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正掀起一场“造人”革命。2月23日,小米机器人团队宣布旗下全尺寸人形仿生机器人CyberOne(铁大)进入制造产线分阶段落地测试,支持家庭护理、工业协作等多场景应用。与此同时,小鹏、蔚来、理想等车企也纷纷公布人形机器人研发计划,全球已有18家车企切入这一赛道,一场由汽车产业链主导的机器人革命正在加速。
车企“造人”逻辑:技术溢出与场景革命
汽车制造积累的自动驾驶、AI感知、机械控制等技术,与人形机器人的研发高度协同。以小米CyberOne为例,其搭载多块自研芯片,支持端到端大模型,拥有15个可动自由度及触控反馈拟态双手,核心技术源于小米在智能汽车领域的积累。小鹏推出的Iron机器人同样强调AI能力,蔚来则通过机器狗项目探索机器人场景适配。行业分析指出,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既能拓展技术应用边界,又可抢占未来服务型机器人市场,预估2030年全球市场规模将超千亿美元。
产业链竞速:传感器与芯片成关键战场
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游的核心技术争夺已白热化。小米近期联合高瓴创投投资六维力传感器企业坤维科技,后者计划将传感器年标定能力提升至3万台,以满足人形机器人对精密力控的需求。六维力传感器作为机器人的“触觉神经”,可实时反馈三维空间力与力矩数据,预计2027年中国市场规模将突破15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45%。此外,小米通过投资禾赛科技(激光雷达)、全志科技(机器人芯片)等企业,构建了从感知到执行的完整技术闭环。
社会影响:从产线到家庭的服务革命
当前人形机器人的落地以工业场景为起点。CyberOne在小米工厂的测试聚焦精密装配与物流协作,未来或替代30%的重复性人力岗位。而在消费端,家庭陪护、医疗辅助等场景需求激增。业内预测,随着传感器成本下降和AI能力提升,人形机器人将在5年内进入家庭市场,但伦理争议(如隐私、就业冲击)仍需政策与技术的协同应对。
挑战与未来:量产门槛与生态博弈
尽管赛道火热,量产仍是最大瓶颈。小米CyberOne单台成本约60万-70万元,短期内难以商业化。特斯拉Optimus、波士顿动力Atlas等竞品也面临类似挑战。行业突破点在于核心零部件降本与开放生态构建。小米、小鹏等车企正通过投资+自研“双轮驱动”加速技术迭代,而传感器、芯片等上游企业的盈利周期或于2026年开启。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