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小米汽车交出了一份令人咋舌的财报:全年交付13.69万辆SU7,却亏损62亿元,平均每卖一辆车亏4.5万元。尽管雷军曾豪言“亏得起”,但三年后的市场格局已天翻地覆——价格战、产能压力、技术瓶颈,以及最近的车祸事件,让小米造车的未来蒙上阴影。
1. 雷军的造车豪赌:从“亏得起”到“亏不动”
2021年,雷军宣布造车时信心满满,称“账上有千亿现金,亏百亿也无所谓”。然而,现实远比设想残酷。2024年,小米汽车的毛利率仅为18.5%,远低于行业预期,而电池成本、研发投入和工厂折旧仍在持续吞噬利润。更严峻的是,行业竞争加剧,比亚迪、特斯拉等巨头不断降价,导致小米SU7的定价策略陷入被动——既要维持“性价比”标签,又要避免巨额亏损,最终不得不推出“阉割版”车型以降低成本。
2. 车祸事件重创品牌,营销神话破灭
小米汽车曾凭借“百公里加速2.78秒”“最安全的电池倒置技术”等营销策略迅速打开市场,但近期的一起严重车祸让这些卖点瞬间崩塌。事故调查显示,涉事车辆的安全系统存在缺陷,导致舆论哗然。这一事件不仅打击了消费者信心,也让小米的“速度信仰”营销策略彻底失效。
更糟的是,资本市场反应激烈。自2025年初以来,小米股价已蒸发1200亿港元,投资者对造车业务的可持续性产生严重质疑。为缓解资金压力,小米近期宣布425亿配资计划,进一步印证了其现金流困境。
3. 销量目标激进,但盈利遥遥无期
雷军仍对2025年充满信心,将交付目标从30万辆上调至35万辆。然而,即使销量达标,小米汽车仍面临两大难题:
- 规模效应未达预期:理想汽车年销37.6万辆才实现盈利,而小米目前仅13.69万辆,距离盈亏平衡点(25-30万辆)仍有巨大差距。
- 产能瓶颈:小米常州工厂年产能仅18万辆,若要完成35万辆目标,必须超负荷运转或扩建,进一步增加成本。
4. 结论:小米造车已骑虎难下
雷军的造车决策曾被视为“生态战略的关键一步”,但如今看来,这场豪赌正让小米陷入两难:
- 继续烧钱:若坚持现有策略,亏损将持续扩大,拖累集团整体利润。
- 战略收缩:若放缓投入,可能错失市场窗口,沦为二线品牌。
小米造车能否翻盘?2025年将是关键一年。但如果销量不及预期,或再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雷军的“最后一次创业”可能成为小米史上最昂贵的失误。
评论·0