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根据最新数据显示,到了2023年,新能源车的普及率已经达到了33.2%。在这一数字中,混合动力车型占据了绝大多数的市场份额。在混合动力市场中,比亚迪自从推出以节油为主打的DM-i技术以来,其销量一直表现出色。而如今,比亚迪又推出了注重动力性能的DM-p车型,满足了对车辆动力性能有追求的消费者需求。这一举措进一步扩大了比亚迪的客户群体。
最近,新品牌方程豹发布了他们最新的混合动力系统DM-o,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这让一些消费者产生了疑问,既然比亚迪已经推出了主打节油的DM-i和主打动力的DM-p,为什么还要推出DM-o呢?DM-o与之前的两种混合动力技术相比有哪些不同之处呢?在本文中,作者将与大家一起进行分析和探讨。

- DMi和DMp
在之前的篇章中,小编曾详细介绍了比亚迪的DMi和DMp技术。在本期内容中,我们将简要回顾这两个系统的技术原理。DMi系统,也被称为超级混动,是比亚迪推出的主打节油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技术。该系统采用了P13双电机结构,以电驱动为主、发动机为辅的工作模式。P1电机与发动机通过机械连接,充当发动机的功能。P3电机与车轮减速器相连,充当电动机的功能。P1和P3电机通过电连接方式实现串联模式,发动机通过离合器与车轮解耦,从而实现高速直驱。此外,辅以大电池的支持,该车辆能够实现纯电驱动、串/并联模式以及发动机直驱等多种工作模式。

比亚迪DM-i动力总成

比亚迪DM-i技术原理
DM-p技术实际上是由比亚迪的第二代DM技术演变而来。第二代DM技术最初主要应用于那台以前被大家称为“有电一条龙,没电一条虫”的百公里加速仅需4.9秒的唐二代车型上。
DM-p与DM-i在动力结构上有所不同。该系统车型采用了三种不同的构架,分别是高配唐的P034构架,具备三擎四驱功能;中配车型采用双擎四驱的P04构架;入门级车型采用双擎两驱的P03构架。这三种构架都具有两个共同特点:首先,发动机都通过双离合变速器连接到前轮,这意味着车辆在任何速度下都可以通过发动机直接驱动;其次,它们都配备了P0电机,改善了第二代DM技术在馈电能力方面的不足。

DM-p系统三种构型
与DM-i相比,DM-p的主要差异在于它没有P1电机,并且电驱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相对独立。这两个系统的配合可以随时释放出强大的动力,并没有强调以电为主还是以油为主,而是根据车辆的油电状态来灵活保证动力输出。

DM-p动力总成
- DM-o混动:动力Max省油Max!
自从汽车问世以来,动力性能和燃油经济性一直存在着矛盾。即使是搭载了DM-p系统的比亚迪唐,在同级车中也只能说通过混合动力技术降低了油耗。那么,有没有可能将DM-i和DM-p的特性结合起来呢?答案是肯定的,这就是DM-o混动系统。
接下来,我们将看看它是如何实现的。
熟悉混动动力系统的车友们可能对丰田的油电混合功率分流技术并不陌生。这套功率分流技术的核心结构是行星齿轮,通过控制太阳轮、行星轮等组件来实现实时的功率分配。与比亚迪的DM技术最大的不同在于,功率分流技术更加顺畅。这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以看到,DM技术使用离合器来实现电驱系统和发动机系统的耦合和解耦,要么连接要么断开,属于较为直接的技术路线。而功率分流型技术通过行星齿轮的机械连接来保持连接,并通过控制齿轮的旋转实现功率的分配,就像是一个"魔术师"一样!

行星齿轮
目前,DM-o技术尚未正式发布,但我们可以通过比亚迪公开的技术专利进行技术推测。在DM-o系统中,核心组件正是行星齿轮。然而,与丰田的THS功率分流技术不同,比亚迪采用了由两个行星齿轮组成的行星齿轮组作为功率分流的核心部件。

搭配行星齿轮组的DM-o技术
与使用离合器进行大开大合的DM-i和DM-p技术相比,加入了行星齿轮组的神奇技术DM-o可以说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将油耗进一步降低到DM-i的水平。那么为什么加入行星齿轮组就能实现更低的油耗而不牺牲车辆动力呢?
我们从两方面着手:
1.产品力:从技术路线来看,行星齿轮组是混合动力系统的最佳解决方案。在过去,本田和丰田在竞争中对该技术进行了封锁,只能开发出i-MMD系统。通过对车友测试中DM-i和THS车型油耗的对比可以看出,在相同工况下,秦DM-i的实际亏电油耗为4.2升/百公里,而丰田卡罗拉双擎为4.6升/百公里。可以想象,以油为主的THS油电混合技术与以电为主的DM-i电混技术在油耗方面并没有拉开太大的差距。然而,如果将电混技术应用于功率分流,油耗将进一步降低是必然的。

丰田THS混动
2.充技术原理:实际上,DM-i和DM-p技术并没有充分挖掘发动机和电机配合的潜力。针对电机的特性,发动机更多地在几个省油工况下工作,而发动机主要起辅助作用。然而,一旦加入了行星齿轮组以实现功率分流,电机和发动机的配合就变得非常重要。举个例子,在相同的油门需求下,电机和发动机需要以何种比例提供扭矩,这成为了DM-o系统面临的技术难题。发动机的参与不再以车速作为划分的界限,而是在功率分流的技术路线下,电驱系统和发动机系统合并成一个高度耦合的系统!
小编的小笔记:
- DM-i技术采用了简单的结构原理,是一种低成本解决方案。它以电驱系统为主,发动机为辅,采用P13构型。该系统注重燃油经济性,发动机只在高速行驶时直接驱动,其他工况主要以纯电和串联模式为主。
- DM-p技术结构包含双离合变速箱,电驱系统与发动机相对独立。它有三种构型,尤其是三擎四驱结构,保证了DM-p系统的动力性能。
- DM-o技术的结构与DM-i和DM-p完全不同。它从只有"0和1"两种转矩解耦的状态转变为功率分流的方式,实现了电驱系统与油驱系统的深度耦合。这进一步挖掘了混合动力技术的潜力。技术上的难点在于行星齿轮组的稳定性以及耦合控制的精确调节。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