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华为汽车产业链:多维生态赋能车企及供应链,探索Smart EV之界

    远瞻文库头像远瞻文库头像
    远瞻文库2023-12-10

    (报告出品方/分析师:招商证券 鄢凡 刘玉萍 梁程加)

    一、华为:聚焦智能汽车技术创新,攀登智能电动车时代高峰

    1、深耕智能汽车领域超十年,三种模式帮助企业造好车卖好车

    华为深耕车载领域十余年,聚焦ICT技术,与车企一起造好车卖好车。

    华为汽车业务布局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

    2009-2013年,华为汽车业务处于萌芽期,初步布局车载通信市场。

    华为利用自身在通信领域的多年经验,在2009年开始车载模块研发工作,并在2011年开始持续加大投入。

    2013-2018年,聚焦车联网业务。

    2013年华为发布车载模块新品ME909T,同时正式进军车联网市场。

    2016年与多家车企成立5GAA,共同推进全球车联网统一标准孵化。这一阶段华为陆续与奔驰、奥迪、大众、雪铁龙、丰田、通用等全球一线品牌达成合作,同时亦与国产车企、合资车企开展全线合作,奠定车载业务全球战略格局。

    2019年至今,大规模进军汽车业务。

    2019年华为被美国商务部列入实体清单,手机业务遇阻,同年公司正式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将智能汽车业务正式纳入一级部门体系,此后华为汽车业务组织架构历经多次调整,目前余承东兼任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华为汽车业务收入目前主要来自终端业务部门(包含智选车业务)和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业务部门(即车BU,包含HI和零部件合作模式)两大部分,此外ICT基础设施业务、云计算、数字能源、海思等平行部门也分别在车载光学、汽车云、三电系统、汽车芯片等领域提供相应产品技术,赋能华为汽车业务。

    华为在车BU领域进行高投入,截止2022年底,车BU成立以来累计投入达30亿美元,研发团队达7000人。

    2022年华为终端业务/车BU营收分别为2144.6/20.8亿元,占总营收比重分别为32.0%/0.3%;23H1车BU营收10亿元,占总营收比重仍为0.3%左右。余承东曾表示车BU是华为唯一亏损的业务。

    2023年11月华为与长安签署《投资合作备忘录》,拟合作成立新公司,华为车BU架构可能迎来新一轮调整。

    三种合作模式服务车企,围绕鸿蒙核心构建多样化生态体系。目前华为与车厂的合作分为零部件供应模式、解决方案模式(HI模式)、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三种。

    零部件供应模式:为车企提供标准化模块,产品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车云、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网关、激光雷达、算力平台、AR HUD、T-Box等产品与解决方案等。截止2022年华为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发货近200万套零部件。

    解决方案模式(HI模式):向主机厂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计算与通信架构、智能座舱、智能驾驶等。目前采用HI模式的代表车企为长安阿维塔;北汽此前曾推出极狐阿尔法S HI版,后升级为智选模式,后续可能采用HI&智选并行的合作路线。

    智选车模式(鸿蒙智行):采用创新的生态汽车模式,深度参与车企的产品定义、核心零部件选用、营销服务体系等领域,并利用华为的销售网络协助车企销售合作车型。赛力斯与华为的合作不断深入,同时奇瑞、北汽、江淮陆续加入。

    智选模式的代表车型为AITO问界M5/M7,华为奇瑞合作车型智界S7,以及将于23年底推出的问界M9。

    2、与赛力斯/奇瑞/长安/江淮/北汽等车企深度合作,由点到面加速扩张业务版图

    (1)与赛力斯合作推出“问界”品牌打响市场,新M7订单大爆,M9科技创新值得期待

    赛力斯是华为智选车模式下的第一家合作车企,双方先后推出问界M5/M7 /M5e/新M7等多款产品,合作逐渐深入。2023年新M7市场订单大超预期,并吸引奇瑞、江淮、北汽等车企加入,标志智选模式跑通。

    赛力斯3次转型进军新能源赛道,携手华为加快升级步伐。赛力斯原名小康股份,公司早期为座椅弹簧、减震器等零部件和摩托车制造商;2003年公司与东风公司合作,转型微车整车厂,进军传统汽车业务;2016年登陆A股,发力新能源市场,并于2017年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2019年公司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并于2021年推出问界品牌。

    目前公司主要产品覆盖新能源车和传统燃油车,代表车型包括AITO问界系列高端智慧新能源汽车、瑞驰电动商用车、风光SUV及MPV等。

    M5/M7/M5e/新M7持续迭代,问界新M7/M9市场热度超预期,标志智选模式跑通。

    赛力斯SF5:首款合作车型,销量表现不佳。

    公司2019年与华为签署全面合作协议,2021年4月赛力斯华为合作智选SF5正式上市,并入驻华为旗舰店,利用华为全国零售渠道网络进行销售。这一阶段属于智选模式合作初期,市场表现较为一般,2021年SF5月均销量仅680台。

    问界M5/M7:推出问界品牌,合作渐入正轨。

    2021年12月,问界M5首次亮相,并于2022年3月开启交付。M5首搭全新HOS智能座舱,智能化程度高于同级别车型。作为华为赛力斯合作的第二款车型,问界M5创下新品牌单车型87天销量破万的最快行业记录。

    2022年,公司进一步推出问界M7和M5纯电版,覆盖增程和纯电两大技术路线,市场受到较大关注度,2022全年问界品牌销量超7.6万辆。但受制于M7产品(乘坐空间、舒适性和质量稳定性)和渠道及合作等因素影响,进入2023年后M7销量下滑,一度降至月销5000台以下。

    问界新M7/M9:新款全面升级,订单大超预期。

    2023年9月问界新M7上市,升级研发成本超5亿,针对原有问题进行全方位改进提升。

    1)产品价格:新M7五座/六座标准版相较老M7价格直降4万/2万元,提升性价比。

    2)安全性:被动安全方面通过改善车身结构及材料以提升碰撞安全性;主动安全方面通过ADS 2.0中的全向防碰撞系统,刹停速度提升至90km/h。

    3)空间设计:舱内结构显著改善,车内有效空间提升至3338mm,得房率高达66.3%。

    4)智能化水平:新车搭载鸿蒙座舱3.0及华为ADS 2.0辅助驾驶系统,智能化水平大幅提升。新M7升级效果显著,上市两个半月累计大定突破10万台,且智驾版占比60%,订单量大超预期;此外市场对问界M9期关注度随之提升,截止11月28日预定量已突破3.3万台,产品将于12月发布。

    华为在产品定义、智能化、营销渠道方面全面赋能问界系列,智选模式率先跑通,并吸引奇瑞、江淮、北汽等陆续加入,智选朋友圈全面铺开。问界系列背靠鸿蒙生态优势,主要卖点在于鸿蒙车机/ADS 2.0系统带来的强大智能座舱体验和智能驾驶功能,此外采用零重力座椅、大空间等舒适性设计,以消费逻辑洞察汽车需求。

    此外华为充分利用自身线下门店进行智选车型推广,Mate 60系列的火爆热度同样为问界系列充分导流,订单提升显著。

    2023年华为奇瑞智选新车智界S7发开启预定,江淮、北汽同样加入智选合作模式,未来几年SUV/轿车/MPV等各价格带、各车型产品矩阵将快速补齐,华为汽车生态圈有望快速扩张。

