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比亚迪“背刺”老车主事件:技术创新下的信任危机与市场反思

    2025年2月,比亚迪以“智驾平权”为口号,宣布全系21款车型标配“天神之眼”智驾系统,且“加配不加价”,将高阶智驾功能下探至7万元级车型。这一策略虽赢得市场关注,却因对老车主权益的忽视引发轩然大波,被指责为“背刺”消费者,成为比亚迪近年来最大的信任危机之一。

    事件核心:新旧迭代的冲突与用户权益的失衡

    1. 技术突袭与信息不对称

    比亚迪在未提前告知用户的情况下,突然发布智驾版车型。部分车主购车不足半年即遭遇新款上市,导致旧款车型迅速贬值,二手车残值下降18%-25%。老车主认为,比亚迪隐瞒产品迭代计划,以原价销售“落后”配置的旧款车型,构成“知新卖旧”的误导性销售。例如,比亚迪海豹06 DM-i车型的投诉中,近99%涉及新旧款纠纷。

    2. 硬件限制与升级无门

    比亚迪回应称,非“璇玑架构”的老车型因硬件架构差异(如缺乏摄像头、雷达预留接口)、算力不足及成本问题(单套升级成本约1.2万元),无法支持“天神之眼”系统升级。这一解释被老车主视为推诿,要求开放付费硬件升级通道或提供置换补贴。

    3. 功能承诺未兑现

    部分车主指控比亚迪虚假宣传“千里眼”功能。该功能因未通过《个人信息保护法》合规性调整,长期无法使用,进一步加剧信任崩塌。

    用户愤怒的深层逻辑:从技术普惠到信任崩塌

    1. 心理落差与经济损失

    老车主多为普通工薪家庭,购车后短期内面临数万元贬值损失。例如,有车主表示:“刚花14万买的车,半年后同款智驾版仅需7.98万,相当于白干一年。” 比亚迪的“智驾普惠”策略被讽刺为“割韭菜”,用户忠诚度被技术迭代的暴力升级消解。

    2. 对比其他车企的补偿机制

    特斯拉、蔚来等品牌曾为降价或升级提供置换补贴或软件补偿,而比亚迪仅以“购车合同为准”回应诉求,被批缺乏同理心。维权车主提出三点诉求:置换补贴(新车价15%)、硬件升级或软件补偿、公开道歉。

    3. 品牌形象的“双刃剑”效应

    比亚迪曾以“油电同价”颠覆市场,但此次事件暴露其用户沟通机制的短板。老车主自嘲为“科技乞丐”,购买“没有天神之眼”车贴抗议,社交媒体上形成负面舆论浪潮。

    行业启示:快迭代时代的用户权益平衡术

    1. 车企竞争与技术伦理的博弈

    比亚迪事件并非孤例,小鹏、理想、极氪等品牌均曾因换代加速引发维权。例如,理想ONE车主因车型突然停产且降价维权,最终迫使车企提前公布改款计划。车企需在技术创新与用户知情权间寻找平衡,避免“技术霸权”思维。

    2. 立法与行业规范的迫切性

    车主集体诉讼中提出“新能源汽车消费者知情权立法”联署,呼吁车企提前6个月公示产品迭代计划。中国汽车流通协会数据显示,技术快速迭代下,车辆残值管理已成行业难题,亟需建立透明化标准。

    3. 用户运营的长线思维

    比亚迪年销超400万辆的规模优势背后,需警惕“销量至上”对品牌口碑的侵蚀。例如,长城、吉利等竞品通过加速智驾功能落地(如长城承诺4月推送记忆泊车)争夺市场,但用户信任的修复成本远高于技术投入。

    结语:技术迭代不应以用户为代价

    比亚迪的“智驾平权”本可成为行业里程碑,却因忽视老车主权益演变为信任危机。车企需意识到,用户不仅是销量的数字,更是品牌价值的共建者。技术创新与商业伦理的同步进化,才是智能汽车时代真正的“赛点”。正如维权车主所言:“车企可以迭代产品,但不能迭代良心。”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