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面光鲜的T3出行司机收入正遭遇现实“暴击”。尽管平台宣称司机月均收入可达6000-15000元,但车辆使用成本与充电费用正吞噬利润,高强度工作下“月入过万”沦为少数人的神话。

收入结构:高流水≠高利润
T3采用“底薪+提成+奖励”模式,以武汉为例,司机每日需在线8小时(含4小时高峰),底薪1900元,提成按流水阶梯分成,最高可获周流水30%。官方数据显示南京司机平均月入6500元,但实际扣除成本后净收入大幅缩水。租车虽免租金,但需缴纳1万元押金,且车辆充电费用由司机全额承担——新能源车每公里电费约0.3元,按日均300公里计算,月充电成本超2000元。

“隐形剥削”:工时与成本的博弈
为赚取提成,司机需日均工作12小时以上。一位司机算账:“流水8000元,平台抽成20%后剩6400元,扣除充电费、停车费、违章风险金,到手不足5000元。” 平台奖励政策苛刻,周流水需进入前10%才能获得高分成,多数司机陷入“越跑越亏”的恶性循环。

政策矛盾:国家队光环下的个体困境
T3背靠三大央企与科技巨头,以“网约车国家队”之名快速扩张,2025年计划投放百万车辆。然而,平台将运营成本转嫁司机:车辆强制使用指定新能源车型,维修保养费用隐性增加;高峰时段强制派单却无拥堵补贴。司机感叹:“平台要规模,资本要数据,只有我们在为成本买单。”

出路何寻?行业需重构分配机制
当前网约车模式中,司机成为平台扩张的“燃料”。专家建议:建立充电费用分摊机制、设置工时保护红线、公开提成算法。否则,“共享经济”终将沦为“成本转嫁游戏”。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