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被视为汽车行业电动化转型的关键节点。随着各国环保政策收紧、技术革新加速,燃油车市场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然而,从全球市场表现来看,燃油车是否会被完全淘汰仍存争议,行业呈现“政策驱动转型”与“市场韧性并存”的双重特征。

政策加码:燃油车技术门槛被“判死刑”
中国工信部于2024年9月发布的《乘用车燃料消耗量评价方法及指标》新规,要求2026年起燃油车百公里油耗需控制在3.3L以内,而当前主流车型如本田飞度、哈弗H6等均远超该标准,被业内视为对燃油车的“终极审判”。与此同时,欧盟、美国等市场计划于2030年后禁售新燃油车,政策压力倒逼车企加速电动化布局。例如,阿尔法·罗密欧、宝马等品牌已宣布停产经典燃油车型,转向纯电及插混市场。

市场分化:新能源渗透率过半,燃油车仍存“基本盘”
2024年7月,中国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首次突破50%,但同年12月燃油车销量反超,全年占比仍达47%。尽管新能源车在智能化、成本及政策补贴上占优,但燃油车在可靠性、续航稳定性及维修便利性上仍具优势,尤其在越野车、豪华车等细分市场表现坚挺。例如,长城汽车计划推出4.0T V8发动机,大众、宝马则通过技术升级提升燃油车驾驶质感。
消费选择:补贴与淘汰并行,老旧车型加速退出
政策层面,中国推出国四燃油车报废补贴,鼓励车主置换新能源或低排量燃油车,最高补贴达2万元。此举加速了老旧燃油车淘汰,但也刺激了燃油车市场的短期反弹。2024年底,受“以旧换新”政策推动,燃油车销量环比增长4%,但业内预计2025年其市场份额将进一步下滑至48%。

未来展望:长期替代趋势不可逆,但短期共存成常态
专家预测,到2025年底,中国新能源车销量或达1650万辆,占比超50%,燃油车则逐步退守至特定领域(如商用车、高端性能车)及海外市场。然而,燃油车产业链的成熟度、部分消费者对电动化的接受度滞后,以及混合动力技术的过渡作用,决定了其短期内难以完全退出舞台。
燃油车的淘汰是政策、技术与市场多方博弈的结果。尽管电动化浪潮势不可挡,但燃油车仍将在细分市场和转型缓冲期中占据一席之地。车企的生存关键在于能否在电动化投入与燃油车技术优化间找到平衡,而消费者的选择将最终决定这场变革的速度与边界。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