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趋势一:产能过剩带动电池价格下探

在历经了两年的价格攀升之后,电池市场终于迎来了价格回调的转折点。此番降价现象,深刻体现了原材料供应与电池生产能力双重过剩的现状。
一、原材料市场的供需失衡
自2022年11月碳酸锂价格触及历史高位的60万元/吨后,其价格轨迹便呈现出显著的下滑趋势。至2023年10月,碳酸锂现货价格已大幅回落至15万元/吨,这一变化在短短一年内显得尤为剧烈。此轮价格下跌,根源在于原材料市场的供需失衡——产能扩张的速度远远超出了市场需求的增长速度。
据行业分析,这种供大于求的状态预计将持续至2024年乃至更远的未来。广州期货交易所的数据进一步印证了这一点,显示2024年碳酸锂期货价格预计将在13万元/吨左右徘徊,预示着价格下行趋势的延续。
二、电池产能的过度扩张
与此同时,中国动力电池产业也面临着产能过剩的挑战。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联盟发布的数据,今年前八个月,动力电池的总产量达到了419.7GWh,然而实际的装车量仅为219.2GWh,装车率仅为52%,与汽车行业的整体产能利用率基本持平。
这一现象背后,是电池厂商在产能竞赛中的不遗余力。以行业巨头CATL为例,其2023年上半年的产能利用率仅为60.5%,意味着有超过100GWh的产能处于闲置状态,这一数字令人咋舌。
三、市场调整与未来展望
面对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下跌和电池产能的严重过剩,电池市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维持较低的价格水平。这一趋势预计将迫使部分边缘电池企业面临破产压力,从而推动市场产能的出清与整合。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持续增长,市场对电池的需求也将逐步回升。行业专家预计,要实现电池市场的供需平衡,至少需要等到2025年。在此期间,电池行业将经历一轮深刻的洗牌与重组,为未来的健康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趋势二:成本压力迫使电芯进一步标准化


在追求成本优化的道路上,电池降本已成为各大原始设备制造商(OEM)的核心战略目标。而电池标准化,作为这一进程中的关键路径,不仅是降低成本的必由之路,也是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成熟、高效方向发展的催化剂。
对电池制造商而言:
产品型谱优化与生产线简化:通过精简电池产品线,减少不必要的型号,电池制造商能够显著降低生产线的复杂程度。这不仅优化了生产流程,还减少了设备投资与运营成本,实现了从源头上的降本增效。
规模经济效应与质检体系革新:标准化的电池生产有助于实现规模经济,通过扩大生产规模来分摊固定成本,从而降低单位产品的制造成本。同时,标准化的产品也简化了质检流程,提高了检测效率与准确性,进一步推动了成本节约。
促进电池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标准化的电池设计便于回收与再利用,减少了废弃电池对环境的污染,同时也为电池制造商开辟了新的利润增长点,推动了行业的绿色转型。
对汽车制造商而言:
集中采购与成本节约:采用标准化的电芯,汽车制造商能够集中采购,减少供应商数量,从而在与供应商的谈判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降低采购成本。
增强供应链灵活性与市场主导力:标准化的电芯提高了电池的适配性,使得汽车制造商能够更轻松地切换供应商,避免了对单一供应商的过度依赖。这种灵活性不仅增强了供应链的韧性,也为汽车制造商在市场中赢得了更多的主动权。
关于电芯标准化的未来展望:
电芯标准化的实现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需要时间来验证其效果,也需要市场力量来推动其向前发展。目前,大圆柱电池因其独特的优势,如高能量密度、良好的热管理性能等,已经赢得了整车厂和电池厂的广泛青睐,成为电芯标准化进程中的领跑者。
随着CATL、弗迪、国轩、亿纬等行业巨头纷纷布局46系列大圆柱电池的量产,预计2024年将成为大圆柱电池市场爆发的一年。然而,最终哪种标准化方案能够脱颖而出,还需要看市场的选择与技术的演进。
趋势三:续航和成本压力推动CTC/CTB普及

