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迟到的“按键革命”
用过大众ID系列的车主可能深有体会:开车时想调个空调温度,手指在光滑的屏幕上划拉半天,眼睛还得盯着中控屏——这种场景,让德国《明镜周刊》直接批评“把驾驶舱变成电子游乐场”。就在上周,大众设计总监安地列斯·明特(Andreas Mindt)向Autocar坦承:“我们犯错了,方向盘上的触摸键就是个灾难”。这场持续五年的“触控实验”,终于以物理按键全面回归画上句号。

触控狂潮下的驾驶危机
2019年特斯拉Model 3的“无按键设计”掀起行业风暴,到2024年全球车载触控屏渗透率已突破92%(IHS Markit数据)。但这种“科技感”的代价触目惊心:美国公路安全保险协会(IIHS)2024年报告显示,使用触控屏的驾驶员分神概率比物理按键高3倍。大众ID.3车主李伟的经历颇具代表性:“有次暴雨天想开双闪,在中控菜单里翻了十几秒,差点追尾前车”。
这种设计缺陷直接反映在安全评级上。2023年欧洲NCAP测试中,大众ID.4因操作复杂性被扣2分,测试员记录到“完成空调调节需要6步触控操作”。麻省理工学院人机交互实验室的对比实验更具说服力:物理按键的平均响应时间0.8秒,触控操作则需1.3秒,错误率高出47%。当车企沉迷于“屏幕军备竞赛”时,驾驶安全正在被系统性弱化。

大众的“五年弯路”
明特口中的“错误”,始于2020年第八代高尔夫。这款经典车型取消空调旋钮,改用触控条的设计引发用户强烈反弹。德国《汽车画刊》当时调查显示,78%的车主抱怨“无法盲操”。但大众仍执意在ID系列上推行激进设计:电容式方向盘触控键误触率高达23%(德国TÜV检测数据),屏幕下方的温度触控条被用户戏称“指纹收集器”。

转机出现在2024年第三季度。J.D. Power汽车人机界面研究报告指出,物理按键的车型用户满意度比全触控车型高31分(满分1000分)。同期,大众内部调研显示,ID.7车主的售后投诉中,43%与触控操作相关。这些数据推动决策层在2025年初启动“按键复兴计划”。
五个按键背后的设计哲学
从2026年量产的ID 2all开始,大众将在屏幕下方设置五个物理按键:音量、座椅加热/通风、空调、双闪灯。这看似简单的回归,实则暗含精密考量。明特解释:“这五个功能占驾驶员日常操作的82%(大众2024年用户行为研究)”。方向盘按键则遵循SAE J287标准,力反馈强度设定在0.6-1.2牛·米,确保盲操精准性。

更深层的转变在于设计伦理。当行业追捧“屏幕即科技”时,明特重提工业设计大师迪特·拉姆斯(Dieter Rams)的信条:“好的设计是尽可能少的设计”。这种理念在ID 2all上具象化为:物理按键直径12毫米,间距18毫米,符合人体拇指活动弧线;表面采用微磨砂处理,戴手套也能准确操作。
按键战争与产业变局
大众的转向引发连锁反应。梅赛德斯在2025年日内瓦车展宣布,全新EQE将恢复气候控制旋钮;沃尔沃EX30的方向盘触控键改回物理设计。供应链端的变化更显著:全球最大汽车按键供应商科世达(Kostal)2025年Q1订单量同比激增210%,其中国区总经理王磊透露:“车企正在重建物理按键库存”。

法规也在加速这一进程。Euro NCAP 2026年新规明确规定,涉及安全的五项核心功能(喇叭、雨刷、转向灯、双闪灯、SOS)必须配备物理控制,否则无法获得五星评级。美国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同期发布指南,建议车企“为常用功能保留触觉反馈控制”。
写在最后
当明特说出“车就是车,不是手机”时,这场持续十年的触控狂热终于迎来理性回归。ID 2all量产版的方向盘上,那个带着轻微“咔嗒”声的物理按键,或许比任何屏幕都更能诠释汽车的本质——安全、可靠、以人为本。
参考资料:
大众汽车宣布未来所有车型将重新配备物理按键(ZOL汽车)
大众设计总监承诺将关键控制功能交给车机屏幕的错误将永不再犯(IT之家)
大众设计总监宣布未来车型将全面回归物理按钮(搜狐汽车)
大众汽车设计总监确认按钮将回归(工业设计idCar)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