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德国大众转型军工:资本逻辑下的“战 争 经济”抉择

    引言:从“人民汽车”到“战争机器”的争议转身

    2025年3月11日,德国大众汽车集团CEO奥利弗·布鲁姆(Oliver Blume)的宣言引发全球震动:“大众愿意生产武器和军事装备。”这一表态不仅标志着一家以民用汽车闻名的企业战略转向,更折射出德国工业资本在多重危机下的血腥自救逻辑。

    一、转型背景:经济寒冬与政策红利的双重驱动

    1. 传统汽车工业的溃败

    2024年,大众集团净利润暴跌31%至124亿欧元,梅赛德斯-奔驰、宝马等德国车企利润也缩水超30%。德国经济连续两年萎缩,汽车出口量较疫情前高峰减半至约120万辆,电动化转型滞后叠加中美市场失守,迫使大众关闭三家本土工厂并裁员数万人。

    2. 欧盟“重新武装欧洲”计划的诱惑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8000亿欧元军备计划成为救命稻草,其中1500亿欧元专项贷款仅限采购“欧洲制造”的军工产品,并附带财政赤字豁免条款。这一政策红利为大众等企业提供了从民用向军工转型的缓冲带。

    二、合作模式:莱茵金属与大众的“军工联盟”

    1. 工厂改造与技术协同

    大众位于奥斯纳布吕克的工厂被莱茵金属CEO阿明·帕佩格(Armin Papperger)视为改造军工生产的理想场地。该工厂计划拆除汽车内饰线,安装重型起重机适配坦克车体焊接,若获得1000辆以上装甲车订单,改造周期可压缩至12周,成本仅为新建军工基地的30%。

    2. 产业链互补的“双赢”逻辑

    大众的规模化制造能力可生产坦克底盘、装甲车外壳等组件,而莱茵金属提供核心军工技术。这种模式既能消化大众过剩产能,又规避了直接涉足高壁垒军工生产的风险。

    三、历史轮回:二战军工黑历史的复现

    奥斯纳布吕克工厂曾在二战期间为纳粹生产军用车辆和V-1飞行炸弹零部件。这一历史背景使大众的转型备受伦理争议。批评者指出,资本的选择似乎从未被道德包袱束缚,当利润成为唯一导向,历史的阴影便被轻易抹去。

    四、资本市场的狂欢与隐忧

    1. 军工股的“战争红利”

    莱茵金属股价自2022年俄乌冲突以来暴涨12倍,2025年涨幅超80%,市值达566亿欧元,首次超越大众汽车。其2024年利润激增61%至14.8亿欧元,订单积压创550亿欧元纪录,生产线24小时运转仍供不应求。

    2. 风险与不确定性

    • 订单依赖:莱茵金属明确要求10年期、至少1000辆装甲车的订单以维持工厂运营;

    • 地缘政治波动:若俄乌冲突缓和或欧盟军备计划遇阻,订单可能骤减;

    • 伦理与品牌危机:大众的二战背景可能引发消费者抵制,尤其在其主要市场欧洲和北美。

    五、德国工业的集体转向:制造业帝国的血腥重生

    大众的转型仅是冰山一角。德国执政联盟近期增加防务支出,防务类股票普涨:莱茵金属单日涨6%,中小型军企Renk、Hensoldt涨幅超8%。这一趋势揭示德国经济的深层危机——当传统制造业光环褪去,军工产业凭借地缘冲突和政策扶持逆势崛起,成为“新战争经济”的核心引擎。

    结语:利润即正义?文明的代价之问

    大众的“军工化”是资本在全球裂变中的生存选择,也是德国工业被迫拥抱现实利益的缩影。当和平主义让位于暴利逻辑,当“绿色经济”口号被军火订单淹没,历史终将提问:这种以战争经济驱动的“重生”,究竟是国家之幸,还是文明之殇?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