    (2)与奇瑞合作推出“智界”品牌,首辆纯电轿车S7问世

    奇瑞汽车深耕汽车行业20余年,造车技术厚积薄发,出海实力强劲。公司成立于1997年3月,由安徽省和芜湖市政府决定由下属5家单位共同投资注册。

    公司汽车产品线丰富,由轿车拓展至SUV、MPV、商用客车、重卡等领域,2021年以来销量持续提升。23H1公司销售汽车74.1万辆,同比+56%,创半年度销量新高。

    奇瑞是中国最早成功走出去的自主汽车品牌,2001年首次出口叙利亚,2005年开始积极布局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

    公司销售渠道、研发基地、工厂产能布局全球,连续20年为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第一名。根据中汽协,23H1奇瑞出口汽车39.4万辆,同比+170%,占公司汽车总销量比重过半。

    奇瑞汽车旗下包含奇瑞、星途、捷途、iCar四大核心品牌,奇瑞QQ、小蚂蚁、瑞虎7为主力车型。奇瑞汽车业务可分为乘用车和商用车两大板块。

    1)乘用车:现有奇瑞(CHERY)、星途(EXEED)、捷途(JETOUR)、爱咖(iCar);以及控股奇瑞捷豹、奇瑞路虎、凯翼等多个品牌,形成了从入门级到豪华级的全方位品牌布局,其中奇瑞、星途、捷途合计销量占比超90%。分车型来看,2022年乘用车业务中SUV/轿车销量占比为68%/31%,其中SUV市场中瑞虎7、捷途X70 PLUS销量较好,轿车市场中奇瑞QQ、小蚂蚁最为畅销。

    2)商用车:现有开瑞、开瑞新能源、瑞弗、万达客车等产品品牌,业务涵盖新能源物流车、微车、卡车、大中型客车专用车、特种车等系列产品。目前奇瑞仅在开瑞中设有一款MPV车型。

    “技术立企”打造核心竞争力,瑶光计划、新能源战略助力奇瑞智能电动化、高端化转型。公司多年来贯彻“技术立企”战略,技术储备雄厚,连续8年蝉联安徽省发明专利百强排行榜第一;累计申请专利超2.4万件,累计授权超1.6万件,位居汽车行业前列。面向汽车行业智能电动趋势,公司积极开展技术布局。

    2022年9月,奇瑞启动“瑶光2025”战略,加速向全球科技公司转型。公司计划于未来5年投资1000亿元、2万研发人员用于技术研发,在全球范围内建立300家瑶光实验室。瑶光计划涵盖火星架构、鲲鹏动力、雄狮智能、银河生态四大核心领域,重点突破平台架构、三电、智能驾驶、智云平台、生态伙伴在内的13项核心技术。

    2023年4月,奇瑞进一步发布新能源战略,同时推出首个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高端产品系列星途星纪元STERRA。奇瑞深耕电动智能化15大赛道,2023年将推出包括火星架构下的超级混动平台、E0X高性能电动平台和支持以上两个平台的智能化、生态技术等135项新技术。此外公司还发布新能源电动品牌iCAR,构建以奇瑞、星途、捷途、iCAR为核心的全新品牌矩阵,加速布局电动化、智能化赛道;发布高端品牌星途的新能源产品系列——星纪元STERRA,产品高端化再进阶。

    携手立讯布局整车ODM业务,奇瑞内部运营效率及精益管理水平持续提升。2022年2月立讯精密与奇瑞集团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奠定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拟共同组建合资公司,专业从事新能源汽车的整车研发及制造。同时立讯精密大股东立讯有限以100.54亿元人民币购买青岛五道口持有的奇瑞控股19.88%股权、奇瑞股份7.87%股权和奇瑞新能源6.24%股权。立讯精密在ODM商业模式、营运管理、激励机制、成本管控等方面经验丰富,有利于推动奇瑞加强管理水平、实现高端化破局。双方合作以来,奇瑞内部结构转型加速,2022年及2023年营收持续突破新高。

    华为奇瑞深度合作,首款智选纯电轿跑智界S7发布。2020年12月,华为与奇瑞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在智能汽车电子电器架构、智能网联、智能座舱、车载计算及自动驾驶、智能能源、智能车云服务等领域全面合作,共同打造智能出行新体验。2022年9月,奇瑞宣布与华为智选车合作开发智能电动车品牌计划,并于2023年11月发布首款智选车型智界S7,智选模式由点到面开始铺开。

    智界S7首发无人代客泊车、途灵智能底盘、全新“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全新一代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动力平台等多个华为黑科技。

    智能化:

    1)首发无人代客泊车功能,可支持超视距自主泊车、智能避让、自主寻找/一键召唤等功能,泊车代驾Beta开放计划至2024Q1,支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重庆/苏州/东莞7城。

    2)搭载ADS 2.0高阶驾驶辅助系统,将在年底前开通全国所有城市的城市领航服务。

    3)首搭HarmonyOS 4座舱系统,新增超级桌面2.0、3D车控桌面等特性,智慧语音助手小艺接入盘古大模型,支持无麦K歌,HUAWEI MagLink还可为后排扩展屏幕,支持多屏同享功能。

    三电及性能:

    1)首搭华为途灵智能底盘。协控器件数是传统底盘的三倍,拥有四大核心技术加持(HUAWEI ADS路面感知,iVSE智能车辆状态感知,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HUAWEI 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

    2)搭载全新一代DriveONE 800V高压碳化硅黄金动力平台,最高转速达22000rpm为行业量产最高;电机最高效率达98%。

    3)搭载业界最薄800V高压电池包,采用全新华为“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厚度仅117mm,为业界最薄;充电5/15分钟可续航215/430km,CLTC综合续航855km,百公里综合电耗仅12.4kW/h,达业内领先水平。

    外观及内饰:

    1)采用全新OneBox设计理念,舱内空间利用率提升至88%,高于奔驰E300L/Model S/Taycan等友商。

    2)内饰采用创新游艇驾舱设计,提供舒适运动主驾/尊享女王空间/智享后排大空间。

    3)实现建筑声学首次上车,采用星环散射体设计,大幅提升舱内声场均衡性。

    智界S7起步价25.8万元,截止11月28日预定突破2万台。

    智界S7共推出标航版(Pro)/长航版(Max)/超航版(Max+)/四驱旗舰版(Max RS)4款产品,起步价分别为25.8/29.8/32.8/35.8万元。

    根据我们调研,目前现有订单中长航版(Max)占比较高,其次是配置最高的四驱旗舰版(Max RS)、配置次高的超航版(Max+),不含高阶智能驾驶功能的标航版(Pro)占比最少。

    产品预计交付时间为今年12月至明年2月,其中最低配的标航版(Pro)或选配白沙杏内饰的版本排队时间可能较久。根据华为官方数据,截止11月28日智界S7预定量已突破2万台。

    预计后续华为奇瑞还有多款智选车型有待发布。根据汽车之家,奇瑞与华为将联合推出多款高端智能电动车型,其中两款代号已经曝光,分别为纯电轿车EH3和SUV EHY,其中EH3基于奇瑞高端市场的E0X平台打造,EHY则对应星途车型的E0Y平台。本次发布的智界S7即为上述EH3车型,我们预计EHY将于明年上半年发布,销量可能将较智界S7进一步提升,关注后续华为奇瑞智选车型合作进展。

    (3)与长安合作推出HI代表品牌“阿维塔”,成立合资公司加强深度融合

    长安汽车是国内老牌自主品牌车企,深度布局电气化+智能化转型。

    长安汽车前身为晚清李鸿章于1862年创立的“上海洋炮局”,隶属中国兵器装备集团有限公司,于1984年进入汽车领域,目前在全球有12个制造基地、22个工厂,是中国汽车四大集团阵营企业之一,旗下包括长安UNI/CS自主燃油车品牌,深蓝/阿维塔/长安启源三大新能源品牌,以及长安福特/长安马自达/江铃汽车等合资品牌。

