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能源车险困境

(一)保费上涨现象普遍
去年,新能源汽车在国内乘用车市场销量中占据了半壁江山,但新能源车的保险问题却让众多车主头疼不已。社交媒体上,不少车主反映车险续保费用大幅上涨。
有人去年新车保费仅5000多元,今年续保却要七八千元;有人看到报价时,以为是开玩笑,去年没有扣分和罚款的违法记录,保费却上涨了2600元;
还有人因一个未礼让行人的记录被保险公司认定为危险驾驶,保费大幅上涨。

(二)保险公司承保亏损
根据金融监管总局的数据,2023年新能源汽车车均保费为4395元,比燃油车高出63%。即使扣除车龄等因素,新能源汽车的保费仍比燃油车新车高出约10%。
2023年,新能源商业车险保费收入约为1177亿元,同比增长52.93%,首次突破千亿大关。已结赔款约为587亿元,同比增长63.47%。
然而,保险公司在新能源车险业务上却面临承保亏损的困境。以海南为例,2023年新能源车险综合成本率为109%,承保亏损达67亿元,赔付率高达84%,比燃油车高出约10个百分点。

(三)困境产生原因
综合媒体调查,这一两难局面的产生主要有三个因素:新能源车出险率高、维修价格贵以及数据积累不足。
某财险公司承保的新能源车事故发生率比燃油车高出70%。一方面,新能源车的年轻驾驶员和运营车占比高;另一方面,新能源车起步快、声音小,智能座舱等新技术应用需要车主更长的适应周期,这些因素都增加了事故率。
在可维修性方面,新能源车整体表现不如燃油车。消费者可选的维修渠道较窄,维修技术、配件供应、质保限制等方面存在壁垒。新能源车常用一体化压铸、无模组动力电池等高度集成化的制造方式,并装载大量智能化设备,维修难度和费用较高。
相比之下,燃油车的车险已有多年的数据积累,风险测算相对成熟。而新能源车型迭代快,保险公司积累的历史经验、数据的有效性快速衰减,导致费用拟定的准确性不够高。
二、市场动态

(一)新年车市开局震荡
新年车市在震荡中开局。1月上半月,由于以旧换新的补贴政策是否延续尚未确定,车企零售量同比、环比剧烈下滑。
为了保销量,数十家车企自发续补,采取了直接降价、提供三年贷款免息、限时赠送购车权益等促销方式。1月17日,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政策正式出台,但其带来的增量还需拭目以待。
(二)车企竞争加剧
车企对新一年的展望接近行业机构预测数据的下限,甚至更低。多位业内人士提到,消费刺激政策通常边际效用递减,国内需求仍然不足,而海外市场压力与日俱增,2025年的竞争力度将是2024年的加强版。
2024年,随着国内最后一个新势力小米汽车入局,电动化拉低的造车门槛重新拔高,市场对车企的要求更加严格。
2024年底,极越汽车闪崩,2025年第一个倒下的是合创汽车。合创汽车的前身是由广汽和蔚来共同投资成立的广汽蔚来,后来合生系的珠江投资旗下企业成为新的控股方,蔚来退出。
合创烧光30亿元,仅卖出4万辆车,2022年销量接近2万辆,随后迅速陨落,去年下半年起基本处于查无此车的状态。

(三)自动驾驶发展
在自动驾驶领域,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上个月的国际消费电子展上表示,在威马和特斯拉取得成功之后,自动驾驶时代终于到来。
2021年,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提出汽车工业大变革,上半场是电动化,下半场是智能化,这一观点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可。
然而,在国内自动驾驶赛道的淘汰赛中,曾经的明星企业纵目科技在过大年之前欠薪问题再次升级,员工连12月的最低工资都拿不到,社保与公积金也断缴,涉及700多名员工。
纵目科技曾三度折戟IPO,试图开辟机器人为新能源车充电业务,但无人买单,经营状况持续恶化。

(四)汽修市场困境
汽修市场在2024年生意下滑、流量见底,存量市场中艰难挺过。汽修人对2025年的焦虑更大于期待。
从外部因素来看,车主平均行驶里程下降,导致进店流量呈现不可逆的下滑。
F6大数据研究院数据显示,2024年超70%车主消费停滞,超50%的门店客源告急。此外,工资低、环境恶劣、社会对汽修行业的认可度不高,再加上面对复杂的新能源汽车力不从心,大批从业人员也在转行。

(五)政策支持
1月24日,商务部等八部门发布通知,开展汽车流通消费改革试点,鼓励相关地区优化汽车限购限行措施,推进购车指标精细化、差异化管理,探索逐步放宽或取消限购政策。同时,促进二手车高效流通,完善报废汽车回收利用体系。此外,还鼓励营造汽车文化氛围,推动汽车改装、汽车租赁、汽车赛事、房车露营、传统经典车等规范有序发展,打造汽车与旅游、文化、体育等跨界融合消费创新项目。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