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华阳集团:坐拥HUD杀手级座舱硬件,有望分羹域控制器市场

    远瞻文库头像远瞻文库头像
    远瞻文库2023-11-11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中邮证券 白宇)

    1 华阳集团:实力雄厚的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

    华阳集团:实力雄厚的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

    惠州市华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华阳集团)成立于1993年,致力于成为国内外领先的汽车 电子产品及其零部件的系统供应商,业务涵盖汽车电子、精密压铸、精密电子部件及LED照明等。

    公司紧跟汽车智能化、电动化浪潮,将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业务作为发力重点,持续开拓新业务、新客户。

    董事长为实控人,子公司业务分工明晰

    1)董事长邱淦荣为公司实控人,与张元泽等八名实际控制人(合计持股江苏华越51.37%)在经营管理和决策中长期保持一致,公司决策效率有保障;

    2)子公司业务分工明确:华阳通用、华阳多媒体专注汽车电子业务,涉及智能座舱&智能驾驶;华阳精机专注精密压铸业务。

    专注智能化&轻量化两大赛道,增量可期。

    2023年中报显示,汽车电子业务/精密压铸业务营收分别18.56亿元/7.4亿元,占比分别 65%/26%。

    1)汽车电子业务:基于传统中控业务,开拓HUD、域控、数字声学等智能化新业务,单车价值不断提升;

    2)精密压铸业务:受益于新能源的轻量化发展趋势,精密压铸业务稳健增长。

    HUD业务:坐拥HUD杀手级座舱硬件

    HUD业务技术储备充足,发力光场屏、智慧屏等产品。

    1)W-HUD、AR-HUD产品技术储备充足,产品累计出货超100万套;AR-HUD 产品多种技术路线并行发展,已推出P-HUD、光波导样机;

    2)公司持续布局智能光显产品,投入研发超高色域、智慧表面、智慧屏、光场屏等产品。

    域控业务:多年汽车电子经验,分羹域控制器市场

    布局三大主流座舱域控平台,定点放量可期。2021年,公司搭建了三大主流座舱域控平台,即高通、瑞萨、芯驰科技。目前,域控项目已经与长城、北汽、奇瑞、宇通等主机厂达成合作并落地,与长安的合作项目即将量产落地。

    推出地平线J5智驾域控产品。公司推出行泊一体域控产品ADC02,搭载地平线J5芯片,支持接入11路高清摄像头、5路毫米波雷达、12 路超声波雷达、1路激光雷达,可实现L2+级高阶智能驾驶,涵盖高速NOA、城市NOA及记忆泊车等功能。

    营收稳健增长,新业务放量可期

    1)2018-2020年,公司营收表现一般,主要系其他业务(精密电子部件、LED照明)行业收缩拖累;

    2)2021年,公司营收实现高速增长,主要系主营业务(汽车电子、精密压铸)大幅放量影响;

    3)2021年以来,公司营收稳健增长;随着新业务不断量产落地,未来业绩表现值得期待。

    两大主营业务稳健增长,合计占比超90%

    2021年以来,两大主营业务稳健增长,合计占比走高。

    1)2021年营收44.88亿元,同比增长33.02%;其中,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业务同比+40%/+48%,合计占比86.5%;

    2)2022年营收56.38亿元,同比增长25.62%;其中,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业务同比+27%/+41%,合计占比89.9%;

    3)2023H1营收28.68亿元,同比增长15.41%;其中,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业务同比+116%/+22%,合计占比90.5%。

    毛利率稳中有升,主营业务构成主要支撑

    1)总体来看,2017-2023H1,公司业务整体表现稳健;且2021年以来,呈现稳健上升态势;

    2)拆分业务来看,汽车电子、精密压铸两大主营业务构成毛利率主要支撑;2023年上半年,其他业务毛利率下滑严重(较2022年,下滑4.38pct)。

    研发费用率持续走高,销售&管理费用率连续下滑

    1)从绝对数值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23年上半年达2.76亿元;

    2)从费用率角度来看:2021年以来,研发费用率持续走高;2023年上半年占比达9.62%,同比+1.27pct;2021年以来,销售、管理费用率连续下滑;2023年上半年分别为3.56%、2.86%,同比分别-0.48pct、0.1pct。

