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营收净利双创新高,造车业务成关键变量
2025年3月18日,小米集团发布2024年全年财报,总收入达3659亿元,同比增长35%,创历史新高;净利润236.6亿元,经调整净利润272亿元,同比增幅41.3%。这一成绩不仅远超此前市场预期的197.6亿元净利润,更标志着小米从消费电子巨头向科技生态企业的转型进入新阶段。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第四季度表现尤为亮眼:单季营收首次突破千亿,达1090.1亿元,同比增长48.8%;净利润90亿元,远超预估的52.5亿元。这一增速背后,智能电动汽车等创新业务的快速发展成为重要推手。该板块全年收入328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321亿元,尽管仍处于投入期,经调整净亏损62亿元,但第四季度单季亏损已收窄至7亿元,单辆亏损降至2.15万元,较第三季度的3.77万元下降43%。
值得注意的是,小米汽车SU7系列全年交付136,854辆,平均售价234,479元,单辆亏损4.53万元。尽管亏损尚未完全消除,但随着交付量的攀升(2025年3月18日累计交付突破20万辆),规模效应开始显现。北京亦庄工厂二期投产后,产能有望在2025年三季度突破单月3万辆,为完成35万辆年度交付目标奠定基础。

二、汽车业务:从“烧钱”到“造血”的转折点
小米造车的亏损曲线,折射出其从“烧钱”到“造血”的转型路径。2024年第三季度,SU7单辆亏损3.77万元,第四季度降至2.15万元,亏损幅度同比下降43%。这一变化得益于交付量的大幅提升(第四季度交付69,697辆,环比增长75%)、供应链成本优化以及自研技术的突破。
雷军在财报发布后强调,SU7上市11个月销量超32万辆,订单排队超15万辆,“成功来得猝不及防”。SU7 Ultra提前完成全年1万辆销量目标,更印证了高端市场的接受度。新车型YU7(SUV)计划于2025年六七月上市,定位高端,将进一步丰富产品线。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35万辆的年度交付目标意味着月均需达2.9万辆,较2024年月均1.14万辆提升154%。此外,汽车业务毛利率18.5%,低于集团整体水平,产能爬坡与成本控制仍是关键。
三、多业务协同:手机、IoT与汽车的“三驾马车”
除汽车外,小米的智能手机、IoT与大家电业务亦表现强劲。智能手机全年收入1918亿元,同比增长21.8%,全球出货量1.69亿台稳居前三;高端机型(4000元以上)市占率提升至24.3%,排名第一。IoT业务收入1041亿元,同比增长30%,连接设备数超9亿;空调、冰箱、洗衣机出货量同比增速分别超50%、30%、45%,均创历史新高。
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全年241亿元,同比增长25.9%)为多业务协同提供了技术支撑。小米集团合伙人、总裁卢伟冰表示,公司已形成“三条增长曲线”:以手机为核心的个人设备、以大家电为核心的家庭设备、以汽车为核心的出行设备,三者通过AIoT生态实现深度互联。例如,SU7可与小米智能家居设备联动,用户可通过手机或汽车控制家中电器,这种“人车家全生态”协同效应被机构普遍看好。
四、雷军的战略棋局:从“性价比”到“高端化”
雷军在两会期间的发言,透露出小米的战略野心。他指出,SU7的成功不仅源于产品力,更得益于品牌势能的提升。“过去我们靠性价比打天下,但现在要靠技术和体验赢得用户。”这一思路体现在多个方面:智能手机定价在海外市场首次超过iPhone,汽车定位中高端,大家电业务向智能化、高端化转型。
小米的高端化战略已初见成效。2024年,小米手机ASP(平均售价)达1138元,同比增长5.2%;高端机型出货量占比提升至25%。在海外市场,小米15 Ultra在欧洲起售价1499欧元,超过iPhone 16 Pro Max,显示其品牌溢价能力。卢伟冰透露,小米计划未来五年在海外开设1万家实体店,强化全球布局。
五、资本市场的信心:市值逼近1.5万亿港元
财报发布后,小米港股股价持续上涨,市值逼近1.5万亿港元,创历史新高。机构普遍认为,小米的“人车家全生态”模式具有颠覆性潜力。摩根士丹利将目标价上调25%至35港元,汇丰银行提高至36.7港元,多家机构预测其电动汽车出货量和利润率将进一步上升。
然而,市场也存在隐忧。有分析指出,小米汽车2025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需突破产能瓶颈,且海外市场拓展面临基础设施、供应链和品牌认知等挑战。此外,智能手机市场竞争加剧,高端化能否持续突破仍是关键。
结语:转型路上的“小米速度”
小米2024年的财报,既是对过去三年转型的阶段性总结,也是未来战略的起点。从手机到汽车,从国内到海外,小米正以“技术越级+生态捆绑”重塑行业格局。尽管造车仍在“烧钱”,但SU7的市场表现证明,雷军的“All in汽车”战略并非冒险。随着产能释放、成本优化和产品线扩张,小米有望在新能源汽车赛道跻身第一梯队。而“人车家全生态”的协同效应,或将催生一个更庞大的科技帝国。正如雷军所言:“小米的目标,是让每个人享受科技的乐趣。”这一愿景,正在变为现实。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