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驾驶的发展进程中,L3级智能驾驶作为辅助驾驶向自动驾驶过渡的关键阶段,正吸引着众多车企与消费者的目光。它不仅代表着技术的跃升,更是汽车行业迈向未来出行的重要一步。以下将深度剖析L3级智能驾驶的硬件要求,以及领先车企在这一领域的布局。

一、L3级智驾的硬件要求:构建安全与感知的基石
L3级智能驾驶对硬件配置有着严格要求,旨在满足更高的安全性和环境感知能力。
(一)传感器系统:全方位感知融合
多模态感知融合是关键。L3级智能驾驶需配备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以实现360度无死角覆盖。比如昊铂GT全球款,搭载3颗激光雷达、13个摄像头、12个超声波雷达和6个毫米波雷达,拥有1200度环境感知能力。同时,关键传感器的冗余设计也不可或缺,如双激光雷达或双摄像头,能确保单一传感器失效时系统仍正常运行。
(二)高算力计算平台:强大的“智慧大脑”
芯片算力需求颇高,L3级系统至少需要500TOPS以上的算力。像昊铂GT采用的华为MDC610芯片,算力达到544TOPS,可支持实时处理复杂路况数据。此外,还需结合BEV(鸟瞰图)+Transformer架构及OCC(占用网络)算法,提升对动态障碍物的识别精度。
(三)定位与导航系统:精准的路径指引
高精度定位依赖GPS+北斗卫星导航、高精度地图及惯性导航系统,定位精度需达到厘米级。部分车型如昊铂GT已实现“无图全球通”,减少了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四)冗余控制与安全机制:双重保障防线
动力、制动、转向等执行机构需采用双控制系统进行冗余设计,保证主系统失效时备用系统可接管。同时,当系统无法处理复杂场景时,需自动触发最小风险策略,如通过可变车道控制实现紧急避险。
(五)通信与车路协同:互联互通的智慧出行
支持V2X技术,实现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通信,实时获取道路信息,提升决策安全性。
二、L3级智驾的领先车企与技术路径:多元竞争格局初显
目前,国内外车企在L3级智驾的布局呈现出“技术分化”和“政策驱动”的特点。
(一)国际车企:稳步推进
奔驰在2023年率先在S级和EQS车型上量产Drive Pilot系统,在德国和美国部分州可实现60km/h以下的高速L3级自动驾驶。奥迪则与上汽合作,计划在2025年推出支持L3的车型。
(二)中国车企:蓬勃发展
昊铂成为国内首个通过L3准入试点公示的品牌,昊铂GT全球款搭载34个智能硬件,支持高速和城市NDA,已进入测试阶段。华为系车企也在积极布局,岚图全系车型将搭载华为乾崑智驾系统,目标2025年实现L3级功能商用;极氪自研L3技术计划2025年上海车展亮相,年底量产。比亚迪通过“天神之眼”系统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沉至15万元以下车型,推动技术普惠。
(三)技术路径差异:不同的发展策略
渐进式路线如华为、小鹏,通过L2+功能逐步迭代至L3,依赖OTA升级和用户数据积累;一步到位路线如奔驰、昊铂,直接按L3标准设计硬件,待法规开放后通过软件解锁功能。
三、挑战与未来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法规与责任划分:政策亟待完善
国内L3立法尚未明确,事故责任主体难以界定。不过,北京、上海等城市已启动试点,预计2025年底部分区域允许L3商用。
(二)成本与商业化:规模化与差异化策略
L3硬件成本较高,激光雷达等占整车成本约10%-15%,需通过规模化生产和技术迭代降低成本。车企也通过差异化策略加速技术普及,如华为覆盖高/低端市场。
(三)技术竞争焦点:未来发展方向
城市NOA成为L3落地的核心场景,2024年国内计划覆盖百城。固态电池配套也备受关注,高能量密度电池可支撑L3系统的高功耗需求,预计2027年实现产业化。
L3级智驾的硬件要求围绕感知冗余、算力突破、安全设计展开,车企竞争聚焦技术落地速度与政策适配能力。短期内,奔驰、昊铂等硬件先行者占据优势;长期来看,华为、比亚迪等通过生态整合和技术普惠或将主导市场。随着2025年国内L3法规的逐步明确,智能驾驶将进入“权责重构”与“用户体验升级”的新阶段。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