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行业震荡:当方向盘不再需要人类之手

(一)从武汉出租车司机的困境看行业颠覆
在武汉的街头,出租车司机们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寒冬。随着无人驾驶网约车萝卜快跑的大规模投放,出租车司机的收入急剧下滑。在 Robotaxi 投放密集的区域,不少司机每日工作 10 小时,营业额却从曾经的 400 多元锐减至 200 元左右,收入腰斩。
这种收入的大幅下降,直接导致了退车潮的出现。据财联社采访的一名出租车司机表示,其所在公司已有 10%-15% 的司机提交了退车申请 ,且由于退车流程需提前 3 个月申请,实际完成退车的司机人数在未来还将进一步增加。武汉大通汽车出租有限公司的司机也向媒体透露,在 Robotaxi 投放量较大的经开区、东西湖区,司机们接单难度大增,常常需要返回主城区才能接到更多订单。
武汉出租车司机的遭遇,只是自动驾驶技术冲击传统驾驶行业的一个缩影。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飞速发展,货运、网约车、出租车等领域的司机岗位,都面临着被替代的风险。就像 ARK 投资公司预测的那样,到 2030 年全球自动驾驶市场规模将达 10 万亿美元 。在这个巨大的技术红利面前,数百万司机的职业前景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一场行业变革的风暴正在悄然来临。
(二)技术红利下的就业焦虑与公平性争议
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无疑将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效率提升。它可以减少人为失误导致的交通事故,提高运输效率,降低物流成本。但在这一片向好的前景背后,是数百万司机的就业焦虑。当自动驾驶车辆取代了人类司机,那些以驾驶为生的人们将何去何从?
这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就业问题,更是一个关于社会公平性的深刻争议。技术的进步是为了让人类生活得更好,但如果这种进步是以牺牲一部分人的利益为代价,那是否背离了我们追求进步的初衷?资本和企业在大力推动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同时,是否也应该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考虑如何保障这些司机的权益,帮助他们实现职业转型?
我们不能忽视技术进步带来的积极影响,但也绝不能对那些受到技术冲击的人们视而不见。在追求技术红利的道路上,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人文关怀,寻找一种平衡,让技术进步的成果能够惠及每一个人,而不是让一部分人成为技术进步的牺牲品。
二、信任鸿沟:用户接受度的冰火两重天

(一)数据揭示的信任危机
尽管自动驾驶技术被描绘得前景无限,可数据却无情地揭示了大众对它的不信任。61% 的用户对自动驾驶汽车兴趣低,68% 的美国人害怕乘坐无人车,这一数据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技术鼓吹者的热情。美国汽车协会(AAA)的调查也显示,在一系列自动驾驶汽车事故发生后,71% 的受访者 “害怕乘坐无人驾驶汽车” ,这一恐惧程度与 2018 年 4 月自动驾驶死亡事故后的恐惧程度类似 。
中国消费者虽然对新技术接受度相对较高,但也并非毫无顾虑。大陆集团发布的 2024 年未来出行趋势调研报告显示,90% 的中国受访者认为自动驾驶是一项有用的先进技术,82% 的受访者相信未来 5 年自动驾驶会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然而,仍有 54% 的人担心续航里程等问题,且对自动驾驶的可靠性存在疑虑。这种信任鸿沟,使得自动驾驶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遭遇了巨大的阻碍。
(二)不同用户群体的感知差异
根据用户分级理论,不同用户群体对自动驾驶的态度和对失业风险的感知存在显著差异。小白用户,作为 “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往往只会用到最高频功能,由于对自动驾驶 “不敢信任” 而 “不用”。他们更关注自身安全和技术可靠性,对自动驾驶带来的失业风险感知更为直接和强烈。在他们眼中,自动驾驶技术就像是一个未知的黑洞,充满了不确定性和风险,一旦普及,自己很可能会失去现有的工作,陷入生活的困境。
而硬核用户则处于另一个极端,他们对自动驾驶的功能和技术非常熟悉,在社区论坛也非常活跃。他们对系统的边界熟悉,甚至比系统更快地对场景作出正确的反应,因为对自动驾驶 “过于信任” 而 “滥用”,会过多触及技术的边界。他们更看重技术带来的便利和效率,对失业风险的敏感度较低。在他们看来,技术的进步是不可阻挡的潮流,自动驾驶技术将带来更高效、更便捷的出行体验,至于失业风险,那是社会应该去解决的问题,与自己无关。
这种差异导致社会对自动驾驶的态度两极分化。小白用户的谨慎和担忧,使得他们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推广的阻力;而硬核用户的积极和乐观,又让他们成为技术发展的推动者。这种矛盾的态度,进一步加剧了技术推广与公众接受之间的矛盾,让自动驾驶技术的普及之路充满了坎坷。
三、破局之路:政策与行业的应对之策