    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盈利能力表现稳健。

    1)2019年以来,公司归母净利润持续增长;2023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实现1.82亿元,同 比增长11.66%;

    2)2020年以来,公司盈利能力表现稳健,归母净利润率保持5%以上;2022年,归母净利润率表现最优(6.74%);2023年上半年为6.35%,略有回落。

    2 HUD深度受益高阶智驾,AR-HUD想象空间无上限!

    HUD发展历程:从飞机到车载,切入智能电车正当时。

    1)开发期:HUD起源于飞行器辅助仪,最早应用在军事飞行器上;

    2)介绍期:技术薄弱、功能单一,作为豪华厂商的噱头存在;

    3)成长期:向信息数字化发展,功能逐步完善,逐渐由豪华品牌向高端车型渗透;

    4)快速发展期:切入智能电车正当时,HUD步入快速发展期。

    HUD=硬件结构(PGU+空间光学)+软件

    PGU成像单元为HUD的关键部件,成本占比约30%-50%。HUD=硬件结构(PGU+空间光学)+软件,硬件结构主要包含PGU成像单元与空间光学两部分;其中,PGU是关键部件,价值量最高。

    拆分成本看,PGU占比最大;采用的投影技术不同,成本占比不同。DLP投影技术中PGU成本占比50%以上,TFT 30%左右。

    PGU:TFT为当前主流、DLP芯片被垄断、LCoS待时间验证

    PGU成像单元是HUD关键部件,主流方案有三种:TFT、DLP、LCoS。三种主流方案成像技术的工作原理不同,在HUD上的应用表现存在很大差异。

    TFT由于技术成熟、成本低,成为主流投影技术;DLP芯片(数字微镜芯片)被TI垄断成本较高;LCoS技术性能表现优于 TFT、DLP,且芯片供应商相比DLP更多可实现国产替代,但LCoS技术仍待时间考证。

    目前,W-HUD为主流,AR-HUD崭露头角

    HUD根据形式可分三类:C-HUD/W-HUD/AR-HUD。

    1)C-HUD:将一块透明树脂镜面安装在仪表盘上方,可作为独立系统进行光学设计,根据成像条件对镜面进行特殊处理即可显示,可前装或后装;

    2)W-HUD:需要前装(与挡风玻璃统一做光学设计),将重要的行车信息直接投射在挡风玻璃上;

    3)AR-HUD:相较普通HUD多出了AR-Creater部分,不再只是单纯的显示组件,增加了环境感知、虚实融合与实时交互。

    HUD突破150万台,AR-HUD增长态势明显

    从总量看:2022年HUD前装搭载量超150万台,搭载率7.5%。高工数据显示,2022年中国市场(不含进出口)乘用车前装搭载HUD 共计150.04万台,同比增长38.12%,前装搭载率达7.5%。

    从结构看:AR-HUD呈现高速增长态势,2022年前装搭载交付10.96万台,同比增长115.75%。2022年1-7月,AR-HUD占比呈现上升态势,7月达8.7%(较1月增加4.6pct)。

    HUD为智驾NOA最强搭档,是智能驾驶深度受益零部件。

    随着智能驾驶NOA技术逐步成熟,“车坐不开”成为更多用户驾车时的选择,司机转变为“监管员”,而BEV鸟瞰图显示在HUD界面正是司机“监管全局”的利器,有利于把控周围车况。我们认为,HUD是智能驾驶深度受益零部件,将成15万以上车型标配。

    AR-HUD赋能智舱,汽车进入光显示时代

    华为AR-HUD采用智能车载光技术,搭载车轨级LCoS、三色LED光源、短焦镜头、偏振组件。

    1)规格上,华为 AR-HUD拥有业界量产最大画幅,可实现7.5米处70英寸、10米处96英寸的等效显示效果,分辨率达1922x730;

    2)功能上,除了车规级AR导航之外,还能在风挡玻璃上投射倒车影像、实现巨幕观影等。

    标配HUD已成趋势,搭载车型价格下探。

    2023年以来,主机厂标配HUD已成为趋势:30万元以上车型来看,理想、蔚来标配HUD;20- 30万元车型来看,极氪、魏牌标配HUD;20万元以下车型,长安深蓝S7、启源A07标配HUD,标配HUD的车型价格开始下探。

