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4 月 26 日 16 时 34 分,山西运城侯平高速夏县段,一辆黑色问界 M7 Plus 发生追尾事故。涉事车辆以 115 公里 / 小时速度撞击前方正在快车道作业的养护车,该车为提车 3 个月的入门版车型,搭载博世 L2 级辅助驾驶系统,未配备华为 ADS 高阶智驾方案。撞击导致车头严重变形并起火,救援视频显示,现场人员使用石头砸击车窗实施营救,家属事后提出三大质疑:AEB 自动刹车系统未触发、隐藏式门把手无法开启、电池起火速度过快。

图片来源网络
问界官方次日发布技术说明,称博世方案的 AEB 工作速度范围为 4-85 公里 / 小时,事故时车速超出系统有效区间,因此未激活制动功能;车门采用机械 + 电子双重解锁设计,撞击导致车身结构变形,电子解锁信号中断,但理论上可通过机械把手强行开启。博世公司同步发表声明,强调其提供的是基础版辅助驾驶模块,不包含自动避障等高阶功能,与事故核心争议无关。山西省交通科学研究院出具的鉴定报告显示,养护车作业时未按规定设置警示标志,且占用快车道行驶,驾驶员超速行驶(该路段限速 100 公里 / 小时)是事故主因,车辆本身无质量缺陷。
行业观察指出,此次争议快速平息存在多重因素:其一,责任边界清晰,超速与道路施工违规被鉴定为直接原因,技术系统的功能限制被客观量化;其二,用户对 L2 级辅助驾驶的认知较为明确,普遍认可 “驾驶员需保持注意力” 的行业共识;其三,问界依托华为技术背书,事故车型未使用核心智驾方案,舆论焦点未扩散至品牌整体。至 2024 年 5 月中旬,相关话题搜索量下降 70%,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
2025 年 3 月 29 日 22 时 44 分,安徽德上高速铜陵段,一辆白色小米 SU7 标准版以 116 公里 / 小时速度撞向隔离带水泥桩。车载数据记录显示,事故前 17 分钟激活 NOA 智能辅助驾驶系统,22 时 36 分起系统连续发出 “请手握方向盘” 音频预警,22 时 44 分 24 秒检测到前方障碍物并开始减速,此时车辆距水泥桩仅 60 米。驾驶员在 1 秒后接管方向盘,向左急转 22 度并施加 31% 制动力,1 秒后再次调整方向并加深刹车至 38%,最终以 97 公里 / 小时速度撞击,远超车辆安全设计承受阈值(85 公里 / 小时)。撞击导致电池包短路起火,车身 A 柱变形,前排车门无法正常开启,3 名年轻乘员因未能及时撤离遇难。

图片来源网络
事故曝光后,家属在社交平台控诉 “智能驾驶系统误导用户”,引发舆论风暴。公众发现小米 SU7 标准版为压缩成本,未配备激光雷达,依赖纯视觉方案,而其宣传材料曾宣称 “夜间 120km/h 可实现紧急刹停”。行业工程师拆解指出,纯视觉方案在夜间对静止障碍物的识别距离缩短至 50 米,且无法准确判断物体材质,与毫米波雷达 + 激光雷达的融合方案存在 20% 的性能差距。更受争议的是,小米 2023 年申请的 “碰撞后车门自动解锁” 专利未应用于该车型,官方称 “断电后可通过机械把手开启”,但实测显示,时速超 80 公里的正面碰撞中,驾驶员因惯性冲击失去意识的概率达 65%,机械解锁设计在极端场景下实用性存疑。
舆论迅速从技术讨论升级为道德批判,自媒体梳理出小米 “激进营销” 证据链:发布会强调 “15 万级性能天花板”,弱化智能驾驶的辅助属性;用户协议中 “驾驶员需随时接管” 条款字体小于 8 号,且未强制安全培训。北京某汽车安全机构测试显示,SU7 的电池包防火设计采用倒置电芯方案,碰撞后热失控时间虽比竞品慢 12 秒,但燃烧烈度高 35%,与宣传的 “军工级防护” 存在数据偏差。至 4 月 5 日,小米股价单日下跌 9.7%,市值蒸发 800 亿港元,超 30 家机构下调评级。
两起事故的舆论差异,本质是技术成熟度、责任界定清晰度与品牌叙事能力的综合体现。问界 M7 事故中,博世作为供应商承担部分舆论压力,且 L2 级系统的功能边界在行业标准中有明确界定,公众对 “人机共驾” 的风险认知较一致。而小米 SU7 作为跨界品牌的首款车型,承载了 “颠覆者” 形象,其营销话术模糊了辅助驾驶与高阶智驾的界限,导致用户产生 “技术万能” 的认知错位。数据显示,2024 年智能驾驶渗透率为 28%,用户容忍度较高;2025 年渗透率升至 55%,伴随事故率同步上升,安全焦虑转化为社会情绪。
行业竞争因素亦不可忽视。小米 SU7 上市 12 个月销量突破 30 万辆,挤压传统车企市场份额,事故后出现大量 “技术专家” 匿名爆料,指出其电池供应链混装、智驾算法存在漏洞,被质疑存在同业借势营销的可能。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新势力品牌事故投诉量同比增长 140%,而传统车企投诉量下降 22%,反映出市场格局变化中的舆论博弈。
小米 SU7 与问界 M7 事故的舆论分野,暴露出智能驾驶时代的核心矛盾:当技术宣传超越物理规律,当商业叙事掩盖风险边界,谁来为生命安全兜底?问界事故证明,清晰的责任划分与技术分层可缓解信任危机;而小米事件则警示,跨界品牌的流量思维若脱离安全本质,将放大 “创新” 与 “风险” 的失衡。
更深层的争议在于行业监管的滞后性 ——L2.5 级系统的模糊定位、数据回传机制的缺失、宣传话术的监管空白,共同构成了 “灰色地带”。当车企既掌握数据解释权,又定义技术等级标准,公众陷入 “专业壁垒” 的信息弱势。正如问界事故家属所言:“我们需要的不是技术神话,而是明确的‘能用’与‘不能用’。”
此次事件终会尘埃落定,但留下的拷问持续回响:在智能驾驶从 “辅助” 走向 “自主” 的过渡期,如何避免 “创新竞赛” 异化为 “风险转嫁”?当用户为 “科技感” 买单时,车企是否有勇气在宣传页标注 “技术保质期”?或许,比事故责任认定更重要的是,建立贯穿技术研发、产品宣传、事故处理的全链条透明机制 —— 因为在生命面前,任何 “灰色地带” 都不应存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