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天神之眼ABC版本深度分析
一、技术分级与品牌定位
比亚迪的“天神之眼”智能驾驶系统根据硬件配置和技术能力划分为A、B、C三大版本,分别对应不同品牌和车型定位:
1. 天神之眼A(DiPilot 600)
- 硬件配置:搭载3颗激光雷达,算力平台为双Orin-X芯片(508 TOPS),结合毫米波雷达、高清摄像头等多传感器融合感知。
- 应用品牌:主要应用于仰望品牌(如仰望U8(图片|配置|询价)),支持高阶城市领航(CNOA)、极端场景避障及代客泊车功能。
2. 天神之眼B(DiPilot 300)
- 硬件配置:单激光雷达方案,算力平台为单Orin-X芯片(254 TOPS),传感器数量较A版本精简。
- 应用品牌:覆盖腾势品牌(如腾势D9、Z9GT)及比亚迪高端车型,支持高速NOA、城市领航和复杂泊车场景。
3. 天神之眼C(DiPilot 100)
- 硬件配置:全球首创“前视三目摄像头”方案,激光无雷达,依赖纯视觉感知算法,算力进一步下探。
- 应用品牌:搭载于比亚迪主流车型(如汉EV、海豹06 DM-i),主打基础辅助驾驶功能(如ACC、车道保持)和部分高速NOA能力。
---
二、技术亮点与功能差异
1. 感知与决策能力
- A/B版本:依托激光雷达+多传感器融合,实现360°无死角感知,支持无高精地图的复杂城市道路领航(如环岛通行、自动进入待转区)。
- C版本:依赖三目摄像头+BEV算法,重点优化高速场景下的车道级导航和基础避障,但对极端场景(如鬼探头)响应略逊于激光雷达方案。
2. 泊车技术
- A版本:整合“易四方”技术(四轮独立驱动),支持蟹行泊车、断头路泊车等高难度操作,车位识别精度达±5cm。
- B/C版本:采用“易三方”技术(后轮双电机转向),侧重常规车位泊入和手机遥控泊车,性适用更广但灵活性稍弱。
3. 迭代与数据优势
- 比亚迪依托400万+智能驾驶车型用户积累海量场景数据,通过端到端大模型实现快速算法迭代,A/B版本每月功能更新频率高于C版本。
---
三、市场战略与竞争力
1. 全民智驾覆盖
- A版本:瞄准豪华市场(仰望U8售价超百万),树立技术标杆;
- B/C版本:下沉至15万+主流车型,推动高速NOA普及,与华为ADS、小鹏XNGP形成直接竞争。
2. 成本与供应链优势
- C版本通过纯视觉方案降低硬件成本,适配比亚迪规模化生产能力,预计2025年搭载率突破50%。
---
四、总结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ABC分级策略,实现了从高端到大众市场的全场景智驾覆盖:
- 仰望品牌(A版本):技术天花板,定义行业标杆;
- 腾势/比亚迪高端(B版本):平衡性能与成本,抢占中高端市场;
- 比亚迪主流车型(C版本):推动智驾普惠,加速L2+普及。
这一战略不仅强化了比亚迪在电动化与智能化双赛道的领导地位,也为后续L3级自动驾驶落地奠定了基础。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