    外资供应仍占主导,自主崛起利好国内供应商。

    1)外资供应合资品牌为主,占据国内HUD行业主导。2022年,外资供应商仍占据国内 HUD行业主导,占比超50%;外资供应商客户主要以合资品牌为主,凭借合资品牌的畅销车型占据领先地位。

    2)自主供应商紧跟自主崛起浪潮,有望快速缩小差距。国内头部供应商在汽车智能化趋势下,凭借本土优势与自主车企深度合作,有望快速缩小差距。

    3 分羹域控市场,定点放量可期

    域控制器是智能化、网联化发展的必然产物。

    随着汽车智能化、网联化的渗透普及,域控制器对于智能座舱的发展至关重要。传统座舱是由几个分散的子系统或者单独模块组成,构架无法实现日益复杂的智能座舱功能。

    域控制器能够打通硬件的分布式架限制,降低系统硬件和通信架构的设计难度,有效降低各个分散控制器之间的通信资源和座舱域的系统成本。

    域控制器分为软硬件架构,主控芯片+3层软件适配实现功能应用。

    1)不同硬件资源的集成形成域控的硬件架构,硬件架构中的主控芯片集成了多个和多类计算单元,如CPU、GPU等;

    2)软件架构包括系统软件、功能软件以及上层的应用软件。系统软件负责承上启下,实现应用软件与物理硬件分离;功能软件为智驾、座舱功能提供共性功能模块;应用软件实现具体智驾、座舱功能。

    域控制器分为5大开发模式:

    1)主机厂直接采购芯片并设计域控制器方案,由广达、和硕等代工厂进行域控制开发,如特斯拉、蔚来、小鹏;

    2)西威+英伟达+理想;

    3)Tier1.5主攻域控基础软件平台,如TTTech联合上汽成立创时智驾进行域控开发;

    4)Tier0.5与主机厂深度绑定Tier1为主机厂提供域控制器生产,如德赛开发,如德赛西威与富奥股份、一汽集团合资成立富赛汽车电子;

    5)系统集成商委托 ODM/OEM代工域控制器,如百度ACU由伟创力负责代工生产等。

    当前,Tier1与主机厂合作为主流,Tier1代工为长期趋势

    主流模式为Tier1采用白盒或灰盒的交付模式:主机厂掌控应用层开发权限,芯片商提供芯片、开发软件栈和原型设计包,Tier1提供域控制器硬件生产、中间层以及芯片方案整合。如,英伟达+德赛西威与理想、Mobileye+知行科技与极氪。

    中期看,域控制器的主流合作模式是主机厂和Tier1共同研发,实力较强的国内Tier1将更有可能抓住域控制器市场空间增长机遇;长期看,整车厂自研域控制器是趋势,有实力的主机厂出于软件定义汽车和后续OTA升级等需求,更倾向于域控制器自研。

    2023年上半年,座舱域控搭载率突破10%

    座舱域控搭载率突破10%,域控将成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量市场。2023年上半年,座舱域控制器标配交付117.67万辆,同比增长67.98%,前装搭载率达12.66%;2022年,L2(L2+)智驾域控搭载率达29%,同比增长11pct,域控将成未来几年的主要增量市场。

    座舱&智驾域控市场格局较集中,CR5分别65%/98%

    座舱域控:2023年1-7月,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口)座舱域控前装交付量达155.6万套,搭载率提升到14.1%。为特斯拉代工的和硕/广达以及德赛西威排名供应商前三。

    智驾域控:2023年Q1,中国乘用车市场(不含进口)配置L2+级智驾域控车型销量达36万台,同比增长68.2%;其中,特斯拉FSD芯片占比41.7%、英伟达芯片占比29%、Mobileye芯片占比16.2%。

    4 盈利预测与风险提示

    华阳集团是国内实力雄厚的汽车电子系统供应商,我们选取汽车电子领域供应商德赛西威、经纬恒润、科博达作为可比公司,2023-2025年平均PE 值为66.91、37.61、26.83倍。

    我们预计华阳集团2023-2025年营收为68.53亿元、92.17亿元、126.72亿元,归母净利润为5.57亿元、6.47亿元、6.92亿元,对应当前PE为30.22、26.03、24.35倍,低于可比公司均值。公司坐拥HUD杀手级座舱硬件,有望分羹域控制器市场。

    盈利预测

    风险提示

    搭载车型销量不及预期,技术开拓不及预期。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