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行业普遍现象
汽车制造高度依赖供应链整合,即便是特斯拉、蔚来等新势力车企,也大量采用外部供应商的零部件(如电池、芯片、传感器)。小米作为新入局者,初期被质疑核心技术不足,这是属于正常现象。
2、小米的互联网基因
小米以“性价比”和生态整合能力著称,部分观点认为其造车逻辑类似手机业务——通过供应链整合降低成本,而非完全自主研发。
3、早期阶段的技术验证
小米汽车首款车型(SU7)需要快速落地,部分技术可能依赖成熟供应商(如宁德时代电池、联合电子电机),导致外界产生“组装”印象。
2、小米汽车的核心技术布局
尽管存在争议,小米在汽车领域已投入大量研发资源,以下为已公开的核心技术方向:
一、电驱与电池系统:高性能电机与结构创新
1、超高速电机技术
V8s电机(2024年量产)
转速达27,200rpm,超越特斯拉Model S Plaid(20,000rpm)和保时捷Taycan(图片|配置|询价)(16,000rpm),目标实现更高功率密度(10.14kW/kg)。
关键技术:
碳纤维激光缠绕转子:解决高速离心力导致的金属膨胀问题,提升耐久性;
双向全油冷散热:双循环油路设计,电机散热效率提升50%;
自研SIC电控模块:降低能耗,适配高转速需求。
挑战:量产后的可靠性验证,高转速下的NVH(噪音振动)控制。
2. 电池技术创新
CTB一体化电池包
电池与车身一体化设计,空间利用率提升10%,能量密度达132kWh(行业领先水平);
结构安全:14层物理防护设计,通过50吨侧碰测试,但电芯仍依赖宁德时代。
800V高压平台
支持5分钟充电220km续航(需匹配超充桩),与极氪、小鹏等竞品持平,但补能网络布局滞后
二、智能驾驶:全栈自研算法与硬件协同
1. 技术架构
感知层:
激光雷达(禾赛AT128)+ 11颗高清摄像头 + 3颗毫米波雷达,硬件配置与小鹏G6、蔚来ET5相当;
BEV+Transformer+占用网络:无高精地图方案,类似特斯拉FSD,但国内道路适应性待验证。
计算平台:
双英伟达Orin-X芯片(508TOPS算力),算力冗余充足,但算法效率决定实际表现。
2. 自研能力
Xiaomi Pilot:
全栈自研算法,已积累超1000万公里测试数据(对比华为ADS 2.0:超1亿公里);
城区NOA目标:2024年覆盖100城,晚于华为(全国无图)、小鹏(50城)。
短板:数据积累量级不足,复杂场景(如无保护左转、鬼探头)处理能力待观察。
三、智能座舱:生态融合与交互革新
1. 澎湃OS跨端融合
人车家全生态:
手机应用无缝流转至车机(类似华为鸿蒙),支持2000+智能家居设备联动;
场景化智能:例如离家自动开启车内空调、导航同步至家庭智能屏。
五屏联动:
16.1英寸中控屏+56英寸HUD+7.1英寸翻转仪表,后排可扩展两块小米Pad,生态硬件复用降低成本。
2. 交互创新
手势+语音多模态控制:
语音响应速度<500ms(行业平均800ms),但跨设备指令的容错率未公开;
手势控制:支持隔空操作空调、车窗,技术路线类似宝马iDrive,实用性依赖用户习惯培养。
四、智能制造:自建工厂与工艺突破
1. 一体化压铸技术
9100吨巨型压铸机:后地板一体化压铸,零件数减少84%,焊接点减少840个,生产效率提升45%;
成本控制:宣称整车制造成本比传统模式低30%,但模具初期投入高昂(单套超亿元)。
2. 数字化生产体系
AI视觉质检:车身焊点检测精度高达99.9%,高于行业平均98.5%;
数字孪生工厂:生产全流程虚拟仿真,调试周期缩短20%。
五、核心技术争议与短板
供应链依赖:
电芯(宁德时代)、芯片(英伟达/高通)、激光雷达(禾赛)等核心部件均依赖外部供应商,对比比亚迪(自研电芯+半导体)、特斯拉(自研FSD芯片)存在差距。
技术验证不足:
高转速电机、无图智驾等尚未经历大规模用户检验,量产可靠性存疑。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