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25日,特斯拉正式向中国用户分批次推送其FSD(Full Self-Driving)功能的部分更新,软件版本号为2024.45.32.12。这一事件标志着特斯拉自动驾驶技术首次在中国市场实质性落地,但同时也暴露出其在技术、法规和市场竞争中的多重挑战。

一、FSD入华的现状与功能定位
特斯拉中国将FSD更名为“智能辅助驾驶功能”,明确其为L2级辅助驾驶系统,需驾驶员全程监控。与美国版相比,中国版FSD功能受限,仅支持城市道路和受控道路(如高速、快速路)的导航辅助驾驶,尚未实现“车位到车位”全场景覆盖。例如,无保护左转、自动泊车等高级功能仍未开放。
但是用户需花费6.4万元一次性买断FSD功能,且仅限搭载HW4.0硬件的2023年10月后生产的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焕新版及2024年2月后的Model Y车型使用。相比之下,国内车企如小鹏XPILOT 3.0售价仅2万-3.6万元,比亚迪更将L2级智驾系统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

二、FSD 进入国内的影响
特斯拉FSD的纯视觉方案(依赖摄像头与神经网络算法)为中国自动驾驶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其端到端架构和高效的数据训练流程可能推动本土企业优化算法效率,减少对高精地图的依赖。
当然 FSD的落地也能促使监管部门加速制定自动驾驶责任划分、功能安全标准等法规。例如,国内车企已尝试推出“智驾险”,华为、小鹏等企业也在探索事故责任归属方案,为行业规范化铺路。

三、FSD 进入国内的风险与挑战
中国道路场景复杂度远超美国(如3亿辆电动自行车混行、频繁变道的三轮车),而特斯拉FSD在美国的训练数据难以覆盖这些场景。早期实测显示,其在中国道路上的决策犹豫和误判率较高。
6.4万元的买断价格是国产同类产品的2-3倍,且缺乏订阅模式。相比之下,国内消费者更倾向于一次性购车成本优化,而非为尚未成熟的智驾功能支付溢价。
况且中国法规要求智能驾驶数据本地化存储,而美国限制特斯拉在华使用先进GPU训练AI模型。这种“双向枷锁”导致特斯拉技术迭代效率降低,可能长期落后于本土企业的数据闭环优势。
然而比亚迪、华为等企业通过“智驾平权”策略,已将高阶功能普及至低价车型。例如,比亚迪“天神之眼”系统已覆盖10万元以下车型,2025年渗透率预计达65%;华为ADS 2.0则通过激光雷达与多传感器融合弥补感知短板。

特斯拉FSD 进入国内短期内象征意义大于实际体验,但其带来的技术理念与行业催化作用不可忽视。好处是能够推动技术迭代、法规完善和产业链升级;缺点则在于高成本、本土化不足和数据合规风险。
那么如果是你你会支持特斯拉的 FSD 还是更支持国内本土企业的智驾呢?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