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汽车底盘生锈问题未引起品牌大厂足够重视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结合行业现状、成本结构、技术发展及市场策略综合分析:
一、成本控制优先于隐性质量

1. 材料选择的经济性考量
国产车为保持价格竞争力,部分车型仍采用普通碳钢或单面镀锌钢板。相较合资品牌普遍使用的双面镀锌钢板或镀锡钢板,国产车每台可节省数百元成本。以年产30万辆计算,仅此一项即可节省上亿元5。这种成本控制策略在低价车型中尤为明显。
2. 工艺投入的取舍
合资品牌常采用"双保险"工艺(零件装车前喷涂+整车电泳),而国产车多采用一次性电泳工艺。例如,底盘空腔注蜡、接缝灌蜡等细节工艺的缺失,导致防锈效果打折扣。有车企技术人员坦言,若全面升级防锈工艺,单车成本可能增加800元以上
二、市场定位与消费者认知偏差

1. 性价比导向的产品策略
国产车长期以配置丰富、价格低廉为主要卖点,消费者更关注可见的智能配置、内饰等,底盘等隐蔽部位的关注度较低。这种市场反馈导致厂商将资源向"显性竞争力"倾斜
2. 消费者防锈意识薄弱
多数购车者缺乏底盘养护知识,沿海/多雨地区用户也常忽视定期清洗保养。部分厂商将此视为"用户责任",未将其纳入质量改进优先级
三、技术积累与产业转型期矛盾
1. 历史技术短板
早期国产车防锈技术确实落后,但近年头部品牌(如比亚迪、奇瑞)已采用航空级防腐材料、激光焊接等先进工艺,特别是新能源车型因电池防护需求推动技术进步。然而行业整体改进存在滞后性,中低端车型升级缓慢。
2. 质检体系差异
合资品牌对零部件防锈有更严苛的检测标准,而部分国产车企对螺丝等小部件的防腐处理仍不够重视4。有案例显示,某国产SUV车门内板未打防锈蜡,导致三年即出现锈蚀
四、环境因素与责任划分争
议

厂商常将生锈归因于使用环境(如沿海盐雾、北方融雪剂)和车主保养不当,但消费者认为这是产品质量缺陷。这种认知错位导致问题长期被淡化。实际上,优秀防锈工艺应能抵御常规环境侵蚀,例如德系车十年底盘完好的案例
五、行业转型中的改进迹象
当前部分品牌已开始重视该问
题:
• 高端车型突破:星途凌云、传祺GS8等采用更高规格防锈工艺,五年无锈蚀投诉
• 新能源赛道推动:电池包防护需求倒逼底盘工艺升级,如比亚迪唐系列采用全包裹防腐设计
• 口碑导向转型:奇瑞瑞虎8等车型通过强化底盘用料赢得市场认可,显示防锈正逐渐成为产品卖点
底盘生锈本质是国产车发展历程中"规模扩张"与"质量深耕"矛盾的缩影。随着消费升级和市场竞争加剧,头部品牌已开始将防锈作为技术突破点,但全行业质量提升仍需时间。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市场口碑好、明确标注防锈工艺的车型,并定期进行底盘养护。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