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技术研发与垂直整合优势
1. 全栈自研技术布局
零跑汽车坚持“全域自研”战略,覆盖电池、电驱、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核心领域,形成技术闭环。其自主研发的**“Leapmotor Power”三电系统和“Leapmotor Pilot”智能驾驶系统**,通过减少对外部供应商的依赖,降低技术迭代成本,提升产品差异化竞争力。
深层次原因:创始人朱江明(大华股份联合创始人)的技术背景驱动公司以“科技公司”逻辑造车,强调底层技术可控性,避免被“卡脖子”。
2. 垂直整合降本增效
零跑通过自研自产电驱、BMS(电池管理系统)等核心部件,将整车BOM(物料清单)成本降低约15%-20%。例如,其CTC(Cell to Chassis)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减少20%结构件重量,提升续航并优化成本。
深层次原因:借鉴消费电子行业经验,以硬件标准化+软件迭代模式,实现规模化成本分摊,适应中端市场对性价比的敏感需求。
二、差异化市场定位与渠道策略
1. 精准卡位中端大众市场
避开与特斯拉、蔚来的高端竞争,主攻15-30万元价格带(如C11、T03车型),覆盖家庭用户及首购群体。2023年,15-30万元新能源车型占中国市场份额超40%,零跑凭借高性价比抢占增量市场。
深层次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呈现“纺锤形”结构,中端市场渗透率快速提升,零跑通过“高配平价”策略填补传统车企转型缓慢的空白。
2. 轻资产渠道模式
采用“直营+合作伙伴”混合渠道,降低线下扩张成本。截至2023年底,零跑门店超500家,其中60%为合作伙伴运营,资金效率高于纯直营品牌。
深层次原因:平衡品牌控制力与扩张速度,快速下沉至三四线城市,契合中端市场用户触达需求。
三、全球化合作与供应链韧性
1. 与Stellantis战略联盟
2023年,零跑与全球第四大车企Stellantis达成合作,后者投资15亿欧元并持股20%,共享电动化平台与技术。零跑借助Stellantis在欧洲、东南亚的渠道资源,加速出海(如C10车型欧洲首发)。
深层次原因:通过技术授权(而非单纯出口)实现轻资产国际化,规避贸易壁垒,同时获取持续现金流。
2. 供应链本土化与双源采购
关键零部件(如芯片、电芯)建立“A+B供应商”体系,例如电池同时采购宁德时代和中航锂电产品,分散风险。2022年芯片危机中,零跑通过提前锁定国产替代方案(地平线、黑芝麻芯片),保障交付稳定性。
深层次原因:中国新能源汽车供应链成熟度全球领先,零跑通过深度绑定本土供应商,构建“短链”响应优势。
四、可持续能力核心支撑
1. 现金流与盈利模型优化
2023年,零跑毛利率首次转正(3.3%),亏损收窄至42亿元(同比减少22%),主要得益于销量增长(全年交付14.4万辆,同比+29%)和成本控制。
关键指标:单车亏损降至2.9万元(2022年为4.8万元),预计2024年实现季度盈利。
深层次原因:规模化效应显现,年销20万辆为盈利拐点,零跑有望通过平台化车型(如LEAP3.0架构)进一步摊薄研发成本。
2. 政策与市场趋势适配
中国新能源车渗透率超35%(2023年),政策导向从“补贴驱动”转向“双积分+碳配额”制度。零跑通过纯电技术路线(无混动车型)积累高额碳积分,2023年积分交易收入超5亿元,反哺研发投入。
深层次原因:聚焦纯电路线避免技术路线分散,契合全球主流市场(如欧洲)的零排放政策导向。
五、风险与挑战
- 技术路线风险:过度依赖纯电可能错失PHEV(插混)市场增长(2023年中国PHEV销量增速达85%)。
- 竞争加剧:比亚迪、吉利等传统车企加速推出中端纯电车型(如比亚迪元PLUS、吉利银河E8),价格战压力增大。
- 国际化不确定性:欧洲市场对本土品牌保护倾向增强(如碳关税、数据合规),需长期投入适应。
六、结论:可持续性核心逻辑
零跑的长期竞争力源于**“技术自研+成本控制+全球化借力”三角模型**:
- 技术壁垒:全域自研构建护城河,支撑产品迭代速度;
- 成本护城河:垂直整合+规模化降低边际成本,抵御价格竞争;
- 全球化杠杆:通过Stellantis合作实现“技术换市场”,规避重资产出海风险。
若维持年销30%以上增速并持续优化毛利率,零跑有望在2025年前后跻身全球二线电动车品牌,成为中端市场头部玩家。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