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致敬经典:前苏联的伏尔加汽车

    提起伏尔加轿车,60-80年的出生的人都很熟悉,那时候的伏尔加轿车是权利和身份的象征。直至90年年代和21世纪初的一段时间,我们依然还能在城市的出租车中看到它的身影。

    伏尔加轿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1956年,当时第一辆伏尔加牌汽车在前苏联高尔基汽车厂组装成功。伏尔加轿车最初以嘎斯21型(GAZ-21)的形式出现,研制始于1953年,并于1956年开始生产。这款车型因其坚固耐用的悬挂系统、强大的引擎和防锈性能,成为时代的佼佼者,并在1958年布鲁塞尔国际工业展上夺得最高奖。

    伏尔加轿车系列包括多个型号,其中嘎斯24型(GAZ-24)是最为著名的型号之一。嘎斯24型自1967年开始限量生产,1970年进入大规模生产,并持续到1992年34。该车型经历了多次设计和生产改进,包括嘎斯2401型和嘎斯2410型,分别在1977年至1985年和1985年至1992年间推出。嘎斯24型以其坚固耐用的悬挂系统、强大的引擎和防锈性能,适应了苏联严苛的气候条件和路况。

    伏尔加轿车在前苏联和俄罗斯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苏联汽车工业的骄傲”和“社会主义的高级汽车”。该车型不仅在苏联国内广泛使用,还出口到包括中国在内的75个国家。在中国,伏尔加轿车曾是领导干部的主要用车之一,甚至在国宾车队中也有其身影。伏尔加轿车在中国一度成为衡量汽车性能的标杆,邓小平曾将其与红旗轿车进行比较,并对其性能表示满意2。

    而在我国,与吉姆更可谓渊源深厚。新中国成立后毛主席亲自访问前苏联,1950年结束访问回国时,斯大林赠送给新中国5台吉姆轿车,在轮胎上还专门刻有“新中国”字样。毛主席,周总理,彭德怀元帅,陈毅元帅,宋庆龄女士等国家领导人的座驾几乎都是“吉姆”。前面提到的伏尔加、吉姆,还有俄罗斯目前的国民车拉达等等品牌,其实都出自高尔基汽车厂之手。高尔基汽车厂(Gorkovsky Avtomobilny Zavod)被中国人按照其俄文缩写GAZ发音简称为“嘎斯厂”,而该厂生产的车型也叫“嘎斯”车。

    直到今天,虽然伏尔加等品牌已经光辉不再,但是高尔基汽车厂仍然存在,并将继续前行:2001年初与菲亚特公司签订了建立合资企业的协议,计划于2002年开始生产菲亚特Siena小型轿车,年产7.5万辆。2005年,高尔基汽车厂在俄罗斯工业汽车股份公司基础上重组为高尔基汽车集团,并积极与国际各大汽车集团合作。2006年高尔基汽车集团购买了位于美国密歇根州的史德林高地汽车厂的生产性资产和生产许可证,用于生产克莱斯勒Sebring和道奇Stratus轿车。2011年,大众集团为高尔基汽车集团注资2亿欧元,组装生产大众捷达(速腾)、斯柯达野帝和明锐三款产品。2013年,雪佛兰爱唯欧也在这里落户。高尔基汽车集团还与中国一汽达成合作协议,共同在技术、生产、销售等领域展开更深层次的合作与开发。

    目前的高尔基汽车厂虽然已经不再是原来那个百分百来流着苏联血液的红色工业巨头,但是时代的烙印深深印在了它的骨髓里。就如同风光不再的曾经世界两大霸主之一的前苏联和现在显露颓势的俄罗斯,纵然往日汽车工业耀眼的辉煌已经消逝,但是仍然有人背负着过往的荣光,并将继续勇往直前,在新世纪里开创新的明天。

    有人说这车具备东欧汽车的四大败笔,说实话除了耗油,坐着确实很舒服。九十年代的时候路况不太好,但开这车能感觉到,悬挂系统优良,底盘稳重,有种乘船的体验,减震效果真的很让人满意。不足之处在于没有空调、没有自动变速器和电动窗,这些方面明显落后于美国汽车。冬天里,如果你不热车,半个小时车也无法启动。伏尔加的暖风相当给力,寒冷的冬天让你不得不打开窗户!减震的舒适性比奥迪更出色。后桥采用了钢板弹簧悬挂系统,动力系统与吉普212相同,发动机容易产生高温,常常导致气缸垫烧毁。内部空间十分宽敞,前排座椅放倒后可以变成一个既大又舒适的床。躺下很自在,A柱的三角窗能够旋转。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