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网约车行业竞争加剧,运价持续探底,油车司机的利润空间被大幅压缩。然而,传统出租车行业却仍以燃油车为主。这种看似矛盾的现象背后,隐藏着行业结构、成本差异和政策导向等多重因素。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油车运营成本高企,网约车司机难以盈利
1. 燃油成本与运价倒挂
网约车行业运价已跌至历史低点。例如,2025年广州某平台平峰期里程费仅0.86元/公里,黄石市司机实际到手收入甚至低至0.8元/公里。而燃油车的油费成本约为每公里0.5-0.7元,扣除租金、保险等固定支出后,司机净收入微乎其微。相比之下,电动车每公里电费仅需0.1元左右,成本优势显著。
2. 运价“内卷”加剧
司机数量激增导致供需失衡。全国网约车司机已从2020年的300万增至750万,但订单增速远低于供给增速。司机为抢单被迫接受超低价订单,例如4分钱/公里的极端案例。油车司机因成本高,难以承受这种恶性竞争,而电动车司机尚可通过低电费勉强维持。
3. 租车模式加重负担
网约车司机多通过租赁公司获取车辆,但合同陷阱频发。例如,武汉王师傅选择日结模式后,40天仅赚1200元,最终倒贴4800元解约。油车租金普遍高于电动车(如深圳电动车租金低至1800元/月),进一步挤压利润空间。
二、出租车行业为何仍以油车为主?
1. 历史积累与规模化采购优势
传统出租车公司早年大量采购燃油车,已形成成熟的车辆维护和供应链体系。批量采购降低了单车成本,且燃油车残值相对稳定,而电动车电池老化导致的贬值问题尚未完全解决。
2. 补能效率与运营灵活性
燃油车加油仅需几分钟,适合出租车高频次、长时段运营需求。例如,北京出租车司机每天需跑13-15小时,若换用电动车,充电时间会大幅降低接单效率。此外,油车在长途订单中更具优势,例如1033公里长途单若用油车,司机可省去充电等待时间,快速完成订单。
3. 政策与行业惯性
部分城市对出租车车型有明确限制,或充电基础设施尚未完善。例如,上海出租车租车成本全国最高,但充电桩分布不均,司机更倾向选择加油便利的油车。此外,出租车行业长期依赖燃油车,转型电动车需重新培训司机、调整管理模式,短期内成本较高。
三、网约车与出租车的分化:市场定位与用户需求差异
1. 网约车:低价竞争下的“囚徒困境”
网约车平台通过“一口价”“特惠快车”等模式吸引用户,但低价策略直接压缩司机收入。司机为保流水被迫接单,形成“跑得越多亏得越多”的恶性循环。而电动车因成本低,逐渐成为网约车主流选择,油车司机则被边缘化。
2. 出租车:稳定客源与服务溢价
出租车主要服务于即时扬招和中高端用户,对价格敏感度较低。例如,北京专车司机通过机场、酒店等固定场景接单,客单价较高,可覆盖油车成本。此外,出租车行业存在牌照垄断,市场准入门槛高,竞争压力小于网约车。
四、未来趋势:油车终将让位,但转型需时间
尽管电动车在网约车领域占比逐年提升,但出租车行业的油车退出仍需时间。一方面,充电基础设施完善和电池技术突破是关键;另一方面,出租车公司需平衡转型成本与长期收益。例如,滴滴等平台已通过租金补贴、保底流水等政策吸引司机转向电动车,但传统出租车公司受制于资产包袱,转型步伐较慢。
对个体司机而言,若坚持使用油车,需转向高端专车市场或差异化服务(如长途包车),否则难逃被低价竞争淘汰的命运。行业整体正从“野蛮扩张”转向“精细化运营”,只有适应变化的参与者才能生存。
结语
油车在网约车行业的式微与出租车行业的坚守,折射出两种业态在成本结构、运营模式和政策环境上的深刻差异。随着新能源车技术成熟和行业规范完善,燃油车终将退出主流舞台,但这一过程仍需要政策支持、行业协作与市场选择的共同推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