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年终策划丨2023中国智能驾驶关键词

    爱卡汽车头像爱卡汽车头像
    爱卡汽车2024-01-11

    [爱卡汽车 爱卡独角SHOW 原创]

    时间追溯到2016年,中国开始逐渐涌现出一批自动驾驶企业,包括小马智行、文远知行、Momenta、知行科技、MAXIEYE、Nullmax、福瑞泰克等。这些企业分为两派:一派效仿Waymo,致力于L4级别的跨越式发展,将自动驾驶车辆投入实地测试;另一派则学习Cruise,从L2级别逐步演进,为汽车制造商提供解决方案。

    随着时间推移,渐进式逐渐占据主导地位,并迎来三大巨头的崛起:手机制造商华为成立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无人机公司大疆设立车载业务部,自主品牌长城汽车独立智能驾驶前瞻部门,形成毫末智行。在这一过程中,自动驾驶逐渐被更为精准的智能驾驶说法所取代。到了2023年,主打跨越式发展的L4企业多数陷入困境,渐进式发展几近成为智能驾驶唯一路径。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大多数智能驾驶企业尚未实现盈利,仍需依赖外部融资和汽车制造商的支持。在发展不到十年的中国智能驾驶公司眼中,汽车制造商扮演了“大哥”的角色,使得智能驾驶行业仍然是买方市场。

    · 融资和量产仍是主要焦点

    2023年,智能驾驶公司仍然深陷盈利难题,融资和量产成为主要焦点。自2023年初起,智能驾驶公司频繁成为融资新闻的焦点,而直至年底,华为出售车辆BU的消息揭示了多数公司仍未实现盈利,依然需要持续融资。

    智能驾驶行业发展七年,为何大多数公司难以盈利?一个显著原因是高额的研发投入,却未能实现同步增长的收入。以华为为例,自2019年至2022年底,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累计投入高达30亿美元,而2022年全年的收入仅为20亿元,2023年上半年更是下降至10亿元。

    Nullmax成立于2016年,规模约200人,然而在2022年和2023年上半年,公司未产生任何营业收入,净利润则分别为-7525.59万元和-3712.99万元。公司解释表示收入主要包括一次性开发费和每辆车的授权费,尽管这些费用已收到,但盈亏平衡仍需数年周期,这成为智能驾驶公司普遍面对的现状。

    知行科技则属于另一类,其产品毛利率较低。在2020年至2023年上半年期间,公司实现的营收逐年增长,分别为4765.5万元、1.78亿元、13.26亿元和5.43亿元,但年内亏损也在逐年扩大,呈现出一种盈亏不均衡的现象。这多方面反映了智能驾驶公司在经济实现盈利方面所面临的复杂挑战。

    · 以“千元级”方案迎战市场

    踏入2023年,智能驾驶领域的焦点逐渐聚焦在千元级智能驾驶方案上。理想汽车的创始人兼CEO,李想,初年时就提到了公司的智能驾驶成本,其中包括计算平台、传感器等,总体在4000美元的水平,远低于一些新兴力量采用的高端智能驾驶方案。

    千元级智能驾驶方案成为市场的瞩目焦点,其中包括行泊一体方案和基于电动车(BEV)的方案。毫末智行迅速推出三大千元级方案,特别强调产品的性价比,与主流车企智能驾驶布局形成紧密契合。与此同时,大疆车载也发布了成行平台,以低算力、无高精地图依赖和激光雷达独立的L2+功能作为卖点,积极响应市场需求。相较之下,规模较小的两百人团队的智能驾驶公司则更加注重低成本和技术创新。

    千元级智能驾驶方案的推出不仅满足了市场对于更经济实惠的需求,还突显了智能驾驶公司在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上的灵活性。这种策略的采用体现了行业参与者在不断追求创新和性价比的同时,为车企提供更加可接受的解决方案。在这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千元级智能驾驶方案成为了各大公司在2023年市场争夺战中的关键战略之一。

    融资和量产仍是主要焦点

    · 技术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智能驾驶公司之所以成功推出千元级方案的关键在于技术的巧妙应用。其中,采用更低算力的芯片方案成为降低成本的重要一环。毫末智行的方案引入了两款芯片,分别提供72TOPS和100TOPS的算力,实现了全场景无图NOH的先进功能。与此同时,技术公司Nullmax选择采用海外TI的TDA4芯片,相对于市面上同级别智能驾驶方案,更具有成本优势。

    另一项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是自研BEV算法方案。MAXIEYE基于BEV进行方案研发,充分借鉴了特斯拉成功的BEV+ Transformer技术,为智能驾驶领域提供了更具竞争力的解决方案。这种前瞻性的技术策略使得智能驾驶公司能够在成本控制方面取得显著优势,为市场提供更为经济实惠且性能卓越的智能驾驶方案。

    综合而言,技术的巧妙应用是智能驾驶公司成功推出千元级方案的关键因素。通过采用更低算力的芯片和自研BEV算法方案,这些公司成功地实现了成本的降低,为消费者提供了更为实用和经济实惠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 向车企敬献“大哥”称谓

    智能驾驶公司在百年汽车行业中,必须面对较为封闭的格局,车企对供应商的控制力较高。在智能电动车时代,车企与供应商的关系更显紧密,有些甚至要给供应商打工,例如自主品牌与电池制造龙头宁德时代的紧密合作。

    一些汽车制造商在智能驾驶领域采用新的策略。旗下高端品牌通常选择自主研发智能驾驶方案,而中低端品牌则更倾向于与外部智能驾驶公司合作。这种合作包括大疆车载、毫末智行、MAXIEYE、福瑞泰克、知行科技等公司,其合作车型的售价主要在20万元及以下,甚至更低,适应市场主流需求。

    然而,在这个“买方市场”中,智能驾驶公司必须顺应车企的需求,谨慎选择市场战略。一些公司纷纷考虑“卖身”事宜,以谋求更好的发展。然而,对于智能驾驶公司而言,要想在新时代成为类似博世的新型供应商并不容易。

    在2023年,投资者更注重智能驾驶公司的订单和盈利时点,而整个行业的情况相较2019年更为严峻。智能驾驶公司可能面临特斯拉FSD进入国内市场的挑战,如果成功带动市场,将迎来新的机遇。然而,对于那些未能跟上步伐的公司,可能会逐渐退出市场。综合而言,智能驾驶公司在2023年将继续面临巨大的挑战,需要在技术创新、成本控制和与车企的合作方面取得平衡,方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

    写在最后:

    2023年,中国智能驾驶行业呈现出动荡的发展态势。初兴于2016年的一大波自动驾驶公司,如小马智行、Momenta等,经历了跨越式和渐进式两大发展路径。然而,到2023年,跨越式发展的大多数企业面临挑战,盈利仍需外部支持。融资和量产成为关键焦点,多家公司通过千元级智能驾驶方案来迎战市场。技术是成功的关键,低成本芯片和自研BEV算法成为降低成本的有效途径。车企与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在新时代进一步突显,智能驾驶公司需谨慎选择市场策略,有的甚至在考虑“卖身”以求发展。在这个买方市场中,车企拥有较高话语权,智能驾驶公司需要与之协调发展。2023年对智能驾驶公司而言是充满挑战的一年,需要在技术、成本和与车企的关系方面取得平衡,方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精彩内容回顾:

    吉利控股将与蔚来换电业务签署合作协议

    蔚来式自救新样本 换电业务寻一线生机

    长安汽车与蔚来达成换电业务合作协议

    技术是降低成本的关键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