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力造车困局:董明珠的“工程车战略”与跨界突围的荆棘之路**
自2016年董明珠以个人名义押注珠海银隆开启造车梦以来,格力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探索已近十年。从收购银隆的争议,到如今聚焦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赛道,格力的造车路径始终伴随着外界的质疑与市场的冷遇。这场跨界突围的背后,既折射出传统制造业巨头转型的艰难,也揭示了新能源汽车行业残酷的生存法则。
**战略转向:放弃家用车,押注工程车市场**
2025年3月,董明珠在采访中明确表示,格力将不涉足家用轿车领域,而是专注于环卫车、重卡、公交车等工程车市场。她强调这一选择是“战略调整而非放弃”,并称“你要电动车我就能给”,试图展现格力在新能源技术上的储备。这一决策的背后,是格力对市场竞争的审慎评估:家用车领域已被特斯拉、比亚迪及跨界的小米等企业占据高地,而工程车市场因政策推动和电动化需求增长,成为细分蓝海。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新能源商用车销量达44.7万辆,渗透率加速提升,为格力提供了差异化竞争的空间。
**银隆困局:从“金子”到“负资产”的十年挣扎**
格力造车的核心载体是格力钛新能源(原银隆新能源)。2016年董明珠力推格力收购银隆遭股东否决后,其以个人名义联合资本方豪掷30亿元入局,但银隆发展始终坎坷:产品设计被指模仿丰田,量产能力不足,MPV车型售价高达43万元却销量惨淡,最终因连年亏损被格力以18.28亿元收购。尽管董明珠宣称银隆的钛酸锂电池技术“世界领先”,但市场并不买账——2023年格力增持格力钛股份后,股价单日蒸发超130亿元,资本用脚投票揭示了对其造车前景的悲观。
**跨界难题:资源错配与核心业务的隐忧**
格力造车暴露了跨界企业的典型困境。一方面,造车需要巨额资金与长期投入,小米为此押注千亿资金、万名员工,而格力汽车科技公司注册资本仅2000万元,业务集中于零部件研发,难以支撑整车制造野心。另一方面,格力空调主业正面临危机:2024年上半年空调营收被美的反超,小米以性价比策略冲击市场,格力市值仅为小米的1/5。董明珠试图通过造车寻找第二增长曲线,却可能陷入“两头失守”的风险——汽车业务未见突破,传统优势领域却被对手蚕食。
**行业启示:跨界造车不止于“烧钱”**
格力案例为跨界造车提供了深刻教训。其一,技术积累与品牌势能缺一不可。华为以智能驾驶技术赋能车企,小米凭借生态链与用户基础快速打开市场,而格力既无核心技术突破,又因品牌形象固化难以吸引年轻消费者。其二,战略定力与资源整合至关重要。董明珠的执着虽推动格力钛落地,但十年间反复调整方向,暴露出战略摇摆。正如王传福对雷军的警示:“战略错误可能浪费三年时间,这比金钱更珍贵”。
如今,格力在工程车领域的布局能否突围,仍取决于其能否将空调产业链的制造优势转化为汽车领域的核心竞争力。董明珠的造车梦,既是一场关于企业家精神的豪赌,也是传统制造业在新能源浪潮中艰难转型的缩影。或许,唯有放下“格力无所不能”的执念,真正敬畏行



业规律,方能在淘汰赛中觅得生机。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