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极越与百度、吉利的合作关系解析:一手好牌打的惨淡收场

    一、合作背景与股权变迁

    1. 初期合作:集度汽车阶段(2021-2022年)
      百度与吉利于2021年3月成立合资公司“集度汽车”,股权占比分别为55%和45%。百度主导产品定义与技术研发(如智能驾驶、AI交互等),吉利负责生产制造。此时的集度被视为百度“造车梦”的载体。

    1. 资质问题与股权调整(2022年)
      因工信部对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的严格限制(要求委托方和受托方均需具备资质),吉利于2022年6月退出集度,百度全资控股集度并将其更名为“上海幂航汽车有限公司”,集度转为技术方案供应商。

    1. 新主体成立:极越品牌诞生(2023年)
      2023年8月,吉利与百度成立新合资公司“杭州极与越汽车科技”,股权变更为吉利65%、百度35%。极越成为吉利系控股的汽车品牌,首款车型“极越01”继承原集度ROBO-01的设计和技术,但生产、销售均由吉利主导。


    二、三方角色分工

    • 吉利:提供生产资质、制造能力(基于SEA浩瀚架构)及销售渠道,承担供应链管理和资金风险。
    • 百度:输出AI技术(如Apollo自动驾驶、文心大模型)、智能座舱解决方案,定位为技术供应商。
    • 极越:作为品牌运营主体,整合双方资源,定位“高端智能汽车机器人”,但实际决策权偏向吉利。

    三、合作模式的挑战与争议

    1. 资质与主导权博弈
      因政策限制,百度无法直接获得生产资质,被迫让渡主导权给吉利。极越的成立本质上是“借壳”吉利的资质,但这也导致百度从造车主导者退居为技术配角。
    2. 市场表现与资金危机
    3. 极越01销量低迷(2024年前11月累计仅1.4万辆),月均约1300辆,远未达盈亏平衡点。
    4. 2024年底爆发财务危机:拖欠供应商款项(如广告费3700万元)、员工社保及工资,最终导致团队解散。
    5. 用户信任危机
      承诺的“终身质保”“积分充电”等权益未兑现,售后体系崩溃,车主集体维权。百度与吉利虽联合声明“保障用户权益”,但执行效果存疑。


    四、合作关系的未来走向

    1. 百度的进退两难
      百度累计投入88亿元,但技术落地受限于销量;若继续输血,需承担更大风险;若退出,则面临战略转型失败。
    2. 吉利的战略调整
      吉利需平衡极越与其他子品牌(如极氪、几何)的资源分配,同时处理极越拖欠的15亿元零部件代工费。
    3. 行业启示
      互联网与车企的“跨界合作”需明确权责边界,避免因资质、股权等问题导致内耗。极越案例暴露了轻资产技术公司与传统车企在运营理念、资源整合上的深层矛盾。

    结语

    极越的困境不仅是百度与吉利合作模式的试错,更是新造车势力在政策、资本、市场多重压力下的缩影。未来,双方需重新评估合作框架,或探索更灵活的技术授权模式,而非重资产捆绑。对于行业而言,极越的教训提示:跨界造车需“技术+制造+资金+政策”四重保障,缺一不可。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