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合作发布作品

    智能座舱域控制器散热设计关键技术解析

    金铜桥头像金铜桥头像
    金铜桥03-19


    伴随汽车智能化的演进,智能座舱域控制器中的高算力芯片(诸如 SoC)正遭遇严峻的散热难题。综合当下的技术方案以及研究进展,散热设计的核心策略大致可划分为如下四类:

    一、液冷散热技术:高功率场景的突破性方案

    针对 SoC 芯片这类高发热部件,液冷技术借由循环冷却液来达成快速散热之目的。譬如,李晓军团队所设计的液冷散热系统,于与 SoC 芯片接触的上盖配置了液冷装置,促使芯片结温由 93℃降至 61℃。此方案的优势涵盖:

    • 高效降温:在液冷循环的作用下,芯片温度显著低于安全阈值,为长期稳定运行提供保障;
    • 分区管理:结合网关板的锯齿状压铸合金外壳进行自然散热,达成高/低功耗模块的差异化散热;
    • 未来适配性:支持算力更高的 SA8295 芯片或国产化平台,助推量产落地。

    二、导热材料创新:小间隙场景的精准解决方案

    在芯片与金属外壳间隙较小的情境中,导热凝胶(例如 TIF 材料)成为关键之所在。其特性包含:

    • 填充性能:能够适应微小间隙,实现芯片与外壳之间的高效热传导;
    • 工艺优化:单组份导热凝胶支持自动化点胶,减少资源浪费;双组份材料固化后具备抗震动、无垂流的特性;
    • 可靠性保障:在长期使用过程中保持结构稳定,规避因震动致使散热失效的状况。


    三、系统级设计优化:从结构到策略的全方位提升

    1. 模块化与热隔离
    • 将控制器拆解为独立模块,降低整体热负荷;
    • 运用热隔离材料(例如绝缘层),减少热量向敏感元件的传递。
    1. 散热面积扩展

    • 增添散热片或翅片式散热器,增大空气接触面积;
    • 例如,在燃油车方案中通过散热片的设计提升自然散热效率。
    1. 智能温控系统
    • 集成温度传感器,实时调控风扇或液冷泵的工作状态;

    • 开发驻车后的主动散热策略,防止设备过热。

    四、仿真与测试:散热设计的科学验证

    1. 热仿真技术
    • 通过模拟流速、压力、温度分布,优化液冷管路布局(如李晓军团队的研究);
    • 预测热阻分布,指引材料选择与结构设计。
    1. 实车环境测试
    • 在高温、高湿等极端工况下验证散热方案的可靠性;
    • 结合实测数据修正仿真模型,提高设计精度。

    行业趋势与选型建议

    1. 技术融合:液冷与导热凝胶的复合方案或将成为主流,兼顾高效散热与空间适应性;
    2. 成本与性能平衡:燃油车需斟酌液冷系统的高昂成本与风扇/散热片的性价比;
    3. 国产化进程:基于国产芯片的散热设计将加速智能座舱技术迭代。

    通过上述技术组合,智能座舱域控制器可在保障性能的同时,突破散热瓶颈,为自动驾驶、多屏交互等场景提供稳定支持。实际应用中需根据车型定位(如燃油车/电动车)、成本预算及环境适应性综合选择方案。

    次阅读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
    1赞同
    收藏
    分享

    评论·0

    头像头像
    提交评论
      加载中…

      热门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