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秋季总要去一次远方。今年决定自驾去南太行。太行山绵延八百里,横跨河北、山西、河南、安徽四省,被称为“中华之脊”。

太行山东面是广袤的华东平原,西面则是处于我国地形上的第二阶梯黄土高坡。平均海拔在1500米左右。由于受地壳运动影响,山体抬升,河流下陷,形成了如今人们看到的绵延的山体,陡峭的山崖、纵深的峡谷。

在秋季游览太行山,穿越崖壁上的挂壁公路,欣赏一望不尽的山川峡谷,感受漫山遍野的浓浓秋意,让人眼花缭乱,美不胜收。

为了确保这次太行之行顺利进行,临行前专门查阅了他人一些自驾攻略,初步绘制了一份自驾线路图。再看天气,往常这个时候的太行山气温一般在十度左右,尤其是山上早晚应该会更加寒冷。

久在樊笼中,复得返自然。为了赶上今年最后的秋景,在查看了近期太行山地区的天气状况后,在不宜请假的课程结束后的第二天,包里塞上了几件秋冬服装,带上可爱的小狗狗,一路向西驱车上千公里,来到了太行山脚下。

这次自驾线路大致计划是,从河南辉县宝上路进山,在游览了太行主要景点后,最后到达红旗渠风景区。路程大约四百余里,计划时间三天。主要经过的景点有:

黑毛沟大峡谷

武家湾风景区

太行一号公路

彩色音乐公路

郭亮村挂壁公路

天柱沟大峡谷

太行山八泉峡大峡谷

花壶线天路(又称花壶公路)

神龙挂壁公路

井底村及石板岩镇

林州太行大峡谷(又称桃花谷)

著名的林州红旗渠风景区

山西黎城黄崖洞文化公园
在这约三百里的太行自驾中,最令人心跳刺激艰险的还是被称为网红的约七十公里长的“花壶线”(又称花壶公路)这段。

在出发前查看这段路程介绍时,许多人几乎都把这段花壶公路描绘成了南太行自驾游最精彩的一段路程。说这个“精彩”主要指路途两边的风景如何如何的精彩纷呈,扣人心弦,却很少有人说这段路更是一段路窄、坡陡、弯急、险峻的自驾路线。上午在游玩了八泉峡太行山大峡谷,午饭后就直接导航到玉霞关过神龙挂壁公路再经井底村后到石板岩镇(由于风景优美又被称为“画家村)。

导航显示,从大峡谷镇经花壶线,最后到达石板岩镇大约七十余公里,需两个半小时。正常情况下下午四点半左右应该可以走完全程到达石板岩镇游览参观了。为了慎重起见,我根据事先准备好的路径攻略,采取了分段导航的方式,先是导到八达村 ,花园村,玉霞关……

现在想来,真是有点稀里糊涂,误打误撞的开始了这段惊险纷呈,揪心刺激的被大量南太行自驾游爱好者称为自驾天路的“花壶线”之行。

车辆进入八达村后,就开始了不停的向上爬坡,并且整个路面逐渐变窄,弯弯曲曲,高高低低,狭狭窄窄。

一会左边是像刀劈过似的陡直的崖壁,右边是看不见底的深沟,如果多看几眼,会更让人提心吊胆起来。

一会疾驰向下,前面除了悬崖像是没有了行路,踩着刹车缓慢下行后,接着就是一个360度的急转向上爬上高坡,继续向前。


一会前面竖着两根间距很窄的水泥柱,车辆只能非常放缓的慢进过后,迎面出现了一个只能通行一辆小车的隧洞。

车辆进入隧洞时,仿佛被一个巨大的黑洞吞噬了一般,好在几乎同时车灯自动打开了,没行几步,看到了尽头的日光,这种只能车辆单行的隧道,一个接着一个,心想万一对方来车怎么会面啊?

好在刚驶出第三个单向隧道后,就连续迎来了几两小车。还算幸运。

一路上,确实惊险震撼刺激。应该说10月底已经是太行之行的淡季了,可今年的天气出奇的反常,此时海拔一千多米的山上应该天气已经比较寒冷了。可那几天气温依然都在二十来度,依然给人一种秋高气爽,风和日丽的感觉。

车辆继续不停的大拐小转,在蜿蜒曲折中前行。许多迎面而来的小车车牌号显示着各个省市的自驾车辆不停的与我们擦肩而过,同时还有多辆摩托车从身边驶过,尤其是几位野外自行车爱好者,也在费力的缓慢艰难前行。其间还遇上了几个省市的有组织的自驾团队,他们或在车辆前方挂着团队旗帜,或在前车辆盖上贴着自驾团队标志,一副威风凛凛的架势。心想,这应该是一条受广大自驾爱好者喜欢的网红自驾天路。

刺激,更需要确保安全、顺利前行。车辆继续小心翼翼的向前。突然前面又迎来了一个自驾团队,大约有十五辆小车,远远看去像一条巨蛇在山间朝前游动。一会就来到了跟前,有两位移下车窗大声向我喊道“侬好!”,还有一个女司机向我举起了大拇指……

由于此段路面双方会车时的间距非常狭小,大约相隔一个拳头左右的距离,此时难得听到了使用上海闲话的问候,但我此时此刻丝毫不敢分散半点注意力细看对方是谁?我是不是认识他们?只顾着仔细谨慎注意安全。当然在看到对方车牌号都是“沪牌”,并且听到了家乡口音的问候,心里还是有了一点兴奋感。于是我索性把车尽量靠路右边停了下来,让他们整个车队顺利通过。遗憾的是,由于路况很差,只注意了安全,没有顾得上把这支来自自己家乡上海车队的风采给拍下来。

这段网红南太行“花壶线”,真的是一路惊心,一路赏景,一路感受,一路向前……
终于在当天到达了玉霞关,
终于通过了神龙湾挂壁公路,
终于过井底村来到了石板岩镇
……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