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利集团总部
一、发展历程:从草根车企到全球化科技集团
1. 初创与燃油车时代(1997-2010年)
吉利汽车始于1997年进入轿车领域,早期以低成本战略切入市场,主打经济型燃油车。通过自主研发和灵活的生产模式(如可拆合式生产线),迅速在国内市场站稳脚跟。2009年销量突破32.7万辆,国内市场份额超4%,并开始布局海外出口。2010年收购沃尔沃,不仅获得技术输血,还借助其品牌效应提升自身形象,开启了国际化转型之路。
2. 新能源转型与技术突破(2011-2024年)
2015年后,吉利加速向新能源领域转型。2021年发布“智能吉利2025”战略,构建全域AI智能化体系,涵盖智能驾驶、座舱、电驱系统等核心技术。2024年,吉利全年销量达217.7万辆(同比增长32%),其中新能源车占比40.8%(88.8万辆,同比增长92%),极氪、银河、领克等子品牌成为增长引擎。同年,其总收入突破2400亿元,净利润同比增长213%,研发投入达159亿元,智能驾驶、卫星通信等技术布局初显成效。
3. 品牌整合与全球化布局(2025年及以后)
2025年,吉利启动品牌整合战略,将几何、翼真并入银河品牌,极氪与领克合并为极氪科技集团,形成“高端豪华(极氪)—主流精品(银河)—全球化(领克)”的多层次品牌矩阵。同时,海外市场加速扩张,计划新增300个销售网点,目标覆盖1100家海外渠道,并依托马来西亚宝腾等合作深化本地化生产。
---
二、隐忧与挑战:内外交困下的发展瓶颈
1. 核心技术的追赶压力
尽管吉利在智能驾驶(如“千里浩瀚”系统)、AI算力(星睿智算中心23.5EFLOPS)等领域取得突破,但其新能源核心技术(如电池、电混系统)仍面临比亚迪的强势竞争。比亚迪凭借刀片电池、DM-i超级混动等技术,2024年销量超427万辆,增速达41%,远超吉利的22%。
2. 品牌溢价与品质争议
吉利早期因低端车型质量问题影响口碑,尽管近年通过高端子品牌(如极氪)提升形象,但其单车均价(10.7万元)仍低于比亚迪(约17万元)。此外,品牌国际化程度较低,海外市场依赖合作方(如沃尔沃),自主品牌认知度有限。
3. 内部资源分散与竞争内耗
多品牌战略曾导致资源分散,例如极氪与领克在车型定位上的重叠(如极氪007与领克Z10),2025年通过股权整合优化协同,但前端独立运营的模式仍需验证效率。
4. 政策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贸易壁垒加剧(如欧盟反补贴调查)、国内新能源补贴退坡,以及消费者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疑虑,均对吉利的盈利能力和技术落地构成挑战。
---
三、破局之路:技术驱动与生态协同
1. 技术普惠:AI与智能驾驶下沉
- 通过“千里浩瀚”五层级智驾方案(H1-H9),将高阶功能下探至14.98万元车型(如银河E8),实现“安全智驾平权”。
- 依托750万辆L2级车辆积累的百亿公里数据,优化算法并提升极端场景应对能力。
2. 生态化竞争:构建“天地一体”技术壁垒
- 卫星通信网络(30颗低轨卫星)提供自然灾害预警与全球数据支持,增强智驾系统的可靠性与差异化服务能力。
- 联合科技企业成立“智能汽车算力联盟”,算力规模达23.5EFLOPS,支撑AI大模型训练与实时决策。
3. 市场纵深:下沉与出海双轮驱动
- 国内三四线城市布局“吉行驿”渠道,计划2025年覆盖85%-90%区域,通过多品牌超市型分销提升渗透率。
- 海外聚焦高增长市场(如拉美、亚太),利用宝腾、沃尔沃的属地资源,推动银河、极氪车型出口,目标2025年海外销量增长超60%。
4. 成本优化与盈利模式重构
- 通过品牌整合降低研发、供应链成本(预计降本10%-20%),提升产能利用率3%-5%。
- 新能源板块2024年下半年已实现盈利,计划2025年全面盈利,依托规模效应(如SEA架构零部件通用化率70%)和技术降本巩固优势。
---

吉利集团
结语:从“造车”到“定义未来出行”
吉利汽车的未来,不仅取决于技术突破与市场扩张,更需在“体系化竞争”中构建护城河。通过AI全域渗透、生态协同与全球化布局,吉利或可打破“强者恒强”的行业定律,但如何平衡技术创新与成本控制、如何在国际化中摆脱“中国标签”的局限,仍是其迈向“全球出行科技巨头”的关键命题。正如李书福所言:“汽车产业的竞争,本质是体系能力的竞争。”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