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投资威马汽车这一事件引发了广泛关注。要探究其背后的深层逻辑,需先了解深圳翔飞的背景。
一、深圳翔飞的神秘背景:宝能系“影子公司”浮出水面
深圳翔飞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9月,注册资本1亿元,表面看是一家主营汽车销售的新公司,但其股权穿透后,实际控制人黄晶通过深圳卓凯、深圳凤宇两家企业间接持股超40%。进一步调查发现,其关联方与宝能集团存在多重交集:
法人张晓的“双重身份”:深圳翔飞法人张晓同时担任宝能新能源汽车集团董事,并控制多家宝能系汽车销售公司;
资本纽带:深圳凤宇投资的深圳市悠宝佳汽车销售有限公司,由宝能旗下企业控股;黄晶的另一家公司深圳欣硕,则参股了宝能汽车高管赵东洋担任法人的昆山宝能汽车;
业务协同:宝能曾斥资66.3亿元收购观致汽车51%股权,并持有DS品牌50%股权,但均以失败告终。此次通过深圳翔飞介入威马重组,或为延续其汽车产业布局。
本质分析:深圳翔飞看似独立,实则是宝能系资本运作的“白手套”。其成立时间与威马破产重整高度重合(2023年9月威马申请破产),且注册资本与威马债务规模(超200亿元)极不匹配,更像是为特定目的设立的“壳公司”。
二、投资威马的商业逻辑:资本套利与上市赌局
深圳翔飞承诺投入超100亿元支持威马复工复产,但其真实目的可能并非单纯“造车”:
1. 低价收割稀缺资产
威马虽资不抵债(资产39.88亿元,负债203.67亿元),但手握整车生产资质、自建工厂(温州、黄冈基地)及新能源汽车专利,估值仅剩“残值”。深圳翔飞以百亿资金撬动千亿级资质资源,本质是“抄底”新能源汽车行业准入壁垒。
2. 借壳上市套现
威马曾多次冲击IPO未果,而重整计划明确提出“2029年实现1500亿元估值”目标。宝能系擅长资本运作(如通过前海人寿控股万科),此次可能借威马重组注入资产,推动港股或A股上市,最终通过股权增值获利。
3. 产业链整合试验
宝能汽车此前布局观致、DS品牌均未成功,但拥有汽车销售网络和零部件资源。威马的研发能力(尽管技术已落后)与宝能销售渠道结合,或试图构建“研发-生产-销售”闭环,但这一设想在激烈竞争中成功率极低。
三、风险与挑战:一场“刀尖上的舞蹈”
1. 市场环境恶化
2024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加速洗牌,高合、极越等品牌相继出局,威马品牌力已严重受损。其计划2027年销量60万辆、2029年破百万辆的目标,与当前年销不足3万辆的现状形成荒诞对比。
2. 技术代际差距
威马现有车型续航仅500-600公里,而长安、蔚来等竞品已规划2025年推出续航1500公里的固态电池车型。深圳翔飞未披露技术投入计划,威马研发短板恐难弥补。
3. 资本可持续性存疑
深圳翔飞注册资本仅1亿元,百亿注资承诺需依赖外部融资。宝能自身深陷债务危机(观致工厂停工、99亿股权被冻结),能否持续输血仍是未知数。
四、重组背后的资本隐喻
深圳翔飞入局威马,本质是资本对“僵尸企业”残余价值的榨取。宝能系试图以最小成本撬动生产资质和上市通道,但新能源汽车行业已从“烧钱换市场”转向“技术定生死”。若重组仅停留在财务运作层面,威马或将沦为资本游戏的短暂注脚,而非真正的行业重生。
这场博弈的终局,或许早在宝能系按下“启动键”时便已注定。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