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国赛车运动迎来了一场标志性赛事——IAME中国系列赛暨中国卡丁车大奖赛。这场由骏德体育与新加坡Kineqx公司联合主办的赛事,不仅首次将国际顶级卡丁车品牌IAME引入中国,更通过与CKGP(中国卡丁车大奖赛)的深度合作,为中国车手搭建了一个通向世界舞台的桥梁。本文将从赛事规则、科技内核、车手故事及行业意义四个维度,带您全面解读这场“速度与激情”的盛宴。

IAME中国系列赛是中国首个与国际卡丁车标准接轨的专业赛事,覆盖**小童组(8-12岁)、青少年组(13-15岁)、成人组(16岁以上)及大师组(30岁以上)**四个组别。这种分层设计既保证了竞技公平性,也为不同年龄段车手提供了成长路径。例如,小童组侧重基础操控训练,而大师组则考验车手的经验与策略。
赛事采用“多站积分制”,全年共设5站,首站与IAME亚洲杯共同于3月28-30日在上海国际卡丁车场举办。每站分为排位赛、预赛和决赛三个阶段:
排位赛:单圈计时决定发车顺序;
预赛:短距离冲刺,筛选决赛资格;
决赛:长距离耐力赛(如100分钟内圈数最多者胜),考验车手稳定性与轮胎管理能力。
各组别冠军将直接获得IWF25世界赛(西班牙瓦伦西亚站)的参赛资格,这是中国车手首次无需通过海外选拔即可跻身国际顶级赛事。
赛事指定使用的IAME X30发动机,是本次比赛的技术亮点。这款单缸二冲程发动机采用轻量化铝合金缸体,最大功率达42马力,重量仅72公斤,兼顾爆发力与耐久性。其模块化设计允许快速维修,降低了车队成本。此外,赛事引入实时数据监控系统,车手可通过车载传感器分析油门开度、刹车力度等参数,实现“科学化训练”。

18岁的谢咏霖是本届赛事的焦点之一。这位从深圳沙井卡丁车场走出的车手,9岁便夺得全国青少年卡丁车冠军,16岁登陆亚洲系列赛并斩获中国车手首个IAME亚洲杯冠军。2025年,他即将代表Hitech GP车队征战FIA F3锦标赛,其成长轨迹印证了“卡丁车是F1车手的摇篮”这一体坛定律。谢咏霖的技术特点以精准走线和超车果断著称,他的参赛无疑将提升赛事的竞技水准。
尽管周冠宇已晋升F1法拉利车队储备车手,但他在卡丁车阶段的经历同样值得借鉴。11岁远赴英国训练、16岁加入法拉利青训学院的路径,揭示了**早期专业化培养**的重要性。如今,IAME中国系列赛的本土化运营,有望让更多“小镇少年”无需背井离乡即可接受国际级训练,这或许是中国赛车人才储备的关键转折。

长期以来,中国卡丁车赛事存在规则不统一、硬件参差不齐等问题。IAME中国系列赛的引入,首次实现了车辆规格、赛程规则、裁判体系的全面标准化。例如,所有参赛车辆必须通过FIA(国际汽联)安全认证,赛事仲裁委员会由中外专家联合组成,确保判罚公正性。这种“国际标准+本土落地”的模式,或将成为中国汽车运动的范本。
赛事背后是庞大的产业链机遇。以上海站为例,比赛周吸引了超过50家赞助商,涵盖轮胎、润滑油、赛车装备等领域;周边商品如定制头盔、车模等销售额预计突破千万元。更深远的影响在于青少年培训市场——北京胜道博岳、上海流光速等俱乐部已推出“赛事直通训练营”,将观赛流量转化为潜在学员。
赛事通过抖音、哔哩哔哩等平台直播,并设置“家庭体验日”,允许观众试驾同款卡丁车。这种“沉浸式营销”打破了赛车运动“高门槛”的刻板印象。据北京市卡丁车协会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新增注册车手中,30%为女性,40%为亲子家庭,受众结构显著多元化。

IAME中国系列赛的落地,标志着中国卡丁车运动从“业余爱好”向“职业竞技”转型。笔者认为,这一进程将带来三大趋势:
1. 人才井喷:更多“谢咏霖式”车手将通过标准化赛事脱颖而出,未来5年或有中国车手进入F2甚至F1梯队;
2. 技术反哺:X30发动机等技术的本土化适配,将推动国产赛车研发;
3. 大众普及:小型电动卡丁车场的社区化布局,让赛车文化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当然,挑战依然存在:例如区域赛事资源分配不均、青少年培养成本高昂等。但正如周冠宇所言:“中国车迷的热情让我相信,这片土地终将诞生世界冠军。” 或许不久的将来,我们能在IAME中国系列赛中,见证下一个“中国速度”的诞生。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