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地平线,会是大众智能化的“解药”吗?

    NE时代头像NE时代头像
    NE时代2023-12-12

    大众汽车在中国市场 的 “基因重组”,终于迈出了最具实质性的一步。

    近日落幕的海口世界新能源汽车大会现场,地平线总裁陈黎明在演讲时宣布,地平线与大众旗下软件公司CARIAD共同组建的合资公司正式成立,取名CARIZON(两家公司英文名的合称),中文名为酷睿程。

    这是继入股小鹏汽车5%股份之后,大众汽车在智能驾驶航线上最重要的拐点。在业界看来,这一经历了软件裁员与高层动荡的百年巨轮,选择与地平线这艘动力十足的科技舰艇携手,或是解决该公司本土化难题的最佳方案。

    酷睿程的使命,是整合地平线软硬结合的技术能力以及CARIAD在智能车身和软件系统方面的专业经验,最终助力大众汽车在华智驾的加速落地。

    内核之一,是征程家族

    据悉,酷睿程将基于地平线征程家族计算方案开展研发工作,开发行业领先的全栈式智能驾驶方案。

    内核之二,是深度本土化

    新公司的总部位于北京,计划至2023年末在华招募逾300名员工。 双方不仅要把各自的核心能力、产品和技术放到合资公司里,还要最大化挖掘智能化时代的“东方力量”,把更优的解决方案搭载于大众汽车集团在中国的纯电动车型。

    01

    酷睿程,来了

    更多信息被双方确认。

    新公司的组织框架已经明确,CEO将由来自CARIAD总部且拥有丰富行业经验的楚力先生(Alexis Trolin)担任,地平线联合创始人黄畅博士会出任CTO。

    组织架构是“技术赋能”的镜子。

    按照计划,新公司将由CTO主导整个技术板块,这有利于地平线充分发挥软硬结合的技术优势,也更容易让新公司筑成智能化时代的技术护城河。 但更多的,是价值观的培养和沉淀,地平线一直推崇的创新基因和科技本色,都将在这里施展拳脚,最终构建为赋能一线的产品硬实力。

    赋能,大众是绝对的优先级。

    地平线总裁陈黎明也在交流中透露,对于酷睿程后续的发展,目前公司的首要任务是立足于合资公司,先把大众汽车在中国的智能化转型任务做成功,这是第一使命,也是探索新业务增量的前提。

    纵向看,酷睿程要把业务做深做透;

    横向看,地平线的“新合资时代”终于来了。

    在此之前,地平线与与长安共同成立了合资公司长线智能,是牵手本土车企的重要实践。而大众是国际车企,一前一后两个动作,非常具有代表性,在地平线看来,它意味着产品和技术同时被国内外主流主机厂认可。

    所有拐点,都是恰逢其时。

    总裁陈黎明在世界新能源大会分享了一组数据。2022年,我国L2+装配率主要集中在30万以上车型,占到了近82%,30万以下车型则不到20%。

    在自主品牌、合资品牌的占比方面,自主品牌在L2+市场上占到56%,合资品牌只有43.6%,而在合资品牌的43.6%里面,特斯拉就占了99%。由此可见,在L2+智能汽车市场上,自主品牌占据了比较大的份额。

    市场很大,但市场需要回归商业本质。

    基础的L2,现阶段已基本上快变成标配;中阶L2+和L2++,包括高速NOA 、城区NOA和泊车,已经在从1到N的规模化量产的阶段;而在高阶,也就是L2 +++这一领域,包括全场景的NOA,目前也在实现从0到1的突破。

    对于地平线这样的玩家来说,最主要的任务,是降低系统成本,同时提升整个系统的性能和用户体验。

    他在交流环节也提到了降本的重要性。

    毕竟,智驾赛道的内卷之战越来越激烈,从主机厂卷到供应商,一层层往下卷,大家压力都很大。当然,这也倒逼着地平线致力于开发高性价比、高效能的产品,而不只是追求高算力。

    “从系统的角度进行成本优化。”