在纯电动汽车领域,提升续航能力与降低成本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需求,而精简电池包设计,特别是采用CTC(Cell to Chassis)或CTB(Cell to Body)技术,成为了少数能够同时满足这两大诉求的创新方案。
回顾动力电池包的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其结构经历了多次重大变革。最初,电池包采用三层结构,电芯先组装成模组,模组再进一步组合成电池包,最终安装于汽车底板之下。这种设计虽然稳健,但存在结构冗余、效率不高的问题。
随后,CTP(Cell to Pack)技术的出现标志着电池包设计的重大进步。CTP技术取消了模组这一层级,使电芯直接成组为电池包,不仅简化了生产流程,还促进了电芯尺寸和技术的优化升级。这一变革显著提升了电池包的能量密度和整体性能。
而今,CTC/CTB技术更是在CTP的基础上实现了质的飞跃。通过取消传统的电池包外壳,将电芯直接集成到车辆底盘或车身结构中,CTC/CTB技术实现了电池包与车体的深度融合。这种设计不仅进一步减少了冗余结构件,提高了成组效率和能量密度,还使得电池包成为了车身结构的一部分,增强了车辆的整体刚性和安全性。
从三层结构到二层结构,再到如今的CTC/CTB一层结构,这不仅是电池包设计的一次次精简,更是电动汽车技术不断进步的生动体现。通过减少不必要的结构层次,提高能量密度和效率,CTC/CTB技术为纯电动汽车带来了更长的续航里程和更低的成本,真正实现了“降成本增续航”的双重目标。
展望未来,随着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对CTC/CTB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这一创新方案有望在2024年至2025年间迅速普及。届时,纯电动汽车的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市场接受度也将随之提高,推动整个行业向更加绿色、高效、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趋势四:磷酸锰铁锂等改良方案替代传统LFP

磷酸铁锂(LFP)电池,曾因其均一性不佳与相对较低的能量密度而被部分视为“技术上的追随者”,相较于三元锂电池,其应用前景一度受到质疑。然而,凭借显著的成本优势,LFP电池装机量出乎意料地实现了对三元锂的反超,这一成就虽令人瞩目,但其能量密度的局限性却持续制约着其进一步的市场拓展。
市场始终在寻求一种理想的电池解决方案,即能够兼具经济性与高能量密度的产品。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磷酸锰铁锂(MFP)电池应运而生,作为LFP的深度升级版,它精准地击中了市场的痛点。通过在LFP的基础上巧妙引入金属锰元素,MFP电池实现了正极电压的显著提升,最高可达21%,这意味着在保持电池容量(Ah)不变的前提下,其电量(Wh)得到了相应的增加,实现了性价比的飞跃。
这种既经济又高效的改进策略,迅速赢得了众多电池制造商的青睐,其中宁德时代的M3P电池更是成为了这一领域的佼佼者。M3P电池不仅在中低端车型中作为LFP电池的替代选项,展现出强大的竞争力,还具备与高端三元锂电池(如5系NCM)混合使用,以替代成本更高的3系NCM电池的潜力,进一步拓宽了其应用范围。
行业内的动态同样引人注目,宁德时代、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欣旺达等领军企业纷纷投身于磷酸锰铁锂技术的研发之中,显示出对该技术路线的高度认可与积极布局。此外,市场传言特斯拉新Model 3以及奇瑞与华为合作的智界S7将成为宁德时代M3P电池的初期应用车型,这无疑为MFP电池的商业化进程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在特斯拉与华为等行业巨头的引领下,2024年有望成为磷酸锰铁锂技术的爆发之年。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与市场的持续拓展,我们有理由相信,磷酸锰铁锂电池将以其独特的优势,在新能源汽车领域掀起一股新的技术浪潮。
趋势五:补能焦虑推动快充电池上量

现今,快充电池技术已悄然渗透至部分中高端汽车市场,但其高昂的价格却如同一道门槛,限制了其广泛普及的步伐。然而,回顾技术发展的历史轨迹,我们不难发现,尖端科技往往先在高端领域绽放光芒,随后伴随成本的有效控制而逐渐惠及大众。因此,随着快充电池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率的攀升,规模化生产带来的成本摊薄效应将逐渐显现,为其更广泛的市场应用铺平道路。
消费者对于充电效率的渴望,正如同他们对速度与便捷的无限追求。这种强烈的需求,正成为推动快充电池技术快速上车的重要驱动力。市场上已不乏先例,如小鹏G9/G6、智己LS6等车型,它们搭载了能够实现5分钟内增加200公里续航的3C电池技术,展现了快充电池的无限潜力。而即将于年底发布、明年交付的理想MEGA,更是搭载了更为先进的5C电池技术,承诺用户仅需10分钟即可获得400公里的额外续航,这无疑将进一步点燃市场的热情。
展望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成本的持续优化,搭载4C麒麟电池等多款新型快充电池的车型也将在明年批量上市,快充电池的装车量将迎来爆发式增长。与此同时,为了匹配这一技术趋势,高功率充电桩的建设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其数量的不断增加,正预示着解决充电速度瓶颈的曙光已经初现。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快充电池将不再只是高端车型的专属配置,而是成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趋势。
趋势六:搭载半固态电池车型批量上市