    公司积极布局汽车电动智能化,2017 年发布“香格里拉计划”目标实现全谱系产品的电气化;2018 年发布“北斗天枢计划”,向智能出行科技公司转型。23年公司汽车销量稳步增长,23年1-10月总销量达211.06万辆,同比+10.76%;自主品牌新能源销量增速亮眼,23年1-10月销量36.41万辆,同比+88.76%。

    携手华为打造HI模式范本“阿维塔”,深蓝华为合作进一步彰显智能化转型信心。

    1)早期合作:长安与华为合作始于2014年,双方在车联网等领域开展合作。2018年双方进一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2)长安&华为&宁德时代:2020年长安与华为、宁德宣布携手打造全新的高端智能汽车品牌“阿维塔”,其中华为和宁德时代均参与产品定义,全套华为HI软硬件及宁德高密度电池成为关键卖点。作为华为HI合作模式的代表车型,阿维塔定位30万以上纯电市场,首款产品阿维塔11于2022年8月上市;第二款产品阿维塔12于2023年11月上市,预计2025年前阿维塔共计推出4款车型。

    3)长安深蓝&华为:2023年8月16日,长安旗下深蓝汽车与华为正式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深蓝与华为将聚焦汽车智能化领域开展合作。预计未来三年深蓝将深耕6款产品系列、每年推出2款以上新产品,三年共计推出12款以上全新及改款车型。

    阿维塔12定位30万以上智能豪华轿跑,全系标配3激光雷达+华为ADS2.0,上市6天大定突破1.5万台。23年11月,阿维塔旗下首款轿车阿维塔12正式发布。在电动化方面,阿维塔12搭载华为提供的驱动电机,零百加速时间最快3.9秒,续航里程超过700公里。

    在智能化方面,阿维塔12全系标配3颗激光雷达+ADS 2.0,能适应多种路况场景。可选装电子外后视镜,外后视镜的影像将在车内的两侧屏幕上显示。

    此外,阿维塔12还保留了阿维塔11的HALO交互屏,内置10500颗LED灯珠,可根据多种场景模式完成交互。

    目前阿维塔在全国23个省市、47座城市里共有180家门店。阿维塔12推出后热度较高,上市72小时累计大定超1万台,订单均价超35万;上市6天大定突破1.5万台。

    2023年华为和长安汽车合作成立新公司,未来将逐步开放股权多元化,有望掀起智能汽车领域又一轮新浪潮。2023年11月25日,长安汽车与华为签署了《投资合作备忘录》,26日长安汽车发布相关公告。

    1)华为拟设立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包括汽车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汽车智能座舱、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AR-HUD与智能车灯等,并将专用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内的相关技术、资产和人员注入至目标公司。

    2)长安汽车及其关联方拟出资获取目标公司股权,比例不超过40%。

    3)双方承诺与目标公司进行长期合作与战略协同,业务范围内的部件和解决方案原则上都由目标公司面向整车客户提供。华为原则上不从事与目标公司业务范围相竞争的业务,长安汽车将全面推进与目标公司战略协同。

    4)目标公司将对现有战略合作伙伴车企及有战略价值的车企等投资者逐步开放股权,成为股权多元化的公司。2023年11月28日,余承东进一步表示目前已向智选车合作伙伴(赛力斯、奇瑞、江淮、北汽)发出邀请,并欢迎中国有实力的车厂如一汽等参与共建。

    (4)与江淮、北汽合作车型有望明年密集上市,智选模式持续扩容

    华为将与江淮联合推出智选车型,进军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市场。

    早在2019年华为江淮即展开合作,双方签订全面合作框架协议暨MDC平台项目合作协议。江淮汽车此前推出的思皓QX、思皓曜等车型搭载华为车机系统;此外思皓爱跑还搭载了华为智能驾驶系统以及华为全球首发的77G毫米波雷达。

    2023年初江淮和华为的新能源工厂在合肥开工建设,用于共同开发新一代高端智能电动汽车,双方项目有序推进中。伴随江淮公开挂牌转让与蔚来合作的两座工厂、蔚来造车资质获批,后续江淮与华为的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

    2023年12月,江淮汽车与华为终端签署《智能新能源汽车合作协议》,双方将基于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在产品开发、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多领域全面合作,着力打造豪华智能网联电动汽车。

    华为与北汽由HI模式升级为智选模式,首款车型定位高端纯电轿车。

    2017年华为即向北汽提供云计算、车联网等产品技术,2018/2019年双方合作进一步深入。2021年北汽蓝谷与华为联合打造的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在上海车展发布,并于2022年正式开始交付。整车配备三个96线级激光雷达、累计34 个自动驾驶传感器,算力高达400 TOPS,能够实现城市高阶辅助驾驶能力,官方售价39.79/42.99万元。

    极狐阿尔法S华为HI版成为全球首款搭载HI华为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的量产车型。2023年,余承东认证与北汽的合作由HI升级为智选模式,含华量再升级。华为与北汽蓝谷合作的首款产品定位高端纯电行政商务轿车,新车有望于明年正式亮相。北汽集团与戴姆勒多年合作,拥有多年一线豪华车制造经验,有望进一步完善华为智能汽车产品版图。

    二、汽车智能化迈入高速发展阶段,我们认为华为将凭借软硬技术、生态、品牌、渠道等优势崛起

    1、L3级别自动驾驶将落地,可类比2010年智能手机高速发展起点

    类比智能手机发展历程,我们预计智能汽车行业也将历经萌芽期、渗透初期、高速发展期、成熟期四个发展阶段,当前(2023年)处于高速发展期的起点,“准L3”车型的不断涌现可类比2010年的智能手机高速发展元年。

    2023年国内ADAS市场进入快速渗透期,同时准L3车型大量涌现,汽车智能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伴随国内政策法规发展和消费者对相关功能的需求增加,2023年辅助驾驶市场快速升温。

    根据高工智能汽车研究院数据,2023H1中国市场乘用车前装标配搭载L2及以上交付新车324.5万辆,同比+37.65%,前装标配搭载率34.9%,同比+8pct。

    与此同时,城市NOA落地也在驱动L3级自动驾驶快速发展。城市NOA可在复杂城市场景中实现点到点的导航辅助驾驶功能,功能上属于L3级自动驾驶。

    2023年国内多家车企 积极布局城市NOA功能,问界、理想、蔚来、长城、阿维塔等年内均有城市NOA相关落地规划,同时特斯拉FSD入华工作也在推进中。

    随着自动驾驶逐渐普及、自动驾驶软硬件加速创新迭代,用户智能化体验快速升级,产业链上下游迎来高速发展期。

    多巨头大举进军智能汽车产业,长期看好掌握核心技术和生态优势的科技型龙头崛起。伴随新能源汽车进入下半场的智能化竞争阶段,传统车企如广汽/上汽/长安/东风/吉利等、新势力如特斯拉/理想/蔚来/小鹏等、消费电子巨头如华为/小米/苹果等加速布局,成为推动汽车智能化变革的主要力量。

    传统车企相对稳中求进。与造车新势力相比,传统车企的优势在于设计、制造、品牌等方面有更深厚的传统积淀。劣势在于创新能力相对不足。具备互联网基因的新势力具备更激进的创新策略,而传统车企采用稳中求进的策略,从ADAS切入,稳健提升汽车智能化水平。