    在他看来,局部最优并不代表整体最优,系统最优,一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去考虑怎么进行优化。 开发成本,以及系统成本,对于地平线来说,两者都至关重要。

    02

    大众智能化的新“解药”

    软件问题,一直是困扰大众汽车智能化转型的棘手难题。很多读者可能已经留意到了,在高层集体下课和大换血之后,时隔不到半年,大众软件部门CARIAD在今年10月再次遭遇重大变动,计划裁员2000人,动刀的决心非常坚定。

    实际上,CARIAD前主帅希尔根伯格曾在一次交流中坦言,大众软件只有10%的问题来自技术,剩下90%都是文化上的。

    说到底,还是人。

    CARIAD最初的成员结构,大部分是从保时捷、大众和奥迪等品牌“调岗”过去的,剩下的少数来自特斯拉以及思爱普SAP。这意味着,公司其实在短期内汇集了几十种企业文化,团队成员来自不同的汽车制造商,甚至来自不同行业,在复杂的文化大熔炉里,事情的推进并不如预期般顺利。

    大众负责电动汽车业务的董事会成员托马斯(Thomas Ulbrich)曾感慨过,特斯拉在制造电动车和开发软件方面,领先竞争对手10年。面对滞后的软件开发,如何在人才储备方面破釜沉舟,已成为CARIAD的重要课题——

    裁员并非治本之计。

    携手地平线,是另一种思路。 至少在中国市场,无论是企业基因,或是团队构成,它都是现阶段解决大众软件效率问题的“最优解”之一。

    关键词之一,是“懂中国”。

    实际上,地平线创始人兼CEO余凯就曾强调,中国市场已经成为智能化领域全球顶级芯片的一个角斗场,无论是英伟达、高通还是Mobileye,或者是地平线和德州仪器,它们的最先进的车规级智能芯片,第一个量产其实都是在中国。

    “中国要比国外更快。”

    这是陈黎明在世界新能源大会交流时的感慨,在他看来,地平线非常了解中国智能驾驶市场的发展,特别是终端市场对L2+、L2++和L2+++的需求。

    以征程6芯片的开发为例,地平线听取了广泛潜在客户的需求,征求了多方意见,同时在底层逻辑上避免了简单的堆砌算力,争取更高的效能,且在性价比上让更多的客户接受。

    关键词之二,是“更灵活”。

    在交流现场,陈黎明也聊到了当下炙手可热的域融合和BEV Transformer。在他看来,域融合是发展的趋势,未来会慢慢过渡到中央计算方向,在此过程中,随着智能化的增加,算力要求越来越高,系统越来越复杂。

    征程6在开发与设计的过程中,也考虑了这个趋势,且考虑到不同汽车制造商对域融合的方案需求。

    在陈黎明看来,目前BEV和Transformer的组合是业界看到的自动驾驶感知领域最新的先进技术,它可以解决旧算法和旧逻辑遇到的问题,同时带来非更好的价值输出。

    但他也强调,芯片设计过程中不能只考虑Transformer,而应该有所侧重,思考Transformer带来的机遇和技术突围切口。地平线一直很重视软硬结合,这也让公司有更多的技术储备去做前瞻性研究,BEV Transformer是发展趋势之一,这些新趋势必须被考虑到产品的设计里。

    关键词之三,是“长期主义”。

    陈黎明在演讲时也分享了这样的观点,在芯片这个赛道上,光堆砌算力很难走远。

    算力的增长,给智能驾驶的性能提升带来了非常大的促进,但是单纯去堆砌算力,并没有给消费者的体验和性能带来线性的增长。陈黎明分析说,这主要是受限于算力的利用,还有算法性能的表现还不足以去支撑,这是行业面临的新的挑战。

    实际上,地平线这些年采取了与众不同的技术路线,这也是公司能在短时间后来居上的原因。

    地平线高管此前曾透露,新合资公司在高级驾驶辅助领域的L2+、L2++产品,预计会在2025年、2026年逐步推向市场。大众与地平线的牵手,会否成为前者解决本土化难题的“解药”,伴随着更多细节的落地,想必很快就会见分晓。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