自年初岚图追光发布会高调宣布搭载半固态电池技术以来,尽管多家OEM与电池制造商纷纷跟进,公布了相关产品或长远规划,但整体而言,这些声明缺乏详尽的技术解析与明确的时间线路图,导致外界对其可靠性与实际进展持保留态度,市场反响相对平淡。
在这一背景下,宁德时代与清陶能源凭借其卓越表现脱颖而出,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特别是在上海车展期间,宁德时代震撼发布的凝聚态电池,作为半固态电池领域的又一力作,其车规级版本能量密度惊人地达到了400Wh/Kg,并计划在年底揭晓更多详情,于2024年初正式投入量产,装车应用。这一消息不仅彰显了宁德时代在电池技术领域的深厚底蕴,也为整个行业树立了新的标杆。
与此同时,清陶能源与上汽集团的强强联合同样引人注目。双方共同推出的高密度(368Wh/kg)、高倍率(4C)且成本相对较低的半固态电池,不仅预示着电池性能的显著提升,还预示着成本的有效控制。据悉,这款电池将于2024年搭载于智己品牌车型上市,为用户提供超过1000公里的纯电续航能力,无疑将极大提升电动汽车的实用性与市场竞争力。
更令人振奋的是,业内还传出消息,能量密度更高、成本更低的第二代、第三代半固态电池也将在未来五年内逐步实现商业化落地。这一系列快速的技术进步,不仅让产业界与学术界的同仁们对固态电池技术的未来充满了无限遐想与期待,也预示着2024年将成为半固态电池技术大规模装车应用的元年,开启电动汽车行业的新篇章。
趋势七:自研电芯被投资控股、电池合作替代

在OEM(原始设备制造商)的视角下,若能自主研发并生产电池,无疑将极大增强其供应链的掌控力与产品的盈利能力,这正是蔚来等企业积极推动自研自制电池战略的核心逻辑。然而,市场环境的变幻莫测与行业的激烈竞争往往要求企业灵活应变。当外部环境趋紧、行业竞争加剧、业务面临收缩压力时,降本增效便成为了企业生存的关键。在此情境下,自研电池的紧迫性或许会相对减弱。
面对市场的挑战,OEM之间建立电池领域的战略合作,以及OEM与电池制造商之间的投资入股关系,成为了一种双赢的策略。这种合作模式促进了技术的共享与电芯的共用,有效降低了成本,满足了各方的需求。对于整车厂而言,这有助于其更好地控制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而对于电池厂来说,则能够扩大市场份额、加速技术迭代。
在这样一个充满竞争与内卷的市场中,任何能够显著降低成本的有效手段都将迅速得到推广与应用。蔚来与长城的合作模式已经为行业树立了典范,展现了合作带来的巨大潜力。面对竞争者通过合作抱团而获得的竞争优势,其他大厂很难继续保持观望态度。毕竟,市场的竞争是残酷的,任何一家企业都不愿意在这场竞赛中掉队。
此外,从电池行业发展的长远趋势来看,标准化将成为不可逆转的方向。正如遥控器公司无需自行生产5号电池一样,整车厂在未来的发展中也无需在所有环节都亲力亲为。通过与专业的电池制造商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整车厂可以更加专注于自身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整个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趋势八:换电站扩张进入瓶颈