(一)政策建议:为无人驾驶时代铺好规则之路
面对自动驾驶带来的诸多挑战,政策层面的引导和规范至关重要。雷军、何小鹏等行业领军人物纷纷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政策建议,旨在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雷军建议,推进自动驾驶汽车大范围测试验证,加快量产商用进程,力争 2025 年建立跨区域、跨省份、一体化的便捷互认机制 ,明确自动驾驶汽车的量产时间预期,争取 2026 年实现高速快速路自动驾驶、城市自动驾驶等功能的量产应用 。同时,推动设立自动驾驶专属保险,加强安全使用宣传,结合自动驾驶汽车特点,争取 2026 年前完成设立自动驾驶汽车专属保险,包括交强险、商业险、三责险等,降低自动驾驶汽车推广门槛,维护各方权益 。此外,加快出台自动驾驶相关法律法规,明确合法上路身份,建设自动驾驶全国性法律体系,出台自动驾驶上路通行实施细则、事故处理、责任认定等配套法规 。
何小鹏也指出,行业内缺乏科学适配的智能驾驶保险产品,建议主管部门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明确不同级别智能驾驶汽车的事故责任划分,并出台智能驾驶保险的行业标准和技术指引 。同时,鼓励车企与保险公司联合开发适配产品,以适应自动驾驶技术发展的需求。
这些政策建议,从法律、保险、测试等多个方面,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提供了全面的政策框架。通过明确责任划分、建立保险机制、规范测试流程,不仅可以降低自动驾驶技术应用的风险,还能增强公众对自动驾驶技术的信任,为自动驾驶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奠定坚实的政策基础。
(二)企业行动:创造新机遇,助力司机转型
在政策的引导下,企业也积极行动起来,为应对自动驾驶带来的就业冲击,推出了一系列司机转型计划。德国博世等企业的举措,为行业树立了榜样。
博世作为全球领先的技术与服务供应商,深知自动驾驶技术发展对司机岗位的影响。他们积极探索解决方案,为司机提供转型机会。博世推出的司机转型计划,将目光聚焦在自动驾驶产业链的其他环节,如车辆维护、数据监控等岗位。这些岗位不仅需要一定的技术知识,还能充分发挥司机在驾驶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对于司机来说,车辆维护岗位并不陌生。他们在日常驾驶中,对车辆的运行状况有直观的了解,能够敏锐地察觉到车辆的异常。经过一定的培训,他们可以顺利转型为车辆维护人员,负责自动驾驶车辆的日常保养和故障排查。而数据监控岗位,则需要司机利用自己对路况和驾驶场景的熟悉,对自动驾驶车辆收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和监控,为技术优化提供有价值的反馈。
博世的这一举措,不仅解决了司机的就业问题,还为自动驾驶产业培养了一批既懂驾驶又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在新的岗位上,继续为自动驾驶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了企业、司机和社会的多赢局面。
除了博世,其他企业也在纷纷探索类似的转型计划。一些物流企业,为货车司机提供物流调度、仓储管理等岗位的培训;网约车平台则与高校、职业培训机构合作,为司机提供软件开发、数据分析等新兴领域的培训课程。这些企业行动,为司机们打开了新的职业大门,让他们在自动驾驶时代,依然能够找到自己的价值和立足之地。

四、结语:在变革中寻找平衡
自动驾驶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它带来的不仅是交通方式的革命,更是社会结构的一次重大调整。我们不能否认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价值,但也不能忽视百万司机面临的失业困境。只有通过政策引导、企业担当和社会共同努力,在技术红利与人文关怀之间找到平衡,才能让每个人都能在这场变革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真正迎接一个更加美好的无人驾驶时代。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