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惠州新规 顺风车只能分摊油费,每日最多接4单, 专职司机何去何从

    端庄鲸鱼we头像端庄鲸鱼we头像
    端庄鲸鱼we02-16

    2025年2月16日,惠州市交通运输局发布《关于私人小客车合乘出行的若干规定》,明确顺风车“非营利”定位,仅可分摊油费、通行费等直接成本,且每日市内收费合乘不得超过4次。新规将于3月10日正式生效,有效期3年。这一政策引发热议:顺风车是否还能“跑”?


    核心要点:成本、频次、平台责任“三收紧”

    1. 费用严控:每公里费用不超出租车50%

    新规明确,顺风车分摊成本仅限燃料费、通行费等直接支出,单位里程总费用不得超过惠州巡游出租车运价的50%,且不得设置起步价、夜间补贴等附加费用。这意味着,若出租车每公里收费3元,顺风车最高只能收1.5元。有司机算账:一趟200公里的行程,油费约160元,按50%分摊标准仅能收取80元,扣除平台服务费后可能“入不敷出”。

    1. 接单频次:市内每天限4次,跨市2次

    为防止顺风车变相营运,新规限制收费合乘次数:市内每天最多4次,跨市2次;免费互助则不限次数。专职司机若以顺风车为主业,收入将大幅缩水。有网友调侃:“专职司机改行送外卖可能更划算”。


    1. 平台责任:司机背景核查、信息安全“双升级”

    滴滴、哈啰等平台需参照网约车标准动态核查司机资质,确保车辆与注册信息一致,并建立投诉处理机制。若平台未履行责任,可能面临监管处罚。

    争议焦点:隐性成本如何算?

    尽管新规强调“仅分摊直接成本”,但现实中,车辆折旧、时间成本、事故风险等隐性支出常被忽视。例如,郑州法院曾建议将等待时间、拥堵风险等纳入成本考量,但惠州新规未提及此类细节。有司机质疑:“若堵车两小时,油费没多花,但时间成本谁来买单?”


    未来影响:绿色出行与合规挑战并存新规旨在理清顺风车与非法营运的界限,推动共享出行健康发展。数据显示,顺风车可减少20%-30%的城市碳排放,其环保价值显著。然而,若分摊标准过于刚性,可能削弱司机接单意愿,反而影响共享出行效率。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