    造车新势力具备更强的创新基因,引领自动驾驶技术发展。造车新势力创始人大多来自于互联网行业,企业具备创新及快速反映的基因。相较传统车企,造车新势力更加注重核心技术自研,如特斯拉率先实现全自研,小鹏在软件算法方面全自研等。传统车企中比亚迪自研程度较高,其余车厂主要在电池、电驱方面与外部合作研发。受益于新势力车企更为激进的自动驾驶技术和更快的技术迭代速度,销量实现快速增长。

    消费电子巨头纷纷进军智能汽车行业,智能化技术及生态优势显著。随着智能手机出货量接近天花板,汽车领域将成为消费电子科技龙头的新阵地。科技巨头华为、小米、苹果等纷纷从消费电子切入汽车整车领域。作为全球智能手机和AIoT龙头企业,华为、小米、苹果等厂商在手机+IoT智能软件系统生态、品牌影响力、软硬件设计制造经验、技术创新能力、销售渠道网络、资金储备等方面具备优势,或将成为重要玩家。

    当前行业处于激烈竞争阶段,我们认为中长期具备核心技术和生态优势的龙头集中度将进一步提升。其中核心技术指智能驾驶应用层核心算法、智能化及电动化核心硬件。

    生态优势指智能硬件之间的互联生态,即从操作系统层面打通设备并深度绑定,形成覆盖全生活场景的生态链闭环,典型如华为鸿蒙生态、苹果生态、小米人车家全生态等。除上述消费电子厂商进军汽车领域外,特斯拉、蔚来、比亚迪、吉利、领克等车企亦在反向跨界布局手机、手表等领域,汽车行业正从单一产品竞争转向“产品+生态”竞争。我们认为新势力、消费电子巨头、改革创新能力强的传统车企有望在竞争中获胜。

    此外,智能汽车软硬件加速解耦还为汽车产业链带来重构机遇,新的分工合作模式涌现,整车、Tier 1、Tier 2环节均将发生变化。

    伴随汽车电子电气架构由分布式走向集中式,软硬件解耦加速。和传统汽车相比,智能汽车引入了更多的传感器、控制器、执行器等电子模块,内部的ECU数量大幅提升。2021-2025年传统发分布式E/E架构将走向集中式,用4-5个DCU取代原先80-100个ECU的功能,用以太网主干网取代原先的CAN总线以提升带宽,信息传输速率、运算性能显著提升。

    在E/E架构升级后,汽车功能部件集中于少数几个域控制器或中央控制器,可以为底层代码共享腾出空间,实现软硬解耦。软硬解耦后整车架构可分为下层硬件(包括计算平台,摄像头与雷达等感知层相关硬件以及车辆平台等)和上层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类软件、中间件以及算法与应用软件等)。

    整车:软硬件解耦重塑产业链分工,行业新进入者带来新需求,整车代工模式逐渐兴起。

    传统车企在汽车生产制造/质量控制/安全可靠性方面具有独特优势,而科技公司等新兴车企则在产品定义和软件能力方面具备核心竞争力。在软件定义汽车浪潮中,传统的整车制造技术差异化越来越小,整车差异化的核心向产品设计、应用算法软件等核心技术转移。由于新势力、华为等消费电子龙头等新进入者在传统整车制造上经验相对不足,我们预计整车代工模式将逐渐兴起,典型案例如华为、苹果等。

    整车代工行业目前有3类玩家:

    传统Tier 1:典型代表是麦格纳,将零部件能力与整车代工相结合。作为传统Tier 1龙头,麦格纳具备齐全的零部件能力,同时具备从开发设计到整车代工的“交钥匙”方案能力,旗下奥地利格拉茨工厂为宝马、戴姆勒、捷豹、路虎和丰田提供整车代工制造服务。

    二三线车企:典型代表是江淮,自身品牌力不足,拓展代工业务有望打开新市场。

    电动化和智能化驱动汽车行业洗牌,部分二三线车企难以在竞争中突围,与其他具有竞争力的车企合作拓展代工业务,可提升产线产能利用率,打开新的成长空间。例如江淮汽车2016年和蔚来合作,为蔚来生产旗下ES6/ES8/EC6/ET7等车型,2023年挂牌转让工厂与蔚来“解绑”;2023年江淮华为合作落地,以智选模式加入鸿蒙智行。

    消费电子代工龙头:典型代表是立讯(与奇瑞合作)、鸿海等,将消费电子代工经验复用到汽车领域。这些厂商与海内外大客户合作积累了丰富的硬件代工经验,有望把智能手机生产经验复用到智能汽车中。

    Tier1:软硬解耦打破传统链式产业链,新型Tier 1涌现,优势互补形成合力。

    1)传统的汽车产业链为单一的链式模式,Tier3 - Tier2 - Tier1 - 主机厂层层递进。由于传统汽车的软硬件高度耦合,汽车的功能组件或单一功能解决方案采用“黑盒”模式,其核心技术由Tier1把控,因此Tier1在传统汽车供应链中占据优势地位和绝对话语权。传统Tier1市场规模巨大,博世、电装、采埃孚、麦格纳等龙头公司形成寡头垄断格局。

    2)随着汽车行业电子电气架构变革,新型Tier1模式崛起。软硬件解耦意味着软件和硬件的供应体系可以分离,车企倾向于摒弃传统Tier1的软硬全包模式,未来车企将专注于应用层核心技术研发及产品设计,将标准化的硬件平台和基础软件外包。随着汽车智能硬件的代工需求增加,具备快速反应、集成化能力的平台型硬件厂商有望崛起为新型Tier 1。典型案例包括立讯精密、比亚迪电子、德赛西威等。

    Tier2:汽车智能化带动相关零部件价值量提升,具备垂直一体化能力的平台型龙头有望崛起。

    回顾智能手机的硬件创新,摄像头(感知)、应用处理器(决策)、显示与触控(执行)、外观件是价值量提升最大的部分。

    在这一过程中,以立讯精密为代表的本土厂商通过横纵收并购实现产品线扩张和垂直一体化整合,逐步转型为全球领先的消费电子平台型公司,实现自身规模的飞速发展。

    我们认为汽车行业有望重现这一发展历程,汽车智能化及电动化将带动汽车产业链多个环节价值量提升,如智能驾驶(感知/决策/执行层)、智能座舱(显示/安全舒适系统/车载视听系统)、泛连接系统、动力及三电系统等,相关公司有望受益。

    2、华为汽车与消费电子业务协同优势显著,技术、生态、品牌及渠道优势助力崛起

    华为作为国内消费电子和ICT行业龙头,在硬件核心技术、系统生态、品牌影响力、资金支持、营销网络等方面有诸多优势。华为自身具备很强的产品定义和设计能力,在软硬件解耦趋势下,华为打造了更加创新开放的供应链体系,通过与相关整车企业及Tier1/Tier2公司等合作,实现合作共赢。

    华为与制造能力较强的企业合作提供智能驾驶、智能电动、智能座舱、智能网联、智能车云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典型案例如华为与宁德时代共同发布的全新一代智能电动汽车技术平台CHN;华为主导研发、立讯等制造企业生产DriveONE三合一电机等。

    (1)五大领域布局核心软硬件,智驾能力领先同行

    华为将ICT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聚焦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增量部件,在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智能车载光、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智能车云5大多领域为汽车产业持续赋能,同时在三电系统、动力系统、底盘系统、充电网络等方面也有相应产品和解决方案布局,产品竞争力较强。截止2022年华为已上市30多款智能汽车零部件,发货近200万套部件。

