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产GT-R(图片)(R35)作为一款经典的高性能跑车,近年来销量下滑并逐步停产,原因涉及多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销量差大家就都懂的
1. 不上不下的定价与定位矛盾
GT-R早期(2007年)以“平民超跑”为卖点,售价约7万美元,性价比极高。但后续版本价格持续上涨(如Nismo版本超过20万美元),直接对标保时捷911 Turbo等豪华品牌车型,导致目标用户群体缩小。
日产作为大众化品牌,在高端市场竞争中难以与保时捷、奥迪等豪华品牌抗衡,消费者更倾向于选择品牌溢价更高的车型。
2.排放法规与环保压力(太难了被资本控着)

GT-R搭载的3.8L V6双涡轮增压发动机难以满足欧盟、中国等市场的严苛排放标准(如Euro 6d、国六b),导致其在关键市场逐渐退出。
全球电动化转型加速,大排量燃油车面临政策限制和碳税压力,进一步压缩市场空间。
3. 产品生命周期过长,技术迭代滞后

R35平台自2007年沿用至今,尽管通过改款升级了动力(600+马力)和悬架系统,但整体架构(如变速箱、车身材料)已显陈旧,与新一代超跑的碳纤维车身、混动技术等差距拉大。
竞争对手如保时捷911(992代)和奥迪R8在智能化(驾驶辅助系统)、轻量化(铝制车身)等方面更具优势,只能说GTR很纯粹。
4. 市场需求转变
超跑用户对日常舒适性、科技配置的需求增加,而GT-R更侧重赛道性能,内饰设计、噪音控制等方面被诟病为“过时”。
SUV和电动跑车(如特斯拉Model S Plaid、保时捷Taycan)分流了部分高性能车用户,这个世界就是这样,都是花心的,只要是新的快的旧的就会被淘汰掉。
二、停产的直接推动因素
1. 法规的迫使与成本压力
为满足排放法规,日产需投入巨额资金升级GT-R的发动机或开发混动系统,但R35平台扩展性有限,改造成本过高。

销量低迷导致边际利润下降,继续生产的经济性不足。
2. 品牌战略转向电动化
日产计划到2030年推出23款电动车型,资源向Ariya等电动车倾斜,高性能燃油车研发优先级降低。
未来可能推出电动或混动GT-R(传闻中的R36),但短期内传统燃油版已无生存空间。
3. 供应链与生产调整

GT-R的专属工厂(日产横滨工厂)需转型生产电动车型,生产线调整加速了R35的停产进程。
三、竞争对手的对比分析

四、展望未来
日产并未完全放弃GT-R系列,可能的路线包括:
1. 混动版本过渡:借鉴NSX混动系统,提升性能同时降低排放。
2. 纯电动GT-R:基于固态电池技术(日产计划2028年量产),延续四驱与加速优势。
3. 限量复刻策略:通过特别版(如50周年纪念款)维持品牌影响力,同时测试市场反应。
一句话这么说

GT-R的衰落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技术迭代滞后、环保法规压迫、品牌溢价不足以及市场偏好转变,加上国产新能源的冲击。其停产标志着燃油性能车时代的阶段性终结,但也为日产的电动化转型铺平道路。未来若GT-R能以电动形态回归,或许将在新赛道重拾“战神”荣耀。很多时候我们要的只是推背感,而不是那轰鸣声,碰巧电车满足了其中之一。但是只有发动机轰鸣声,才是燃油机的魅力,当轰鸣声响起,推背感来到,那才是和我们心脏跳动的同个频率,致敬GTR。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