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轩逸(图片|配置|询价)B18(2019年至今)
2019年,第十四代B18轩逸依然选择中国首发,只是地点换成了上海车展。

B18轩逸换了日产最新的CMF平台,换了一套更时尚的外观内饰,加了一些更符合时代的功能,轴距拉长了一点,其他基本什么都没变。

依然是那台HR16发动机,只是稍微调高了一点功率,就这个HR16发动机皮实到什么程度?
实在没油了,往发动机里撒泡尿都不耽误它跑,动力不说多强,至少比雷克萨斯ES200强,又稳定又便宜又省油,实在是没有换的必要,起售价拉低到了10.9万,和继承了轩逸经典名字的B17轩逸一起卖。

再后来,日产又出了个轩逸超混电驱版本,这是首个在国内搭载第二代E-power技术的车型,整套逻辑也非常另辟蹊径,只能加油,但只能用电驱动,而且只能上蓝牌,还要交购置税。

虽然媒体实测效率还不错,跟主流国产新能源的油耗差不多,但还是有点贵,大家并不想花十三四万买个轩逸,即使它带电。
关于这代轩逸实在是没什么可聊的,就还是个……轩逸,非常轩逸的轩逸,新轩逸和轩逸经典动辄两三万的优惠幅度,让它在2020年就冲到了销量巅峰54万辆,既是紧凑级轿车第一,也是当年销量总榜冠军,几乎所有自主品牌看着这车的销量,连抵抗的想法都没有,我老舅就是大概这个时候买了一辆轩逸经典。

此时的东风日产,在几款主力车型连续拉跨的前提下,轩逸成了唯一的销量支柱,销量占比一度高达54%,如果轩逸出事,那东风日产就完犊子,巧了,2021年,秦plus来了,这是在中国市场压倒轩逸的最后一个原子弹。

2021年,轩逸卖出了50万,2022年44万,2023年38万,今年前六个月,只有不到14万,虽然这个成绩依然足以排在销量榜前列,但这是用最低裸车价六万多的骨折优惠换来的。

即便这种幅度的降价,即便它还是一如既往的省油、实用,也只能沦为时代的注脚,销量也只有巅峰时期的零头。

轩逸的故事到这就差不多了,这种时候还是那个经典问题:秦plus都798了,还有什么人在买轩逸?为什么还有几万销量?
就算强如比亚迪,宋max这种车上个月还有20个人买呢。
轩逸作为一个省油、耐用、便宜的非常合格的代步车,他就是个六边形战士,即便秦plus出来了,也只是变成了小一号的六边形战士。
从始至终,消费者们想要的只是足够省心、耐用、省油的产品,对这个产品的国别并不在意,或者并不排在首位,就像我以前喜欢黑丝,再以前喜欢制服,再再以前喜欢JK,现在我反应过来了,我就是喜欢年轻漂亮的。

现在大家喜欢比亚迪,也是因为它的产品力足够强,用另一种技术路线,复制并超越了日系车的成功路径,人民可以需要比亚迪,人民也可以需要别的产品,并且不在互联网上丢失国籍。

线下真买轩逸的,有可能翻来覆去在网上看了好久,甚至攒了几年钱就为了这辆车,结果买完了被赚钱更轻松、掌握更多互联网话语权的人高高在上的一通喷,就 t m 买个车,非要上升到家国情怀宏大叙事的高度,怎么?花的都是人民币,这人民币在互联网上就变成十几年前砸在头上的U型锁了吗?

我在之前视频里也表达过这个观点:钱在别人手里,人家爱买什么买什么,你可以劝,但不能骂,这是一个正常人该有的表现。

但总会被人引导成日吹,他们仿佛理解不了“对轩逸买家没意见”,和“吹捧日系”、“忽悠人买轩逸”,这是两回事。

我在之前视频中表达的另一个观点是:日系车即使撤出中国,也能活得很滋润,持续为中国输血,自主品牌们也没什么办法,今天我仍然坚持这个观点。

举个例子:就算在互联网上已经死的不能再死的韩系车,优惠完七八万块钱的伊兰特,每个月也都能卖出大几千辆,这比绝大多数在网上秒杀合资车的自主品牌轿车卖得都多。

到了今天,能对轩逸、朗逸完成稳定的销量超越的,只有比亚迪,其他自主品牌仍处在革命尚未成功的阶段,把视野放到全球,差距更大,这还不够说明问题吗?

自主品牌当然势头很猛,产品力也超越了合资品牌,但太阳不是鸡叫出来的,自主品牌的成绩也不是朝鲜式赞歌顶上去的,师夷长技以制夷还远没到成功阶段。

实干的自主品牌们是明白这一点的,所以他们加速出海,去建工厂、谈合作,去更大的市场拼杀,抢下更大的份额,而不是沉浸在互联网式胜利中,半场开香槟。
有人说“你否定自主品牌的努力,就是抹黑自主品牌”,行吧,你说得对。
但我记得这种非黑即白,不夸就是黑的风气,应该48年前随着那四个人的倒台就结束了。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