    1)智能驾驶:华为ADS高阶智能驾驶系统,让人驾更安全,让智驾更轻松

    华为ADS智驾系统迄今推出共2代,产品在智选/HI模式多款车型中进行搭载。

    1)第一代ADS 1.0系统率先搭载于极狐阿尔法S全新HI版和阿维塔11,广获消费者好评。ADS1.0在深圳、上海、广州三地实现城区NCA,在全国30万公里高速公路、259城实现高速NCA。智能泊车技术达到可见即可泊。

    2)第二代ADS 2.0 系统发布于2023年4月,产品首发于问界M5高阶智驾版,并后续陆续搭载于阿维塔11、极狐阿尔法S.HI版及后续落地车型中。

    ADS 2.0性能升级,具有高安全、无图、高速/城区/泊车全场景等特点。


    安全领先一代:华为智能驾驶系统搭载了业界首创激光融合GOD网络,通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融合的感知,障碍识别更精准。2023年11月ADS 2.0 再升级,障碍物识别率高达99.9%,感知面积达2.5个足球场。此外业界首创全向防碰撞系统CAS,主动安全能力再突破,前向90km/h也能刹停。

    城区NCA可不依赖高精地图,预计年底实现无图覆盖全国:ADS 1.0已实现基于Transformer的BEV架构,ADS 2.0进一步升级,基于道路拓扑推理网络进一步增强,即使无高精地图也能看懂路,从而避免了高精地图采集成本高、难以实时更新的弊端。华为ADS 2.0可覆盖90%城区场景,预计至2023年底实现全国所有城市无图覆盖。

    高速NCA表现优异,11月升级至全国都能开:ADS 2.0高速体验升级,平均人工接管里程从ADS 1.0的100km提升到200km,能够实现更放心的驾驶体验。高速NCA在23年4月覆盖259个城市、30万公里,23年11月迎来重磅OTA升级,全国都能开。

    智能泊车性能和场景进一步提升:AVP(代客泊车辅助)能够实现业界首个跨地面/地下停车场不中断,同时支持多达160种车位的智能泊车。RPA(遥控泊车辅助)则解决了狭窄车位泊车困难问题。无人代客泊车功能首搭智界S7,可支持超视距自主泊车、智能避让、自主寻找/一键召唤等功能,泊车代驾Beta开放计划至2024Q1。

    强大的自主学习能力:华为智能驾驶系统具备自主学习和更新能力,AI训练集群上构建了丰富的场景库,每天进行1000万+公里的仿真测试,学习训练算力达1.8E FLOPS(每秒百亿亿次浮点运算),训练模型每5天迭代一次。

    在智能驾驶硬件方面,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算力不断提升,同时多传感器融合逐渐成为主流共识。域集中式E/E架构中配置了集成度更高、算力更强的计算处理平台。如华为问界M5/问界新M7采用MDC 610计算平台,算力达200TOPS,阿维塔11/12则采用华为MDC 810计算平台,算力达400TOPS等。性能更高的平台可支持更复杂的传感器数据融合算法,能够支持包含激光雷达在内的多传感器配置。

    华为在芯片、计算平台、感知传感器等多领域自研,具有包括智能驾驶芯片、智能座舱芯片、MDC计算平台、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等多种产品和解决方案。

    芯片:在智能驾驶方面,华为陆续推出昇腾910/昇腾310/昇腾610/昇腾620等,算力层面已达第一梯队,可用于L3-L4级自动驾驶解方案。

    MDC:华为MDC智能驾驶平台共有MDC 210/300F/610/810/510等多款产品系列,覆盖L2+~L5级别自动驾驶能力。华为MDC产品集成了华为自研的Host CPU芯片、AI芯片、ISP芯片、SSD控制芯片。相较其他自动驾驶计算平台,华为MDC具有高性能、高安全&可靠、高能效、确定性低时延的优势。目前华为MDC已在问界新M7、智界S7、极狐阿尔法S HI、长安阿维塔、广汽埃安AH8/LXPlus、哪吒S、长城机甲龙、比亚迪及奇瑞部分高端车型中广泛应用。

    激光雷达:

    1)96线激光雷达:华为2016年开始激光雷达的技术预研,2020年首次发布车规级96线中长距激光雷达,并快速建立了车规级激光雷达的第一条Pilot产线,按照年产10万套/线推进产能。根据公开专利,华为具有转镜式和MEMS振镜式扫描装置技术储备,预计92线产品为MEMS技术路线。

    2)100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2020年,华为在北京车展发布100线混合固态激光雷达,能够实现220米的远距探测/140°大视野水平FOV/<0.1°的高垂直分辨率。相较当时市场上同等水平激光雷达约1万美金的价格,华为的量产成本预计控制在几百美金左右。

    3)192线激光雷达:2023年,华为进一步自研192线激光雷达,线数超越市场主流128线产品,距离、分辨率、灵敏度领先,可实现全画幅、超远距、超敏捷,250米外精确识别。192线激光雷达产品首搭于智界S7系列高端车型中。

    摄像头:2020年华为发布了一款8M双目摄像头、一款鱼眼摄像头。其中8M双目摄像头可在两侧配合加装单目摄像头,组成前视4摄,该方案可看到前方150米左右,距离翻倍、视野+20%。此外,华为鱼眼摄像头可看到80米距离,远高于普通鱼眼摄像头的20米距离。

    毫米波雷达:2021年华为发布高分辨4D成像雷达,在传统毫米波雷达的基础优势上进一步升级。华为4D毫米波雷达采用12T24R大天线阵列(12个发射通道,24接收通道),相比常规毫米波雷达3T4R的天线配置提升24倍,相较业界典型成像雷达多50%接受通道。

    华为4D毫米波雷达在多性能表现方面实现升级,如点云密度更高,带来整体分辨率提升;可输出物体高度信息和空间关系,垂直方向分辨率提升;角精度提升,目标检测置信度增强;此外能够实现360°的车周检测覆盖,拥有与目前固态激光雷达相同的探测范围。

    2)智能座舱:鸿蒙车机系统持续进化,流畅度体验、声学、屏幕体验升级

    鸿蒙座舱系统持续升级,致力于为车内智能设备交互创造最佳体验。鸿蒙车机是首个国产车载OS内核,同时是首个获得CC EWAL5+和ASIL-D认证的操作系统内核。

    鸿蒙座舱系统通经历多次迭代,2023年8月发布最新的HarmonyOS 4.0系统,相较HarmonyOS 2.0/HarmonyOS 3.0在多方面实现升级:

    1)互联:从支持单人多设备升级为支持多人多设备,同时支持多屏多音区;2)语音:支持六音区声源定位,多人多屏多音区并发控制;3)视觉:支持舱内眼球位置追踪及眼球状态识别;4)协同流转:支持多屏多通道双向流转,多屏跨设备投屏。

    鸿蒙语音助手小艺预计将于2024年3月接入AI大模型,进一步提升鸿蒙智能座舱的便利性和安全性。

    华为小艺语音助手将接入盘古AI大模型,不仅能够实现连续对话、可见可说和主动推荐等功能,还可以通过理解和分析用户的语音指令,能够智能地推荐相关的操作选项,为用户提供更加个性化和便捷的用户体验。

    以加油为例,在行驶过程中,小艺会主动感知用户车箱油储量与用户加油习惯,在低油量时告知剩余里程并及时提醒用户进行加油;当用户抵达油站时,小艺会基于用户地理位置信息,主动询问是否打开智慧加油服务,让用户快速找到智慧加油应用;在加油缴费环节,用户可在车机大屏上选择油枪号、油号,输入加油金额并在线支付,一键开取电子发票。盘古大模型加持下的相关功能支持中国大陆地区搭载 HarmonyOS 4.0 版本的华为智选车全系车型,预计在 2024 年 3 月 OTA 版本升级后可体验。

