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质保承诺的“双重面孔”:从数字狂欢到条款迷宫
小米汽车以“5年/10万公里整车质保+8年/16万公里三电质保”的承诺高调进入市场,这组数据乍看之下优于部分传统车企,但在新能源赛道却暴露出致命的短板。和蔚来的“首任车主终身质保”、特斯拉电池/驱动单元8年/24万公里的保障相比,小米的质保周期在高端市场显得较为保守。更需要警惕的是,它的质保条款里藏着三大“黑洞”:
1. “技术锁链”垄断维修权:SU7的域控制器采用定制加密芯片,非官方维修会触发系统锁死,车主只能接受“官方定价”。这种打着安全旗号实则搞垄断的策略,被业内人士称作“电子镣铐”。
2. 模糊的“特殊件”排除条款:虽说承诺整车质保,但车窗升降器、门锁这类易损件可能被归为“特殊件”从而不提供保修服务,这和奇瑞“终身质保排除车窗升降器”引发的争议如出一辙。
3. 举证倒置的维权困局:要是因为第三方维修引发故障,车主得自己证明配件的合规性以及故障的因果关系,平均2.3万元的鉴定费用,直接让很多想要维权的车主望而却步。



服务网络的“空间折叠”:33个网点的数字荒漠
目前小米在全国仅有33家服务中心,平均下来单个省份连1个网点都不到。乌鲁木齐的车主维修车辆需要横跨2000公里,而武汉暴雨时300辆泡水车苦等72小时才等来救援的案例,凸显出直营体系在极端情况下的脆弱。更具讽刺意味的是,2025年春节推出的“7×24小时上门补胎”服务,只覆盖已设立交付中心的城市,把边远地区的车主排除在保障范围之外。
小米的质保政策本质上是一场精心的商业布局:
绑定用户生命周期价值:通过限制第三方维修,把车主锁定在官方服务体系中,后续的保养、配件更换能形成持续的现金流。
切割保险蛋糕:新推出的“小米智驾保障服务”最高赔付300万元,通过和头部险企合作,切入车险分润市场。
数据主权争夺:维修数据上链存储,既能为技术迭代提供数据支持,又能构建竞争壁垒,第三方维修商因为无法获取数据而不得不退出市场。
法律突围:郑州车主起诉小米“限制维修选择权”的案件正在持续发酵,有可能成为新能源时代“维修权运动”的标志性事件。
技术反制:黑客论坛上已经出现SU7加密芯片的破解教程,民间力量试图打破封闭的生态。
用脚投票:4月7058辆的交付量看似不错,但和35万辆的年目标相比,市场的耐心正在逐渐消耗。
开放维修接口:可以参考极氪向认证车主开放部分诊断权限,构建“官方+社区”的混合服务体系。
区块链赋能的透明质保:借鉴宝马的试点经验,将维修记录上链存证,通过智能合约自动执行赔付。
政策补位:呼吁修订《汽车三包规定》,明确禁止车企用技术手段限制独立维修,并且将举证责任倒置(故障推定由车企自证非质量问题)。
当车主在展厅为SU7的自动驾驶演示欢呼,却因为更换一颗螺丝就要被迫跨越半个中国时,小米的科技叙事正被现实打破。这场质保争议的本质,是科技公司跨界造车必须要回答的终极问题:究竟是要做一个收割用户全生命周期的“闭环霸主”,还是成为推动行业进步的“生态共建者”?
答案,或许藏在雷军下一个十年的规划里——但消费者的耐心,从来都是有期限的。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