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段时间,途灵底盘很有关注,各种美誉接踵而来!
甚至被称为华为的第三智,和鸿蒙座舱以及华为智驾相提并论。
那么如何理解途灵底盘呢?
简单来讲,它自带强大的数字底座,能做到多域协同控制,通过智能感知和智能控制来优化咱们的驾乘体验。那么它是如何做到的呢?今天我来给大家解读下。

途灵智能底盘带来的优秀的驾控表现则是来自于多部门协同工作。首先要清晰它的基本构造,也就是它的“肌肉骨骼”——途灵智能底盘搭载华为DriveONE 800V碳化硅高压动力平台,采用前双叉臂后五连杆独立悬架的设计,配合横向稳定杆,顶配版本还配备CDC可变阻尼减振器和空气悬架。
这样的硬件,不少人提到,是百万豪车才拥有的硬件水准,此言非虚。但这样的硬件,也需要在智界S7(图片|配置|询价)智控中枢的调控下,车辆经过不同的路况时,悬架软硬可进行智能调节,带来极佳的舒适性,同时还能兼顾车身的支撑性。这个智能调整才是核心。

途灵底盘的“大脑”,也就是作为途灵智能底盘中感知和车辆智控的中枢,其集成MFSS 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控制系统和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等一系列用以协同控制车辆的智能算法。看起来复杂,其实解释起来很简单。
强有力的“肌肉与骨骼”是基础,聪明的“大脑”能决定智界S7驾控表现的上限,同时还需要车辆“神经网络”的连接,这“神经网络”就是车辆地盘上的全方位智能传感器,包括激光、超声波、毫米波雷达、摄像头、制动加速踏板、侧倾检测等组成的。
其实到这里就讲明白了,以下都是华为这途灵底盘的“大脑”到底是怎么思考的,有兴趣也可以看看。重点是,这套途灵底盘的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也是支持OTA,可以升级的。

MFSS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是什么,我们举例说明。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如果不能准确感知、快速传达车辆的运动状态跟路面的状况,在遇到颠簸等情况时,车辆就不能及时做出反应。在汽车驶过减速带时,如果不能准确识别纵向冲击和垂向颠簸,就无法进行合理的纵向扭矩控制和垂向阻尼控制,驾驶者和乘客的体验就不够舒适。对智界S7进行高精度的车辆运动状态和道路环境感知,进行准确的扭矩防滑控制、颠簸舒缓控制、稳定过弯控制等,这就是MFSS 1.0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实现车辆姿态和路面预感知。

iVSE车辆状态感知技术又是什么呢?我们继续举例,比如,当前大部分车辆在车速估计上的主要问题有:转向、打滑、抱死等场景下,车速的精准度和功能安全等级普遍较低,需求多样的情况下车速难以控制精准。针对这些问题,iVSE技术先通过对四轮转速、方向盘转角、横摆角速度等值进行计算,得出车速观测值,随后利用电机转速加以补偿、纵向坡度估算加以校正,最后利用融合估计算法,提升车速估计的精度,也即是提升操控和安全。

RSS路面预瞄技术借助于智驾感知系统的摄像头/激光雷达等提前识别路面信息,根据路面信息和车辆状态提前对减振器的阻尼特性进行调节。普通CDC减振器一般只能做到“后知后觉”,在车轮冲击路面特征障碍物后才能够被动调节。RSS路面预瞄技术能够做到“先知先控”,通过预瞄提前感知前方减速带,随后主动进行ms级别的阻尼控制,帮助汽车在过减速带时有效减少垂向冲击度约15%,结合扭矩自适应调节,整体过障冲击感下降31%。

DATS动态自适应扭矩系统,通过电机旋变传感器感知路面变化,扭矩调节链路大幅缩短,响应时延降低至4ms。同时,DATS系统可根据路况和车轮附着力进行动态的扭矩调教,降低颠簸感及冲击感,减少车辆晃动。重点是,敲黑板啊,它还支持OTA升级,不断优化驾乘体验。


最后是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为什么要进行智能车身协同控制?
当前,电动汽车在复杂场景下面临着新的问题,例如,在能量回收场景下,汽车过减速带、坑洼路面等时易发生冲击大、前窜强、抖动大、横摆大的问题;在加速驱动场景下,汽车在驶过桥梁接缝、对接路面等时也可能产生加速弱、抖动大、横摆大等问题。
追根究底,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电机扭矩响应快,容易打滑;以及电制动扭矩大,低附路面时轮胎容易抱死。有了xMotion智能车身协同控制系统,则可实现在复杂场景下对电驱、制动、转向、悬架的多维度中央协同控制,减少行驶及制动过程中的颠簸和冲击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