    在硬件方面,华为在座舱芯片、声学、显示屏等领域布局了麒麟芯片、HUAWEI SOUND音响系统、车载智慧屏等产品。

    座舱芯片:华为推出了麒麟990A/麒麟710A/麒麟9610A,其中麒麟9610A算力高达200kDMIPS,可能在问界M5/M7智驾版、江淮瑞风RF8等车型中搭载应用。

    声学系统:HUAWEI SOUND支持空间音频,音质、智能化、科技感领先。华为HUAWEI SOUND车载音响系统首搭于赛力斯华为智选SF5中,2023年进一步升级,创造声场控制技术和独立多音区体验,进行隐私隔离。智界S7中实现建筑声学首次上车,其中高音单元采用星环散射体设计,能够提供7.1.4沉浸声场,模拟歌剧院临场效果;首发空间音座舱,通过超感空间音技术与华为AI神经网络算法结合,可将传统音源变成空间音,更具空间感、流动感和临场感。

    屏幕系统:

    1)20年12月,华为车载智慧屏于首次发布,采用8.9英寸IPS屏幕,分辨率1920*720,PPI值达230。

    2)23年4月,华为发布新一代车载智慧屏,屏占比达87%;2K高清画质,与HDR Vivid深度合作使得屏幕可自适应光感调节画质;响应速度达119ms,快于213ms的业界主流新能源车型的中控屏平均触控速度;可与手机相连实现碰一碰导航/日历/音频流转。

    3)23年9月,华为在新问界M7发布会上展示了车载智慧屏系统,后排配置HUAWEI MagLink,可磁吸华为PAD,实现前后排多屏联动。预计问界M9全车最高可搭载10块屏幕,屏幕总计最多100英寸。

    3)车载光:创新推出智能车载光解决方案,引领汽车进入光显示时代

    华为推出AutOptiX智能车载光解决方案,包含AR-HUD、智能车灯、光场屏等部件;同时携手行业伙伴积极参与标准建立和应用创新合作。华为深耕ICT光领域30年,积累了包含光器件、光系统、光算法在内的多重根技术。

    通过将光技术与汽车工业结合,推出智能车载光解决方案,大幅提升智能化驾乘体验。同时华为还作为CAICV智能车载光显示任务组初创成员,积极携手产业伙伴攻克产业难题,2023年10月任务组相关研究成果《车载光场屏白皮书》和《HUD打造主驾第一屏研究报告》正式发布。

    AR-HUD:基于画幅、画质、应用定义持续升级产品,打造智能汽车“第一屏”。

    2021年,华为AR-HUD凭借小体积、大画幅、超高清能力及丰富的驾乘应用场景优势,获得2021世界VR产业大会VR/AR创新奖。

    2022年,上汽飞凡R7搭载全球首发华为视觉增强AR-HUD系统。2023年,华为进一步最新发布了业内最大画幅抬头显示产品HUAWEI xHUD,产品搭载华为自研的行业首个2K车规级光学成像模组,包括车规级LCoS和三色LED光源等。

    产品具有7.5米处70 英寸、10米处96英寸的业界量产最大画幅;1920×730像素的业界量产最高分辨率;通过与智能驾驶系统(ADS)深度融合,可实现车道级AR导航/倒车影像/巨幕观影/数字精灵等功能。HUAWEI xHUD产品将由问界M9首发,后续将搭载于更多车型。

    此外华为正探索下一代HUD技术,深入研究全息光学元件、光波导、裸眼3D等相关领域并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智能车灯解决方案:华为不做整灯,帮助灯厂造好灯,引领车灯向激光化、像素化、智能化演进。

    华为为Tier1提供百万像素模组、LDM驱动器和HCM控制器等部件,并已在数字照明、智能交互、个性娱乐等场景打造了100多个价值应用。2023年华为推出HUAWEI xPixel智能车灯解决方案,产品提供双灯260万像素投影及业内唯一的双灯精准融合算法,能够实现精细化照明,并打造精准ADB防眩目/示宽/交互/照明光毯等多个创新功能应用,提升人车交互和用户出行体验。华为百万像素智慧大灯有望在年底问界M9中进行首发。

    光场屏:HUAWEI xScene光场屏能够实现小空间大屏观影,大幅提升车内观影体验。光场屏技术通过在显示屏后方添加微透镜阵列形成光场,并根据用户的视角实时调整显示内容的光线传播路径,进而能在小体积空间内实现大画幅、景深感、远视距的观影体验。

    2023年4月华为发布全球首款车载光场屏HUAWEI xScene,基于空间光学系统设计、超高阶自由曲面镜等技术,可在后排场景中实现3米远距/40英寸超大画幅/90PPD超视网膜级清晰度观看体验,并且是全球唯一SGS车载显示屏晕动认证金标产品,能有效缓解视疲劳和晕车症状。

    问界新M7、M9均可选配光场屏;后续新势力及部分其他车企亦有望陆续引进。未来华为将与中国标准化研究院、车企、SGS等产业伙伴共同研究制定车载显示防晕车团体标准,加速光场屏上车。

    4)智能汽车数字平台:打造软件定义汽车的黑土地,构建开放共赢的智能汽车数字底座

    华为推出智能汽车数字平台HUAWEI iDVP,打造软件定义汽车的黑土地。HUAWEI iDVP智能汽车数字底座是实现软件定义汽车的基础,其核心是分层解耦、SOA服务化。

    iDVP依托高性能通信与计算硬件平台、基础软件平台,大幅提升软件开发的效率,平衡用户体验的基础一致性和个性化。

    根据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发布会,截止2023年4月,HUAWEI iDVP已交付800多个标准化API接口,实现跨车型差异的快速适配,平台应用跨车型复用率可达90%以上。

    iDVP智能汽车数字平台包含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两部分。其中,硬件平台是指通信与计算平台,包括多协议通信技术、高速车载以太网、高性能中央计算平台;软件平台又分为操作系统、基础管理框架以及SOA软件框架。为方便用户在iDVP上开发软件,华为还开发了配套的工具链,包括整车级架构设计工具、模型化开发工具、数字底座仿真器等。

    HUAWEI xMotion是HUAWEI iDVP的原生应用,能够实现6自由度车身全姿态控制,引领驾乘新体验。HUAWEI xMotion智能运动协同控制系统通过对车的驱动、制动、转向、悬架进行多维协同,实现对车身纵向、横向、垂向三轴位移,6自由度的全姿态控制,让行车更安全,驾驶更容易,乘坐更舒适。

    xMotion具备RTC(智能动态扭矩控制)、ICC(智能过弯控制)、RDC(智能坡道巡航能量回收)等多项功能,能够更好应对湿滑路面行车、高速弯道转向不足、陡坡频繁刹车等问题。2023年11月,xMotion与华为MFSS、DATS等多个车控算法融合进途灵底盘,并首搭于智界S7车型中,能够实现83.1km/h车辆麋鹿测试时速、33.5m百公里刹车距离。

    5)智能车云:提供优质网联化用车体验,打造全生命周期服务

    华为智能车云服务能为实现包含日常用车、维修保养、升级更新等在内的优质网联服务,广泛服务于华为鸿蒙智行和HI合作车型。智能车云服务覆盖备车/找车/上车/用车/停车/离车/维修/保养等各种用车场景,具体功能包括:

