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在新能源汽车高歌猛进的背景下,“燃油车是否会被淘汰”成为近年来最受争议的汽车产业话题。本文基于2024年市场数据、政策导向和技术发展,从多维度剖析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竞争格局,探讨燃油车的未来命运。

一、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市场现状
1. 燃油车:销量坚挺但份额下滑
2024年,中国燃油车市场仍展现出韧性。根据易车统计,燃油车销量TOP20榜单中,日产轩逸以34万辆的销量夺冠,大众朗逸、帕萨特(图片|配置|询价)等经典车型紧随其后,前五名中仅吉利星越L一款国产车入围。值得注意的是,燃油车销量集中于合资品牌,尤其是日系和德系车型,其技术成熟度和品牌认知度仍具优势。然而,燃油车全年销量占比已从2023年的60%以上降至约53% ,市场份额持续收缩。
2. 新能源车:渗透率突破临界点,国产主导
2024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里程碑之年:全年产销量均超1200万辆,渗透率达40.9% 3 5。比亚迪以7款车型占据销量前十,海鸥、秦PLUS DM-i等车型年销量均超30万辆,五菱宏光MINIEV等低价车型则覆盖下沉市场 4。乘联会数据显示,新能源车零售渗透率在2024年下半年连续5个月突破50% 6,标志着其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驱动。

二、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优劣势对比
(一)燃油车的核心优势
技术成熟与可靠性:内燃机技术历经百年迭代,维修体系完善,故障率低,尤其适合长途驾驶和复杂路况 。
补能便捷性:加油站网络覆盖全国,3分钟完成补能,无续航焦虑。
二手车保值率:燃油车残值评估体系成熟,新能源车因电池衰减等问题折价率更高。
(二)新能源车的颠覆性竞争力
使用成本优势:以比亚迪秦PLUS DM-i为例,其百公里电耗成本仅为燃油车的1/4,且免购置税政策进一步拉低购车门槛 。
智能化体验:新能源车在自动驾驶、车机交互等领域领先,例如问界M7搭载的华为ADS 2.0系统已实现城市高阶智驾。
政策倾斜:多地限牌城市对新能源车开放“绿牌”,而燃油车仍需摇号 。
(三)短板对比
燃油车痛点:高油耗(尤其油价波动期)、排放受限(多地禁行老旧车型)、智能化滞后。
新能源车瓶颈:充电基础设施城乡差异大、电池低温性能衰减、维修成本高(如电池更换需数万元) 。

三、政策与市场的双重推力
1. 国家明确淘汰老旧燃油车时间表
《美丽中国建设意见》提出,2027年将“基本淘汰老旧内燃机”,新增汽车中新能源占比达45% 。政策通过排放标准升级、限行措施等倒逼燃油车转型,例如国七标准或将进一步限制燃油车销售。
2. 资本与产业链转向新能源
锂电池成本从2021年的60万元/吨降至2024年的13万元/吨,推动新能源车价格下探 。反观燃油车,供应商因利润压缩逐步退出市场,例如部分两桶油炼厂已转向化工领域 。

四、未来趋势:共存而非替代
1. 短期(2025-2030年):燃油车仍具结构性需求
商用车领域:重卡、工程车等对动力稳定性要求高的场景仍需燃油驱动。
下沉市场:农村及偏远地区充电设施不足,燃油车仍是刚需 9。
性能车型:跑车、越野车等细分市场燃油技术难以被完全替代。
2. 长期(2030年后):新能源主导,燃油车退守小众市场
技术融合:插电混动(如比亚迪DM-i)或成过渡期主流,兼顾油电优势。
燃料革新:合成燃料、氢内燃机等技术或为燃油车续命,但商业化尚需时间。

五、行业启示:转型与机遇
车企战略调整:大众、丰田等巨头已宣布停研纯燃油平台,转向混动及电动化。
消费者选择逻辑:城市通勤首选新能源,长途高频用户倾向燃油车 。
产业链重塑:充电桩、电池回收等配套产业将催生万亿级市场,而传统加油站需转型综合能源站 。
结语
燃油车的淘汰并非“一刀切”,而是渐进式市场选择的结果。在环保政策、技术迭代和消费需求的三重作用下,燃油车将逐步退守特定场景,而新能源车凭借成本与体验优势成为主流。未来十年,二者或将以“混动+纯电+燃油”的多元格局共存,共同推动汽车产业向低碳化、智能化迈进。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