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日媒:“技术空心化”,中国汽车的致命短板

    2025 年伊始,中国汽车市场便迎来了 “开门红”,特别是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各大车企纷纷交出亮眼的 1 月销量成绩单。比亚迪凭借 300538 辆的销量成绩,再次稳坐中国品牌汽车市场销冠宝座。小鹏汽车在 1 月份交付了 3.04 万辆新车,较去年同期实现了高达 268% 的增长,连续三个月交付量超过 3 万辆。吉利汽车集团 1 月整体销售 26.67 万辆,同比增长约 25%,其中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 12.11 万辆,同比增长 83.93%,新能源销量占比突破 45%。这些优秀成绩进一步巩固了中国汽车在全球汽车市场的地位。

    然而,有日本媒体却撰文发表分析文章,对中国汽车行业的技术发展提出了质疑。该文章指出,中国汽车行业看似成绩斐然,但多款热销车型的核心技术(底盘、操控等)还在使用 7-8 年前的旧技术,技术革新也几近停滞。近年来,中国汽车厂家多做 “表面工夫”,在视听多媒体方面制造 “噱头” 吸引消费者,而不敢去啃汽车核心技术创新的 “硬骨头”,长期下去,这必将成为中国汽车的致命短板。

    对于这种观点,我们并不能完全苟同。首先,中国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方面的投入和进步是有目共睹的。以比亚迪为例,其拥有自主研发的刀片电池、DM-i 超级混动技术、e 平台 3.0 等一系列核心技术,这些技术不仅大幅提升了产品的竞争力,更为比亚迪构筑了难以超越的市场壁垒。刀片电池技术解决了安全难题,DM-i 超级混动系统兼顾了性能与油耗,e 平台 3.0 则实现了整车架构的平台化,这些技术创新成果为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此外,比亚迪还坚持全产业链自研自产,从电池、电机、电控到芯片,几乎囊括了新能源汽车的所有核心部件,这种垂直整合模式不仅确保了供应链的稳定性,还显著提高了成本控制能力和产品迭代速度。

    再来看小鹏汽车,其在智能驾驶领域取得了显著的突破。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在行业内处于领先地位,通过不断的技术研发和升级,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加智能、安全、便捷的驾驶体验。小鹏汽车的智能驾驶技术不仅提升了产品的附加值,也为中国汽车行业的智能化发展树立了标杆。

    同时,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据中国汽车工程学会的最新报告,2025 年中国汽车行业将迎来十项重大的技术趋势,这些趋势将推动汽车的智能化与电动化发展,包括新能源 A 级乘用车电耗将降至 10kWh 以下、车载智能计算平台助力智能驾驶、智驾与智能底盘的深度融合、整车全域操作系统的量产等。这些技术趋势的出现,表明中国汽车行业在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步伐正在加快,未来将有更多的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产品中,为消费者带来更好的用车体验。

    此外,中国汽车行业在人才培养和引进方面也下了很大功夫。越来越多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开始重视汽车相关专业的建设和人才培养,为汽车行业输送了大量的专业人才。同时,中国汽车企业也积极引进海外高端人才,加强与国际知名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研发能力。

    诚然,中国汽车行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比如在部分核心技术领域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仍有差距,技术创新的深度和广度还有待进一步拓展等。但这些问题并不能掩盖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创新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我们相信,随着中国汽车行业在技术研发、人才培养、产业合作等方面的不断努力,未来必将能够在核心技术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实现从汽车大国向汽车强国的转变。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