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智能驾驶技术从高端车型的“奢侈品”向大众市场的“必需品”加速下沉。这场被称为“智驾平权”的浪潮,不仅重新定义了汽车智能化的发展方向,更深刻改变了市场竞争的底层逻辑。本文将从技术突破、市场策略、行业挑战与未来趋势三个维度,剖析这场变革的核心驱动力及其深远影响。
一、技术突破:从成本制约到全民标配
智能驾驶的普及曾长期受限于高昂的硬件成本与复杂的技术门槛。2024年,高速NOA(领航辅助驾驶)和城市NOA的渗透率仍不足10%,尤其在20万元以下车型中,领航系统渗透率仅0.9%。但2025年成为转折点,三大技术突破推动智驾平权加速落地:
1. 端到端大模型的技术革命
传统智驾系统依赖多模块串联,易导致误差累积与响应延迟。端到端技术通过整合感知、预测、规划于统一模型,显著提升了系统上限。特斯拉V12、小鹏XNGP、华为ADS 3.0等系统已实现拟人化驾驶,城市NOA的复杂场景处理能力大幅增强。例如,华为乾崑智驾ADS SE版通过算法优化,将硬件成本压缩至3000元级,为低价车型搭载高阶智驾奠定基础。
2. 硬件成本断崖式下降
激光雷达曾是高阶智驾的象征,其成本从数万元降至千元级。比亚迪“天神之眼”C版采用三目视觉方案,以端到端算法实现高速领航功能,搭载于6.98万元的海鸥车型;长安则计划在10万元级车型部署激光雷达,推动AEB避撞速度提升至135公里/小时。地平线征程6M芯片的规模化应用,进一步降低了算力成本。
3. 政策与产业链协同
2024年《智能网联汽车准入和上路通行试点工作的通知》明确了L3/L4级责任划分,为技术商业化扫清障碍。与此同时,车企与科技公司形成生态联盟:比亚迪联合地平线、长安拥抱华为、零跑接入DeepSeek大模型,通过分工协作加速技术迭代。
二、市场策略:价格战转向技术战
在价格战挤压行业利润至4.3%的背景下,智驾平权成为车企突围的核心武器,市场竞争呈现三大特征:
1. 技术下沉与产品分层
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A/B/C三套方案覆盖6万至百万级车型,实现“高端全场景”与“大众基础功能”的分级标配;长安“北斗天枢2.0”计划以激光雷达下探10万元市场,并承诺2026年实现全场景L3级自动驾驶。这种分层策略既满足差异化需求,又通过规模化摊薄研发成本。
2. 生态竞争取代单打独斗
垂直整合派(如比亚迪自研智驾系统)与生态共建派(如深蓝联合华为)形成两大阵营。前者依托440万辆年销量形成供应链议价权,后者借力科技巨头的算法优势快速补足短板。零跑、岚图等品牌则通过接入DeepSeek大模型,以1/10的GPT-4成本提升座舱交互体验。
3. 用户认知重塑消费决策
消费者对智能化的关注度显著提升,60%的购车者会主动询问智驾配置。小鹏MONA M03以20万元内智驾车型实现单月销量破2万辆,证明市场对“高性价比智能化”的强烈需求。
三、挑战与未来:普惠背后的隐忧与机遇
尽管智驾平权势头迅猛,但其全面落地仍需跨越三重障碍:
1. 技术成熟度与安全性争议
城市NOA的复杂路况仍考验系统可靠性。例如,极端天气下的传感器性能、突发障碍物的实时响应等,需通过更大规模的路测数据优化。比亚迪虽建立中国最大车云数据库(超440万辆车),但数据闭环能力仍是多数车企的短板。
2. 法规滞后与责任界定模糊
当前L2级辅助驾驶的事故责任仍由驾驶员承担,而L3级以上权责划分尚未明确。若大规模普及后发生系统性风险,可能引发监管收紧。
3. 市场两极分化加剧
头部企业凭借规模优势加速技术迭代,中后部品牌因研发投入不足面临淘汰。合资品牌更因智能化反应迟缓,市场份额进一步被挤压。
展望未来,智驾平权将引发产业链深度重构:
- 上游硬件爆发:激光雷达、域控制器等需求激增,华创证券预测城市NOA硬件成本降至3000元后,10万-15万元车型将掀起标配潮。
- 软件定义汽车:AI大模型成为竞争焦点,小鹏押注“AI权重影响50%购车决策”,DeepSeek等模型通过算力节约推动功能创新。
- 新商业模式涌现:订阅制智驾服务、数据增值变现可能重塑行业利润结构。
---
结语:平权背后的产业升维
智驾平权绝非简单的“功能下放”,而是一场从技术到生态的全维度革命。它打破了“高端即智能”的固有认知,迫使车企从价格内卷转向价值创造。在这场变革中,中国车企正以全球罕见的创新速度,重新定义智能出行的规则。正如王传福所言:“智驾将如安全带般不可或缺。” 当技术普惠真正实现时,汽车产业迎来的不仅是市场格局的重塑,更是人类出行方式的又一次飞跃。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