各停车场里,纯电车的数量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增加。停车位被新车型占了,原来的车型自然就不会有位置了。

所以,日系车在国内全面败走,不是说品质出现了问题,只单纯是时代发生了改变。在这种局面下,新的消费者不是不认可你的品质,而是连你这个品牌都不认识了。
参考资料:
《发动机教父黯然离场,日媒深度分析为何中国市场成为日系车的噩梦?》 深圳特区报 2023年10月25日
《二线日系车在华沉浮录:马自达上岸铃木退场,三菱斯巴鲁劫后偷生》 经济观察报 2021年9月10日
《最惨骤降64%!日系车三巨头在华销量“滑铁卢”》 中国基金报 2023年2月7日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