    1)网联和日常用车:提供便捷网联体验,实现智能远程控制、一键备车、数字钥匙、预约充电等;2)维修保养:实时守护车辆智驾、座舱、三电等核心部件,智能维护保养,基于使用情况提供相关保养建议、故障远程诊断等;3)升级更新:提供可靠的整车级OTA。

    车路协同是我国智慧交通核心组成部分,短中长期均有政策支撑。

    由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主编,华为、百度、高德、千寻等单位参与编制的《公路工程设施支持自动驾驶技术指南》于12月1日起正式实施,《指南》中明确了公路工程设施支持自动驾驶的总体架构和一系列主要技术指标及相关规定和要求,即明确了配合自动驾驶落地的路侧设施及交通标志等的技术标准和相关规范。

    我们认为伴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路侧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建设将成为自动驾驶落地的重点,华为是全球唯一端到端 C-V2X 智能网联解决方案提供商,有望成为我国车路协同建设主力军。

    6)华为布局智能电动、充电网络和底盘系统,全方位赋能合作车企

    在智能电动和充电网络领域,华为数字能源定位动力域解决方案提供商、充电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共建产业生态。

    1)智能电动:华为数字能源定位为部件供应商,智能电动DriveONE打造电驱动系统、车载充电系统、动力云、电池管理系统等解决方案,覆盖动力域全场景。

    2)充电网络:华为数字能源定位为解决方案提供商,为充电运营商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为车主提供更好的充电体验。

    动力系统:

    1)2020年,华为推出多合一驱动系统DriveONE,成为业界首款超融合的动力域解决方案。DriveONE产品主要由三合一驱动、多合一驱动、充电系统和动力云组成,主要搭载于新问界M7、阿维塔11车型中。

    2)2023年4月,华为发布新一代DriveONE超融合黄金动力平台,并于11月搭载于智界S7车型。新平台电机最高效率98%,电机最高转速22000rpm(业界量产最高),四驱版前后电机最大功率150/215kW,百公里加速/制动距离仅3.3s/33.5m,业界最高密、最佳辅驱异步总成(动力总成功率密度达2.4kW/kg,领先行业30%),驾乘体验领先。

    高压电池平台:23年11月华为在华为智慧出行解决方案发布会上发布“巨鲸”800V高压电池平台,首发搭载于智界S7。“巨鲸”使用业界最薄800V高压电池包(厚度117mm,比业界主流电池包厚度降低16.4%),采用超高集成度的极简电路,减少了80%的线束。该电池包还具备了自动预警、毫秒断电、主动冷却、无障碍排气的功能,做到了单电芯热失控不蔓延。

    为保障行车安全,“巨鲸”做了13层硬核安全防护措施(电池10层+底部3层特种防护)并加厚了侧边防撞梁以及车底高强度防撞梁。多方面领先配置保障了“巨鲸”电池高安全、长寿命及高倍率快充能力。

    充电系统:23年4月华为发布“新一代全液冷超充架构”的充电网络解决方案。产品具有全液冷、全模块化、融合光储、超快一体的特点。23年10月华为数字能源助力打造“318川藏超充绿廊”全液冷超充站上线,可实现1)充电更快,“一秒一公里”。最大输出功率600kW,远高于特斯拉(V2超充桩峰值250kW)、保时捷(800V超充峰值270kW)等的功率范围。

    2)匹配所有车型,来车即充。支持200-1000V充电范围,覆盖全功率段车型,包括特斯拉、小鹏、理想等乘用车及货拉拉等商用车。截止23年11月底,鸿蒙智行在全国340+个城市布局充电服务支持,提供4500+高速充电站、70万+公共充电桩。余承东预计到2024年年底,华为全液冷超级快充将部署超过10万个。

    在底盘领域,智界S7首发华为途灵智能底盘,通过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全面提升驾控性能。

    1)硬件方面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设计,前虚拟主销双叉臂具有侧倾少、冲击小及稳定性高的优势,后五连杆独立悬架兼顾舒适性和操控性。同时搭配智能空气悬架和CDC可变阻尼减振器,可实现每秒100次阻尼调节及4档车身高度调节,提升乘坐舒适性。

    底盘前后轴荷比约50:50,使操控更稳定。协控器件数是传统底盘的3倍。搭配华为DriveONE 800V碳化硅高压动力平台前后双电机,总功率达365kW,扭矩679N·m。

    2)软件方面集成了华为MFSS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HUAWEI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智能车辆状态感知IVSE、HUAWEI 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等系列算法。以上软硬件配置叠加华为德国研究所团队底盘专家调校,兼备操控性与舒适性。

    途灵智能底盘在动力、制动及安全、操纵、平顺性等多方面表现出色,百零刹停距离低至33.5米,麋鹿测试成绩达83.1km/h;能够智能降低湿滑路面轮端扭矩,使得打滑程度可降低35%、冲击度降低30%、甩尾危险降低25%。

    (2)“1+8+N”生态体系优势,与消费电子业务深度协同

    华为“1+8+N”战略优势显著,鸿蒙应用生态助力汽车驾乘体验升级。

    智能生态是成为品牌厂商构筑核心护城河的关键之一。统一的生态平台能够实现各类硬件设备的智能互联互通,实现用户间的引流推广。例如华为在2019年提出以智能手机为核心的“1+8+N”全场景智慧生活战略,其中1代表手机主入口,8代表平板电脑/PC/VR设备/可穿戴设备/智慧屏/智慧音频/智能音箱/车机8个入口,N则代表更为开放的泛IoT设备。

    以上场景以鸿蒙生态为核心,实现跨终端的万物互联。根据Counterpoint和华为官网,2022年鸿蒙系统已成继安卓、IOS之外的全球第三大操作系统,搭载HarmonyOS的华为设备已达3.3亿台,覆盖领域和用户数持续扩张。余承东在23年4月曾表示,华为生态体系未来将升级为“车+8+N”,实现更多场景的联动。

    聚焦到汽车端,华为鸿蒙4.0车机系统与市面上其他车机系统相比,流畅度更高、操作逻辑更清晰,可实现多领域互联互通,全面提升出行体验:

    1)无缝流转:车辆内部可实现多人多设备协同、多屏跨设备投屏,车机与用户、手机、可穿戴设备等之间进行无缝流转联通;

    2)车家互联:可通过车机控制中心实时掌控家中已关联设备,如扫地机器人、智能空调、空气净化器、灯光等。

    3)地图应用无缝切换:导航地图与智驾地图融合,下车后,车机导航路线可自动流转至手机继续导航。

    4)共享鸿蒙应用生态资源:鸿蒙车机可支持鸿蒙生态应用市场,提供新闻、旅游、金融、证券、道路救援等海量智慧化服务。

    根据华为问界新M7发布会,鸿蒙座舱业内领先,使用流畅度可达Mate 60 Pro水平。

    华为汽车业务还有望受益于消费电子终端积累的品牌口碑、用户基数优势。

    华为曾为国内第一、全球第二智能手机品牌,2019年销量达2.4亿台,全球市占率达近20%。2023年8月华为Mate 60/X5系列携麒麟芯片重磅回归,新机发布以来销售持续火爆,23Q3华为在国内市场出货量逼近第五,足见其品牌影响力和号召力。

