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谁在‘碰瓷’谁?尊界拉踩迈巴赫背后的营销困局与行业反思”

    2025年2月,华为与江淮合作的超豪华品牌“尊界”因一场发布会深陷舆论漩涡。尊界S800(图片)技术发布会上,一段对比测试迈巴赫S680的视频引爆全网,但随之而来的并非掌声,而是一场关于“营销边界”的全网审判。这场争议不仅暴露了车企竞争中的“拉踩”乱象,更折射出行业对“体面竞争”的集体焦虑。

    一、事件回顾:暴力测试“罗生门”

    尊界S800发布会上,一段极寒环境下的对比视频成为焦点:迈巴赫S680在雪地测试中失控打滑,而尊界S800则稳如泰山。华为常务董事余承东高调宣称“全面领先”,试图用技术碾压百年豪华品牌。然而,几天后,一名迈巴赫车主控诉,自己的车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租用,经历暴力测试后轮毂、保险杠多处受损,而尊界官方长达一个月未给出解决方案。

    江汽集团回应称车辆通过“正规租赁渠道”获取,并强调测试合规,但车主反驳称租赁链条层层外包,用途被隐瞒。更戏剧化的是,网友质疑测试中迈巴赫轮胎被故意放气以削弱性能,尽管尊界法务否认,但品牌形象已遭重创。华为全程沉默,却被曝出压制车主发声、甚至跨省报警,进一步激化矛盾。

    二、车企“拉踩”简史:从对标到互撕

    尊界事件并非孤例。近年来,“拉踩式营销”已成车企突围的常规操作:

    1. 新势力“碰瓷”传统豪车:特斯拉Cybertruck曾用“碾压福特F-150”的演示博眼球;蔚来ET7发布会直接对标宝马5系,称“全面超越”。

    2. 参数内卷与话术陷阱:某国产电动车宣称“续航超特斯拉20%”,却回避低温测试条件;理想ONE早期以“汉兰达终结者”自居,实际场景对比暗藏选择性数据。

    3. 恶意攻击与舆论操控:部分品牌雇佣水军抹黑竞品,甚至伪造碰撞测试结果,导致用户信任危机。

    这些案例的共同点,是利用“锚定效应”快速建立认知,却也因过度追求流量而模糊了竞争底线。

    三、争议背后:谁该为“体面竞争”买单?

    1. 测试公正性遭质疑

    车企对比测试本为展示实力,但若手段不透明,反成“自毁招牌”。迈巴赫车主事件暴露租赁链条的权责漏洞,而测试条件(如胎压、车况)是否公平,更需第三方监督。奔驰对此的回应堪称范本——公开《竞品对比测试规范》,要求第三方机构全程监督,将对手的挑衅转化为行业标准制定权。

    2. 用户权益成牺牲品

    车主在租赁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其沦为品牌博弈的“工具人”。此次事件中,车主不仅车辆受损,维权过程更遭品牌冷处理,折射出企业对用户权益的漠视。

    3. 品牌形象的长期代价

    短期流量可能带来长期反噬。尊界S800本欲借“百万豪车”标签冲击高端,却因争议被贴上“碰瓷营销”标签;华为的沉默与压制行为,更让“技术信仰”蒙尘。反观奔驰,以“不惧对标,专注品质”的格局化危机为品牌背书,反而强化了其“标杆”地位。

    四、行业反思:竞争需要规则,而非“互害”

    车企竞争的本质应是技术革新与用户体验的比拼,而非营销战中的“零和游戏”。

    - 回归产品本质:奔驰百年长红的秘诀,在于对工业美学与可靠性的极致追求,而非参数表的“数字游戏”。

    - 建立透明规则:对比测试需公开条件、接受监督,避免“选择性展示”。若尊界能联合第三方机构公证测试,争议或可避免。

    - 尊重用户与对手:恶意拉踩终将反噬,唯有尊重用户知情权、敬畏行业对手,才能构建良性生态。

    尊界与迈巴赫的“碰撞”,是一场流量狂欢,更是一面照妖镜。当车企沉迷于“踩别人上位”,或许该重温奔驰设计总监的话:“我们不是在造车,而是在雕刻流动的时间。”真正的豪华,从不需要靠贬低他人来证明自己。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