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小米发布史上最强财报!汽车业务狂揽328亿元背后的密码



    2025年3月18日,小米集团交出上市以来最亮眼的成绩单:全年总营收3659亿元,同比激增35%;净利润276亿元,创历史新高。而最引人注目的,是智能汽车业务首次独立披露的328亿元营收——这个数字背后,藏着一家科技巨头跨界造车的战略密码。

    雷军口中的“史上最强年报”

    “这是小米历史上最具里程碑意义的财报。”雷军在业绩发布会上用这句话为年报定调。财报显示,小米全年研发投入达241亿元,同比增长25.9%,其中汽车相关研发占比超40%。这一投入力度甚至超过部分传统车企,直接推动汽车业务毛利率在第四季度攀升至20.4%,逼近特斯拉同期水平(21.6%)。


    更值得玩味的是,小米三大核心业务呈现“三足鼎立”格局:智能手机收入1982亿元(占比54%)、IoT与生活消费产品收入1041亿元(占比28%)、智能汽车收入328亿元(占比9%)。尽管汽车业务营收占比尚未突破两位数,但其136,854辆的年交付量已让小米稳居新势力第一梯队——这个数字是蔚来2023年交付量的1.5倍。



    SU7 Ultra如何改写游戏规则?

    在328亿元的汽车收入中,售价39.99万元的SU7 Ultra贡献了超30%的销量。这款搭载小米澎湃OS、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旗舰车型,上市首月即达成10,327辆交付,直接带动单车均价突破28万元。对比来看,特斯拉Model 3(图片|配置|询价)同期在中国市场的均价约为26万元。


    小米汽车的爆发绝非偶然。财报透露,其供应链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12%-15%——这得益于小米生态链的议价能力。例如,SU7 Ultra的智能座舱芯片与小米14系列手机共用同一代骁龙处理器,规模化采购使单颗芯片成本下降19%。



    手机×AIoT×汽车的化学反应

    “当用户用手机解锁汽车时,生态系统的价值才开始真正释放。”雷军这句话揭示了小米造车的底层逻辑。财报显示,小米汽车用户中,68%同时持有小米手机,53%拥有至少5件小米IoT设备。这种强关联性直接降低了用户教育成本:SU7 Ultra的语音交互系统与米家设备联动功能,让用户从“车机小白”到熟练操作只需11分钟,远低于行业平均的35分钟。


    更关键的是生态协同带来的效率提升。小米自研的“魔方”一体化压铸技术,将车身零部件从467个减少至72个,生产成本下降18%;同时,其全国632家小米之家已全部升级为“汽车体验中心”,单店获客成本仅为新势力直营店的1/3



    2025年35万辆目标够激进吗?

    面对2025年35万辆的交付目标,市场争议颇多。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新能源车补贴退坡后,行业增速可能从30%回落至18%-20%。但小米的底气来自两个核心变量:

    1. 技术降本:财报显示,小米汽车电池包成本已降至823元/kWh,比2024年下降13%,这意味着即使补贴退坡,SU7系列仍有约2.5万元的降价空间;
    2. 生态黏性:小米手机全球月活用户达6.78亿,若其中1%转化为汽车用户,规模即超比亚迪2024年总销量(302万辆)。


    对比来看,特斯拉达成首个30万辆年销量用了5年,而小米仅用2年——这背后是互联网时代“用户资产”的裂变效应。正如雷军在财报电话会上所言:“我们卖的不只是车,而是一整套移动智能终端解决方案。”



    结语:一场关于效率的终极战役

    当传统车企还在纠结“软件定义汽车”时,小米已用财报证明:未来属于“生态定义汽车”。从手机导流用户,用AIoT沉淀数据,最终在汽车场景完成价值闭环——这条路径或许正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终极答案。

    次阅读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