    作为国内中高端手机市场代表性企业,华为具有强大的用户基础和良好的市场口碑,建立了自身的品牌优势,亦获得了海量的用户基数,为智能电动汽车积攒了庞大的潜在用户群。

    (3)华为营销及渠道优势助力汽车业务发展

    线下、线上、toG端齐发力,华为渠道及营销实力助推智选车企销量。

    线下渠道:华为利用自有手机渠道快速推广问界,汽车独立门店正在建设中。华为在门店数量和地理位置上占优,销售渠道遍布全国,能够最快速度触达全国消费者。根据杰兰路数据,截至2022Q3问界网点数量已达1086家,远高于零跑、特斯拉、理想、小鹏、蔚来等新势力的网点数量。此外2023年下半年以来,华为也在建设有别于手机的汽车销售门店,专门用于销售问界以及后续奇瑞、江淮等华为智选车生态联盟车型。

    线上渠道:华为线上商城首页为问界开辟了专门入口,同步助推海量流量。

    toG渠道:2022年9月,全国首批AITO问界M5、M7警务用车于广东东莞松山湖管委会正式交付。

    营销:华为积极主导智选品牌营销,问界M5/M7均作为压轴产品在华为发布会亮相;问界新M7、智界S7则单独举办独立发布会,并由余承东主持。2023年11月广州车展中,问界、智界直接合并在“鸿蒙智行”展台参展。

    三、华为汽车产业链机会分析

    华为汽车业务3大模式齐头并进,汽车业务版图快速扩张。其中与赛力斯的合作日益深入,同时奇瑞、江淮、北汽陆续加入,推动智选模式渐成生态。

    2023年问界新M7、智界S7上市引发关注,同时旗舰SUV M9在智能化和产品定义方面更具特色,同时与长安成立合资公司以增强综合实力。

    预计未来几年将迎来新车型密集上市,形成更加齐全的产品矩阵,我们预测2023/2024年华为智选车型销量约在10万台左右/40-50万台,与华为紧密合作的赛力斯、奇瑞汽车、长安汽车、江淮汽车、北汽蓝谷等车企动向。

    华为在软硬件技术实力、鸿蒙生态、品牌实力、营销渠道等方面具有突出优势,看好华为汽车生态的发展前景和上游产业链增长机遇。

    产业链相关重点标的,例如立讯与奇瑞战略合作,在智界新车的Tier 1业务深度介入,从三电、域控到线束连接器等汽车电子,单车ASP可观,后续在汽车电子业务弹性可期,同时关注以下产业链及相关标的:

    智能驾驶

    自动驾驶芯片及智驾域控制器由华为主导,国内具备自动驾驶芯片设计能力的公司还有地平线、黑芝麻等,智驾域控制器厂商还有德赛西威、立讯精密、经纬恒润等。

    高速连接:华为智界/问界系列车型主打智能化,自动驾驶方面支持城区NOA功能,智能座舱体验领先同行,高速连接器、连接芯片及相关线束的价值量较高,建议关注受益于汽车智能化升级及国产替代的高速连接器厂商立讯精密、电连技术、维峰电子等,及未来有望国产替代等车载serdes芯片厂商龙迅股份、PHY芯片厂商裕太微等。

    感知传感器:

    1)激光雷达—智界S7首搭华为自研192线激光雷达,性能领先业界,我们预期自动驾驶的普及将驱动激光雷达行业出货量快速增长,建议关注国内激光雷达厂商禾赛科技、速腾聚创、图达通等,模组及组装厂商高伟电子,激光器芯片厂商长光华芯、纵慧芯光等;光学零部件厂商永新光学、舜宇光学、宇瞳光学、蓝特光学等。

    2)摄像头—建议关注车载镜头及模组厂商欧菲光、舜宇光学、立景(立讯体系)、联创电子等,CIS厂商韦尔股份等。

    智能驾驶软件:我们认为华为智能驾驶将催生出大量软件开发服务需求,光庭信息,公司主要为华为鸿蒙的应用、移动地图数据及自动驾驶数据处理等领域产品提供技术服务。座舱操作系统开发商中科创达、地图数据提供商四维图新、智能座舱综合服务商华安鑫创等。

    智能座舱

    华为座舱智能舒适体验领先同行,有望带动各类智能化硬件普及,AR-HUD厂商华阳集团、立讯精密、水晶光电等;车载声学厂商上声电子、PSS(瑞声科技拟收购)、华阳集团等;无线充电模组厂商立讯精密、华阳集团等;车载显示相关厂商华阳集团、联合光电、京东方精电等;光场屏相关厂商四川九洲、光峰科技等;车载传感器厂商四方光电等;座舱域控制器厂商华为、德赛西威、华勤技术、华阳集团等。

    智能座舱软件:

    1)中科创达,子公司创思远达与华为合作开发座舱域控制器相关产品;

    2)光庭信息,公司与问界汽车制造商赛力斯有业务合作,主要涉及智能座舱软件开发和整车测试等方面。

    三电系统

    智界S7是首款纯电轿车、并配备800V高压电池包和新一代碳化硅黄金动力平台,电动化驱动整车线束及连接器价值量提升,800V高压平台将推动单车SIC用量及充电桩等配套设施的建设:国内线束及连接器厂商立讯精密、中航光电、瑞可达、永贵电器、沪光股份等;液冷超充相关厂商永贵电器、利和兴、日丰股份、双杰电气等、动力电池电芯供应商宁德时代等;电驱电控零部件供应商德迈仕、双环传动等;同时关注IGBT供应商宏微电子、中芯集成等;高压mos供应商东微半导等;SiC衬底国产化厂商天岳先进;磁性器件厂商京泉华、可立克、顺络电子、麦捷科技等。

    传统汽车零部件

    线控底盘相关厂商伯特利等,座椅骨架厂商上海沿浦等,空气悬架相关厂商保隆科技等,车身结构件相关厂商文灿股份、瑞鹄模具等,以及车身玻璃相关供应商福耀玻璃和热管理厂商银轮股份、三花智控等。

    其他

    受益于汽车电动智能化带动汽车板需求的CCL/PCB厂商生益科技、沪电股份、鹏鼎控股、景旺电子、世运电路、深南电路、胜宏科技、生益电子等;受益于模拟芯片国产替代的纳芯微等;受益于汽车智能座舱需求的微传动模组厂商兆威机电;受益于华为汽车三电系统升级的奥海科技等;受益于汽车电动化轻量化趋势的结构件厂商长盈精密、祥鑫科技等;受益于华为智能大灯的相关厂商星宇股份、佛山照明、舜宇光学科技等;受益于V2X车联网政策支撑和相关标准发布的RSU供应商千方科技、万集科技、金溢科技等。

    四、风险提示

    全球宏观经济及政治风险:若全球宏观经济形势出现较大变动,或地缘政治因素影响产业链供应,可能影响相关产品供需情况。

    汽车需求下滑风险:若由于宏观经济、行业支持政策等因素导致消费者购买意愿下降,可能给相关车辆销售带来不确定性。

    合作进展不及预期风险:若华为与合作公司进展推迟或不顺利,可能会对相关新车发布交付时间和营销渠道等相关资源造成影响。

    新车销量不及预期风险:若出现重大交通事故、不利舆情、商业竞争恶化等问题,可能会对品牌口碑声誉及新车销量造成影响。

    汽车终端市场竞争加剧风险:2023年以来整车市场竞争激烈,随着零部件成本下探、消费电子巨头入局智能汽车市场,行业面临市场竞争进一步加剧的风险。

    自动驾驶法律法规进展不及预期风险:政策因素是影响中高阶自动驾驶落地的重要因素之一,若因自动驾驶相关政策出台不及预期导致产品落地推迟,相关公司业绩表现可能受到影响。

    ——————————————————

    报告属于原作者,仅供学习!如有侵权,请私信删除,谢谢!

    报告来自【远瞻智库】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