对于换电模式,我始终持有较为审慎的态度,并预测在2024年,包括宁德时代与上汽在内的主要推动者的换电项目或将面临停滞,而蔚来的换电站扩张步伐也可能显著放缓。这一观点基于以下几方面的考量:
一、换电模式的固有挑战:
系统复杂性提升与成本转嫁:换电技术本质上增加了车辆及基础设施的复杂度,这不仅提升了技术门槛,还直接增加了制造成本和运营成本。这些额外成本最终可能会转嫁给消费者,影响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快充技术的迅猛发展:随着800V+等高效快充技术的日益成熟与普及,电动汽车的充电时间将大幅缩短,与换电模式相比,快充在便捷性和成本效益方面展现出更强的竞争力。这可能对换电模式构成根本性的挑战。
电网调峰调频收益的不确定性:尽管换电模式在理论上有助于电网的调峰调频,但当前电网功能在这一领域的收益仍相对有限。未来,随着电网政策与技术的变化,换电模式能否持续获得足够的经济回报以覆盖其高昂的成本,是一个仍未知数。
电池回收机制的模糊性:尽管换电模式在电池回收方面具有潜在优势,但具体的回收责任主体、回收流程以及回收效率等问题仍亟待明确。这增加了换电模式在环保和经济效益方面的不确定性。
二、针对特定企业的分析:
上汽换电品牌的困境:上汽的换电品牌飞凡在独立运营后表现不佳,这可能影响上汽对换电模式的整体判断和未来资源投入。缺乏明确的市场反馈和成功的商业模式,上汽在换电领域的布局或将趋于保守。
宁德时代EVOGO的局限性:宁德时代EVOGO项目自上线以来,仅在少数城市实现小规模落地,且主要集中在对公市场。这表明其商业模式在市场推广和盈利能力方面存在瓶颈。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消费者偏好的变化,EVOGO项目的未来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蔚来市场表现的不确定性:蔚来汽车在内卷严重的市场中面临销量增长的巨大压力。若无法取得突破性的市场表现,其资本支持的持续性将受到质疑。这将直接影响蔚来在换电领域的投入和布局速度。
趋势九:碳足迹成为新的热点

《欧盟动力电池新规》自八月起正式实施,该法规对电池的碳足迹追踪、回收机制及回收材料的再利用比例等关键环节设立了严格的规范标准。碳足迹作为衡量产品生命周期内温室气体净排放量的关键指标,其重要性在此背景下被进一步凸显。
鉴于欧洲市场作为中国电动汽车出口的主要阵地,以及中国电池企业在该区域的重要战略地位,此法案无疑促使中国电池行业更加聚焦于碳足迹管理,从而间接提升了产品出口的门槛及合规运作的成本。然而,这也被视为推动行业绿色转型、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过程。
在近期参与的行业交流活动中,我们了解到中国生态环境部对汽车行业碳排放问题保持高度关注,并正稳步推进汽车行业的碳交易市场建设。同时,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中汽中心)已率先行动起来,启动了“动力电池可持续发展倡议”,旨在探讨并推动中国版电池护照制度的实施路径,以期与国际接轨,增强本土电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尽管目前具体的实施方案仍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之中,但业界普遍对电池行业能够顺利实现合规充满信心。尽管短期内可能会面临成本上升的挑战,但这被视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促进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投入与长远布局。
趋势十:功率型与能量型电池的边界逐渐模糊

动力电池领域存在两大核心类别:功率型电池与能量型电池,它们各自独具特色并服务于不同的应用场景。
功率型电池以其卓越的倍率性能和高效的充放电速度著称,是混合动力汽车(H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理想选择。这类电池能在短时间内释放大量能量,满足车辆快速启动、加速或应对复杂工况的需求。
相对而言,能量型电池则以高能量密度为核心优势,对于追求长续航里程的纯电动汽车(BEV)及增程式电动汽车(EREV,特别是长续航版本)而言至关重要。它们能够存储更多电能,确保车辆拥有更长的行驶距离,而在此过程中,对倍率性能的要求相对较低。
从行业发展轨迹来看,早期PHEV受限于较小的电池容量,为匹配大功率电机的需求,不得不依赖高倍率性能的功率型电池。而BEV则因追求长续航,倾向于采用高能量密度的能量型电池,其倍率要求相对较低。这一分化在特定案例中体现得尤为明显:比如,PHEV的10kWh电池需在极短时间内驱动100kW电机,放电倍率高达10C;而BEV的100kWh电池在驱动同功率电机时,可稳定支持1小时,放电倍率仅为1C。
然而,随着市场趋势的变化,两类电池的界限开始模糊。PHEV逐渐向长续航方向发展,电池容量增大,相应地对倍率性能的要求有所降低;而BEV则聚焦于提升充电速度,即倍率性能,如理想汽车推出的5C电池及埃安品牌的8C电池,均代表了这一趋势。因此,能量型电池在保持高能量密度的同时,也需提升倍率性能;而功率型电池则因其应用场景的变化,倍率需求有所减缓。这种双向发展的趋势,预示着功率型与能量型电池之间的界限将逐渐淡化,共同推动动力电池技术的全面进步。
(来源:EV Trend)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