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产新能源品牌哪吒汽车因债务危机、工厂停摆、车主售后无门等问题陷入舆论漩涡。这个曾以“为人民造车”口号横扫下沉市场的品牌,如今却站在生死边缘,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

从销冠到欠薪:一场资本催熟的狂欢与溃败
2022年,哪吒汽车以15.2万辆的销量登顶新势力车企冠军,凭借低价策略(如5.99万起售的哪吒V)收割网约车市场,被戏称为“老头乐终结者”。然而,风光仅持续两年,2024年销量暴跌至6.45万辆,2025年前两月仅卖出500辆,三大工厂全面停摆,员工欠薪、供应商讨债的消息频出。
财务黑洞:三年亏掉180亿,债台高筑
据公开数据,哪吒母公司合众新能源2021-2023年累计亏损183.73亿元,2024年债务飙升至近100亿元,股权冻结超60亿元,现金储备仅剩28.37亿元。更严峻的是,其E轮融资计划因债务问题推进艰难,投前估值从250亿跌至60亿。
售后断供:车主沦为“冤大头”
“我的车漏水快两个月了,配件还没到货!”四川成都车主陈先生吐槽,官方售后称“无配件,等通知”,维修只能无限期搁置。黑猫投诉平台显示,近3个月关于哪吒配件缺货的投诉超30条,部分车主自费维修仍难解决问题。

暴雷背后:四大致命失误
1. 低价策略反噬品牌
哪吒早期以“价格屠夫”切入市场,但转型中高端时推出的哪吒S(图片|配置|询价)、GT等车型仍依赖配置堆砌(如冰箱、彩电),智能化、三电技术却无突破。当比亚迪刀片电池、小米SU7智能座舱席卷市场时,哪吒的“性价比”优势荡然无存。
2. 资本依赖症:融资续命难掩盈利无解
新势力造车本质是“资本催熟”的产物,哪吒三年融资不足90亿,远低于蔚来、小鹏等头部品牌。2024年资本市场收缩后,传统车企反攻、供应链成本碾压,哪吒的“烧钱换规模”模式彻底失效。
3. 战略摇摆:从网约车到海外市场的迷失
哪吒早期靠网约车打开市场,却因“低端标签”难升级;试图通过泰国市场突围,却面临比亚迪、名爵等品牌的激烈竞争,100亿泰铢授信难填国内亏损。
4. 研发空心化:技术团队解散,高管出走
3月25日,哪吒确认首席技术官戴大力、智能驾驶负责人王俊平等核心成员离职,智驾业务已外包。此前“解散研发团队”传闻虽被辟谣,但全员降薪、200人离职的现状暴露了组织崩塌的危机。

自救之路:债转股、海外求生与转型迷局
债转股:供应商被迫“入股”
3月19日,哪吒召开供应商大会,提出将70%债务转为母公司股权,30%分期偿还。有供应商无奈表示:“不接受就拿不到钱,债转股是唯一活路。”
海外输血:泰国授信难解近渴
哪吒获泰国金融机构100亿泰铢(约21.5亿人民币)授信,计划2025年启动本地化生产。但分析认为,海外市场需长期投入,短期内难救国内“失血”。
转型争议:从造车到“汽车服务商”?
内部消息称,哪吒或转型为技术研发服务商,类似“汽车界IBM”。但业内人士质疑:“连造车都搞不定,谈何服务?”
行业警示:新势力淘汰赛进入倒计时
哪吒的坠落折射出新能源行业的残酷现实:
价格战救不了技术贫血症:比亚迪、小米等品牌用硬核技术重构市场;
融资能力决定生存周期:李斌“卖一辆亏十万”仍能续命,而哪吒等二线品牌已无资本耐心;
用户回归理性:从“为情怀买单”转向“为价值付费”,缺乏口碑的品牌终被抛弃。
结语
哪吒汽车的危机,不仅是某个品牌的兴衰,更是整个新能源行业从野蛮生长转向精耕细作的转折点。正如创始人方运舟在内部信中所说:“哪吒需要涅槃重生。”但悬崖边的“风火轮”还能转多久?时间,终将给出答案。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